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歷史真相揭秘:明末清初不能不提的三大思想家

歷史真相揭秘:明末清初不能不提的三大思想家

明末清初這個時段,不能不想到三位文人,他們便是清初三大儒的黃宗羲、顧炎武和王夫之。他們是17世紀進步思潮的代表,也是保持民族氣節的仁人志士。

黃宗羲,號梨洲,人稱梨洲先生。父親是東林名士,為魏忠賢所害。他受遺命就學於劉宗周,十九歲入京為父鳴冤,以鐵錐斃仇人。領導復社成員堅持反宦官權貴鬥爭。

黃宗羲一直致力於報銷國家,親自參加抗擊清兵的活動,明朝滅亡時,黃宗羲被捕入獄,直到清軍攻下南京,南明小朝廷崩離,他才得以脫身。不久,餘姚孫嘉績、熊汝霖起兵抗清,黃宗羲組織「世忠營」響應。順治三年,清軍佔領紹興,黃宗羲遭到清庭緝拿,避居化安山。順治七年至十一年,黃宗羲家禍迭起,弟弟被捕,兒媳、孫女病死,故居失火。

復明失敗後,黃宗羲轉而走向儒林,他著書立學,在多地開設學堂,屢次拒絕清廷徵召,始終以「遺民」自居,他學問淵博,研究天文、算術、音律、經史百家以及釋道之書,史學上尤其有成就。

經濟方面,黃宗羲發現了著名的「黃宗羲定律」,思想上,他表達了對封建君主專制的合法性和君主權力來源的質疑,並主張通過明辨君臣關係,設置宰相以及開放的學校環境開限制君主的權力。儘管黃宗羲的思想仍屬於治權在君,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民主,但在當時的時代環境下能夠達到這種程度,已實屬不易。所以,梁啟超評價黃宗羲說「原來我們國家還有比盧梭早兩百年的這麼先進的思想。」

顧炎武,世稱亭林先生。少年時參加復社反宦官權貴鬥爭。清兵南下,嗣母王氏殉國。他參加崑山一帶的抗清起義。失敗後,十次拜謁明陵墓,游遍華北,所到之處訪問風俗,搜集材料,特別注重對邊防和西北地理的研究。同時墾荒種地,聯絡同道,不忘興復。晚年居住華陰,死於山西。他學問淵博,對國家典制、郡邑掌故、天文儀象、河漕、兵農以及經史百家、音韻之學,都很有研究。他一生的著作很多,主要有《日知錄》《天下郡國利病書》《音學五書》等。

顧炎武在抗清失敗後,他仍然痴心不改地致力於結納各地的抗清志士,徐圖復明。但是復國之志難酬,為了寄託故國之思,他不止一次地拜謁明孝陵。據記載,顧炎武一共六次從家鄉步行去南京明孝陵憑弔末代皇帝朱由檢,其頑強的精神和不移的忠心可見一斑。

顧炎武一生致力於「明道救世」,這種思想更鮮明地落實在他「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這一響亮的口號上。不過,值得一說的是,顧炎武所說的天下,並不是局限於一家之天下,而是整個民族的生存與延續。這句話後來成為激勵中華民族不斷奮進的話,是顧炎武一生的寫照。

在學問上,顧炎武認為,博學的範疇不僅僅局限於文獻,而是與社會實際知識密不可分,他強調讀書,更強調要走出書齋,走入社會中實地考察。這「學以致用」的想法,不僅在當時很有實際意義,對於當今的教育仍然有重要指導意義。

王夫之,字而農。明亡,他在衡陽起兵抗清,敗後退至廣東,在南明桂王府任職。桂林失陷後,長期隱藏在湘西地區的苗瑤山洞,自稱瑤人。直到康熙八年才在石船山麓定居下來。他刻苦鑽研,勤於著述,著作有一百餘種。主要有《周易外傳》《思問錄》《黃書》等等。

擁有明朝遺民與啟蒙思想家的雙重身份的王夫之,一生之中只做兩件事——光復明朝與著書立說。明朝滅亡後,王夫之憑著血氣之勇,在家鄉衡陽組建了一支義軍,抵抗清軍。然而組成這支隊伍的都是未經訓練的普通農民,糧草匱乏,孤立無援之下不久就宣告失敗。王夫之也因此成為朝廷的通緝犯,四處流亡。直到清朝大定天下後,實施懷柔政策,取消對他的通緝,他才得以安心度日。

而在著書立說上,王夫之成績斐然。王夫之晚年隱居在南嶽衡山之下的石船山,潛心著述,故世人又稱其為「王船山」或「船山先生」。

王夫之一生反對程朱理學。倡導經世致用的思想,並且身體力行地實踐著自己的思想主張。在王夫之思想影響下,知識分子從此開始關注社會現實。他吸取明朝滅亡的教訓,以批判的眼光,深入考察了幾千年的中國歷史和文化,提出了啟蒙性的見解。他始終秉持樸素唯物主義思想,強調事物矛盾導致運動變化的宇宙法則。他在「存天理滅人慾」的時代,大膽提出「性者,生理也」的觀點,肯定了人的物質需求。他的思想,在當時幾乎是瘋言瘋語,異端中的異端。

這三位思想家,在社會激烈變革之際,提出了許多人本主義觀點,他們的思想,在後來君主集權的清朝並沒有多少發展,但對於中國傳統哲學有深遠意義。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偉說史 的精彩文章:

李白這首詩被翻譯出了新高度,也被玩壞了,你一定從來沒有聽說過

TAG:大偉說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