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哲理 > 《易經》之路:不懂文化,不談易經

《易經》之路:不懂文化,不談易經

《易經》之路:不懂文化,不談易經

關於讀書特別是那種關於自身眼界拓展,哲學思想之類的經典,不是那種學一門手藝電腦安裝設計叢書之類去做一個職業的學習,我都特別小心,不希望預先設定一個立場,這會讓自己事先就陷入一個偏見當中,基本上不太能夠看到這本書這個學問到底有些什麼價值。

《易經》就是這方面的典型代表。

說《易經》不能不先說一下文化。

「文化」一詞,源於賁卦,《彖傳》這樣解釋: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德國哲學家卡西爾在探討人的本質時提出:人與其說是社會動物理性動物,不如說是符號動物。他認為動物只能對信號作出條件反射,人則能把信號改造成有自覺意義的符號,而符號則成為文化的載體,人之為萬物之靈,全然體現在創造文化的過程中,這才讓原始人類成為真正意義上的人,文化—就是人的外化、符號的具體化人格化。

用不確定的眼光看待世界,再用信息來消除這種不確定性,是大數據解決智能問題的本質。

世界的不確定性來自兩個方面,一是影響世界的變數太多以至於無法用數學模型來描述,二是客觀世界本身,不確定性是我們所在宇宙萬象的特性。

因此,對未來的預測已經完全無力且更加急需。

當前正在急速進入的智能時代,信息的完整及多樣性,為世界的不確定性提供了解決方案,被稱為解決不確定性問題的良藥,而《易經》的象數理之體用,正是人類文化歷史進程中面對不確定性(變易)而釆取的大數據信息手段,這些數據來自與之相關的要素:年月日時(四柱)、五行屬性、八卦方位、天干地支、姓名筆劃、四時氣候、行住坐卧等等。數據越多越準確,便能發現離真相更近,而中國智慧就以占筮、推背圖、算命、風水等形式體現出來,大家想想,是不是這樣。

最後將其中性質相近,可循的規律沉澱出簡易的符號,即是八卦,上歸於無極,下又無窮無盡的演化,「以化成天下「,所以,大數據不新鮮,易學之數的當代現象,更印證了《易經》是超越時空的經典,我們要用超越思惟和眼光,打破現有認知的束縛,在智能時代中明心見性,直達生命的本元。

西方歷次工業革命,都是圍繞一個技術的進步展開,此前是具有連續性的,並用歸納法總結規律,因此對世界的認識是建立在對以往規律的認可上,但智能時代,這種連續性被打破,帶來的革命性的改變,影響更深遠更廣闊,而回到易的層面,又發現理所當然,不得不承認:《易經》是站在世界的巔峰俯瞰世界。從體相用全方位涵蓋形而上下。

彖曰:不懂《易經》所代表的文化,僅僅從一個維度去看《易經》,基本上就不算入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