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學用傷寒治流感六:總結篇

學用傷寒治流感六:總結篇

今年的流感異常猛烈,從入冬即開始流行,現在仍沒有衰減的跡象,並且傳染性強,治療效果差。作者為工作在臨床第一線的醫師,工作中接觸了不少的流感病人,其中很多都是吃藥、打針好多天不見好的,經過中醫治療後很快就痊癒了。現在網路上流傳著很多「流感診療指南、規範」,其中都包含有中醫診療方案,但是作者臨床所見和這些診療方案卻有很大不同,甚至相反,相信有同樣感受的應該不止作者一人,因為這些「指南、規範」後面的評論區里和作者有同樣感受的大有人在,甚至佔了大部分。更有人直言:「以後發布這些,最好找一些臨床一線摸爬滾打的醫生,選一些平和有效的方」。然而卻沒有人發文說明如何用中醫治療流感,本篇中作者將總結臨床上親自使用過並確定有效的方劑以及辯證用藥思路,不追求全面,只追求實用,希望對初學者有點滴幫助,避免被所謂的「指南、規範」所誤導。水平所限,疏漏在所難免,望見諒。

作者臨床所見大多為以下證型:

一、麻桂湯證

主要表現:高熱,惡寒,無汗,頭痛,全身酸痛,舌淡紅苔白脈浮滑數。次要表現:無明顯惡寒但不惡熱,或鼻塞流涕,或咳嗽,或胸悶,氣喘,或時有汗出,或口乾,煩躁,或噁心、納差。部分病例見《學用傷寒治流感一》、《學用傷寒治流感二》。

方葯:麻黃15g桂枝12g白芍12g生薑12g大棗10g炙甘草6g。2劑分4次服,白天3次夜間1次,服藥後覆被發小汗,需全身出汗,並持續半小時以上,不出汗者喝熱粥加強藥力,汗多者則不需覆被及喝粥。

加減法:惡寒、自汗改麻黃6g,胸悶、氣喘加杏仁10g,無明顯惡寒,無汗加葛根12g,煩躁加石膏15g,噁心、納差加蘇葉10g藿香6g。

以上為正治法,欲傳變者,如口苦、咽痛為欲傳少陽,加柴胡3-12g,黃芩6g,惡熱,鼻干為陽明輕症,加梔子9g淡豆豉12g,舌苔偏黃加知母12g石膏30g,白痰多者加乾薑6g細辛3g五味子9g,咳嗽深,痰色黃或難以咳出者多合併有深部細菌感染,需聯合抗生素經驗性治療,或中藥2劑解表後及時換方聯合抗生素治療,即先解表後清里,比單用中藥效果快。此雖有傳變,但仍以傷寒表證為主,因此主要方葯不變,如傳變已很明顯,則主要證型已變,需考慮以下證型。

二、柴桂湯證

多在起病3天以後,可持續至半月或1月。主要表現為全身酸痛不適,乏力,鼻塞,頭痛,咽部不適,口乾,口苦,咽干,咳嗽,痰少,或頭暈,惡寒或無明顯惡寒,發熱或不發熱,有汗或無汗。舌淡紅脈緩。或以咳嗽不愈就診,或以全身乏力不適就診,部分病例見《學用傷寒治流感五》。

方葯:柴胡12g黃芩10g(制半夏10g)桂枝12g白芍12g生薑10g大棗6g炙甘草6g。

加減法:此類型多為太陽少陽合病,方劑即柴胡桂枝湯變方,本無特殊,但劑量上需臨證變通。以太陽證為主的,桂枝白芍可用至15g,柴胡黃芩可減至6g;以少陽證為主的,改柴胡15g黃芩12g,桂枝3-6g,白芍6-10g,生薑3-6g。治療過程中還可調整二方比例,比如先以柴胡湯為主,後以桂枝湯為主。口乾明顯減半夏,乏力,脈沉弱加党參6-15g,納差、腹脹加蘇葉10g,舌苔厚,身體沉重明顯加羌活12g蒼朮12g。

三、新加湯證

感冒多日以後,或曾發熱、惡寒,就診時已減輕,仍時有低熱,時自汗或無汗,鼻塞、流涕,乏力,全身不適或輕微酸痛,或頭痛,手足溫,舌淡脈沉細弱。

方葯:桂枝12g白芍15g生薑15g党參15g大棗10g炙甘草6g。

本證易誤認為少陰證,但少陰證不得有汗,手足不溫,平素即怕冷明顯可鑒別。本證還可用於發汗後不解並氣血不足,不宜再行麻黃湯者,或發汗過多漏汗者,可加附子6g以止汗。

四、麻桂合承氣湯證

臨床表現:時有發熱,無惡寒,時有汗出,鼻塞,流清涕,口乾,鼻干,或咳嗽、痰少,或胸悶、氣喘,大便乾結或多日不解,或平素便秘。舌紅苔黃厚,脈沉實。部分病例見《學用傷寒治流感三》。

方葯:大黃6g芒硝10-20g炙甘草6-12g葛根20g麻黃6g桂枝3g白芍20g。

這種病例就診時多數都是表證輕里證重,即使表證多也要謹慎發汗,因陽明內實,易入里化熱,總以存津液為先。

註:以上所有劑量僅供參考。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liuxiaochao 的精彩文章:

學用傷寒治流感五

TAG:liuxiaocha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