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宰相之名:一場皇權和相權的拉鋸戰

宰相之名:一場皇權和相權的拉鋸戰

國事紛雜,臣僚眾多,君主需要一個助手。歷朝歷代都有一個人總領百官、匡君輔國。這個角色歷經三千年,名稱一變再變,只好以「宰相」之名概稱。

商代總領百官之人稱太宰。「宰」本是商王的家臣,負責管理宮廷事務。要選拔助手,當然身邊人優先。

太宰作為「三公」之外的實際操盤人延續到了東周,直到「相」的崛起。「相」有輔佐之意,本是掌管禮儀的小官。太宰是天子的配置,諸侯只好設「相」來輔佐國政。從齊景公開始,中原各國陸續跟進,稱「相國」或「相邦」。漢朝避劉邦名諱,後世統稱相國。

齊相管仲

秦國設相很晚,商鞅當年是以大良造之職來執掌秦政的。惠王時代,秦設相國,直到最後一任呂不韋落馬。嬴政認為相國權力太大,廢之,從此秦國的百官之首是丞相。(所以李斯不可能自稱相國,來自秦時明月粉的怨念)

「丞」也是輔佐的意思。丞相就是輔佐相國,本是相國的副手。漢初恢復相國,但只有蕭何、曹參兩任,後來虛置其職,永遠空缺。

相國被廢,丞相又威脅皇權。漢武帝為遏制丞相,在宮內另設中朝,皇帝身邊的小官尚書令得到實權。丞相被架空,政歸尚書台。

中朝其實就是身邊小廝組成的顧問團

漢哀帝改革官制,丞相更名司徒。司徒是名義上的百官之首,但權柄仍在尚書台。尚書令品級太低,有時會有其他人「指導」尚書台工作,稱「錄尚書事」。

東漢末年,董卓進京,覺得司徒配不上自己,復活了相國。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又自封丞相。整個魏晉南北朝,相國、丞相、司徒輪番登場。其實真正掌權之人不看官職,而是看有沒有「錄尚書事」的頭銜,尚書台始終是權力中心。

名為漢相,實為笑匠

隋朝重新設計了中央官職,設立三省六部,以尚書省長官尚書令為尊。

到了唐朝,尚書令權力太大,而且李世民曾做過尚書令,所以尚書令也得到了「虛置其職,永遠空缺」的待遇。尚書令的副手「僕射」(音噗夜)成了實際上的長官。

左僕射房玄齡

三省長官組成政事堂議政,皇帝還會召集其他官員參與進來,授予「同中書門下從三品」、「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等頭銜。最後,「同平章事」的權力越來越大,成了實際宰相。

所以,宋代百官之首乾脆就成了「中書門下平章事」。元豐改制,又廢除了中書門下平章事,重設左右僕射為宰相。

到了這裡,我們可以重新梳理一下這條脈絡了。

一開始,百官之首是太宰。後來諸侯官製取代中央官制,相國上位。

相國權大,丞相上位。

丞相權大,尚書令上位。

尚書令權大,僕射上位。

縱觀歷史,無論怎麼抑制相權,總要有個人來總管行政工作。職責一直沒變,名字的逼格越來越低。既然如此,何苦改名?於是南宋將僕射改名為丞相,一切從舊。

丞相的官名跨越元朝,用到明初。胡惟庸案給了朱元璋廢除丞相的借口,胡惟庸成了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丞相。丞相消失,內閣橫空出世,內閣大學士成了新的宰相。

胡惟庸

清代沿襲明制,也設內閣大學士,但品級很低,實權歸八旗貴族組成的議政王大臣會議。雍正年間廢除議政王大臣會議,設軍機處,軍機大臣上位。此後領班軍機大臣一直擔任著宰相的角色,直到清末憲政改革,領班軍機王大臣奕劻搖身一變成了內閣總理大臣。

這個內閣總理大臣,實際上就是今天日本首相的正式名稱。

所以說不能怪歷代皇帝總是防著宰相,一個不小心,可能自己就成虛位元首了。可是,既然如此,我們還留著皇帝做什麼呢……

知識整理專用封裝

明珠筆記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明珠筆記 的精彩文章:

TAG:明珠筆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