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一個猶太男人和一個德國女人的故事

一個猶太男人和一個德國女人的故事

哈伊姆·阿羅佐羅夫

這位長著鞋拔子臉的猶太人名叫哈伊姆·阿羅佐羅夫。

以色列的街道大多以著名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命名(以色列規劃將哭牆附近地鐵站命名為「唐納德·特朗普,哭牆」,聽到這個新聞,筆者並不感到奇怪),第一次聽到阿羅佐羅夫這個名字是在特拉維夫的阿羅佐羅夫火車站,雖然系統學過以色列史,但我對這個人實在沒印象。通過查閱資料,我發現這還真是個在討論猶太歷史時不可迴避的人物。

阿羅佐羅夫1899年出生於盛產帥哥美女的烏克蘭,後來隨家人遷到德國,所以除了俄語、希伯來語,他還能說一口流利的德語。阿羅佐羅夫在柏林大學學習經濟學,拿到博士學位。讀書期間他積极參加猶太復國主義運動,成為青年工人黨領導人之一。

1921年春天阿羅佐羅夫首次訪問以色列地(現在以色列所在位置在建國前稱為以色列地或巴勒斯坦地)。1923年,年僅24歲的他已經成為猶太復國主義者大會行動委員會成員,他放棄了大學裡任教的機會,全身心投入政治活動。(大家一定不要被赫茨爾那把大鬍子給迷惑,實際上猶太復國主義運動一直以來就屬於年輕人。赫茨爾在組織第一屆世界猶太復國主義者大會時才37歲,哈伊姆?納赫曼?比亞利克1892年發表《鳥頌》時才19歲,指揮哈雷爾旅的伊扎克·拉賓26歲就在爭奪耶路撒冷的戰鬥中立下汗馬功勞。)

赫茨爾

1930年,在阿羅佐羅夫的影響下,錫安工人黨和青年工人黨合併為馬帕伊黨(本古里安為該黨領導人,也可以統稱為以色列工黨),利用在黨內的地位他當選為猶太代辦處政治局局長(後來的以色列女總理梅厄夫人也擔任過這一職位)。在政治觀點上,阿羅佐羅夫代表伊休夫中較為溫和的一派,他主張猶太人和阿拉伯人和平相處,和後來擔任首任總統的哈伊姆·魏茨曼之間關係密切。

按照他在政治上的發展速度,他本可以成為像本古里安一樣的重量級人物,但一場離奇的謀殺案早早地結束了他的生命,他的死亡和「哈瓦拉計劃」有關。

哈瓦拉計劃

30年代希特拉上台後,德國限制猶太人的法案一部接一部地出台,遠在巴勒斯坦的伊休夫開積極始討論如何應對這一情況。

有的人認為經濟抵制手段能夠改變希特勒政權的反猶主義政策,其代表人物為猶太修正復國主義運動領導人雅博廷斯基,而伊休夫中以阿羅佐羅夫為代表的溫和人士擔心抵制會激怒德國人,讓猶太人的處境變得更困難,他們主張和德國直接談判。

1933年6月,已經成為伊休夫高層領導人的阿羅佐羅夫回到德國同德國人談判,達成「哈瓦拉計劃」(轉移計劃)。這項計劃試圖保證德國猶太人不用上交財產就能順利離開德國。離開德國的猶太人可以將自己的資金放在一個和巴勒斯坦銀行有金融業務關係的基金會,這些銀行用這些資金購買德國商品,海運到巴勒斯坦。巴勒斯坦的商人購買這些商品,再把貨款交還給從德國來到巴勒斯坦的猶太人。這似乎對每個人都有利,德國人擺脫了他們厭惡的猶太人,猶太人可以在離開德國時保留住自己的部分資產,巴勒斯坦能夠進口到迫切需要的德國商品。

瑪格達

20年代,阿羅佐羅夫在德國讀書期間認識了一位名叫瑪格達的女人,這是一個慾望過人的女人。

瑪格達·里切爾

瑪格塔·里切爾1901年出生於柏林。17歲那年,在返校的火車上,瑪格塔結識了君特爾·匡特,一位持有寶馬與戴姆勒-賓士大量股份、比她歲數大上一倍的德國工業巨頭。喪偶的匡特對瑪格塔一見傾心。雖然其貌不揚,但是匡特在追求瑪格塔時卻可謂費盡心機。兩人在1921年1月4日結婚。

因為與匡特聚少離多,瑪格塔很快便對婚姻感到失望,不久,這位23歲的少婦就對她年方18歲的繼子赫爾穆特·匡特產生了濃厚興趣,然而後者卻在1927年因闌尾炎併發症去世。之後瑪格塔與丈夫在美國駕車旅行了半年,其間瑪格塔又讓時任美國總統胡佛的侄子對她神魂顛倒,瑪格塔與匡特離婚之後,這位年輕人還不遠萬里從美國來到德國向瑪格塔求婚。

後來,年輕漂亮的瑪格塔聽從朋友的建議,參加了納粹黨的一次會議,期間約瑟夫·戈培爾給瑪格塔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931年12月19日,瑪格塔與戈培爾結婚,證婚人則是希特勒。這位社交天后扶持丈夫成為國民教育與宣傳部部長。瑪格塔也是在那段時間見到了阿道夫·希特勒,並且兩人似乎都頗為對方所吸引,瑪格塔曾被暗示她最終可能會扮演第三帝國「第一夫人」的角色。

婚後,瑪格塔也被傳出有幾段婚外情,對象之一就是戈培爾的副手卡爾·漢克。當然,戈培爾也不是省油的燈,其中最廣為人知的女性之一是捷克女演員利達·巴洛娃。

利達·巴洛娃

1945年4月蘇聯紅軍攻入柏林後,戈培爾和瑪格達將他們的孩子們殺死後自殺。

在歷史書上,戈培爾是納粹德國的宣傳部長,阿羅佐羅夫是以色列的奠基人之一,但很少有人會記住她的名字。

離奇的刺殺事件

哈瓦拉計劃不但得到本古里安的支持,還極大促進了巴勒斯坦地的經濟發展。但以雅博廷斯基為首的右翼人士對哈瓦拉計劃大加批判,認為這種蠻幹行為只會緩解德國遭受的經濟孤立。修正主義運動的報紙《人民陣線》在1933年6月16日的專欄上譴責了阿羅佐羅夫的計劃,威脅說猶太人民「明白應當如何對付這一可惡行為」,這篇文章還指名道姓提到了阿羅佐羅夫。

就在當天晚上,哈伊姆·阿羅佐羅夫和妻子西瑪來到特拉維夫海灘散步,黑暗中突然出現兩名男子,一人拿著手電筒照阿羅佐羅夫的臉,另一人對他開槍射擊。阿羅佐羅夫很快被送到醫院,幾個小時後死在手術台上。

很多的人指控雅博廷斯基的修正主義黨為幕後主謀,兩天後,修正主義運動組織貝塔爾成員亞伯拉罕·斯塔夫斯基被捕,根據西瑪的指認,他就是那天持手電筒的人。後來另外兩人也被抓獲,一人是共犯,一人是開槍者。雅博廷斯基則極力為被捕的三人辯護,剛開始斯塔夫斯基被定罪並判處死刑,但因為巴勒斯坦英國上訴法院的改判他於1934年7月被釋放。

70年代關於阿羅佐羅夫之死又有了新的理論,有人認為是戈培爾派了兩名特工(Theo Korth and Heinz Geronda)暗殺了阿羅佐羅夫。

誰才是真正的兇手?,阿羅佐羅夫這起刺殺案至今仍是一個謎。

這不是歷史上第一次發生猶太人因為政見不同而殺害另一個猶太人的事件,也不是最後一次。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大搜羅 的精彩文章:

寬厚養大氣,淡泊養志氣!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