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延的子午谷奇謀,為什麼諸葛亮堅決不用?
原標題:魏延的子午谷奇謀,為什麼諸葛亮堅決不用?
提示:點擊
諸葛亮出身茅廬,跟隨劉備東征西伐一生鞠躬盡瘁。劉備去世後,諸葛亮寫下千古名篇《出師表》一心要興復漢室,完成統一大業。公元228年 ,諸葛亮進行了第一次北伐。在北伐前,蜀將魏延提出了一條「子午谷奇謀」。魏延請求率兵五千偷襲長安,之後固守長安,等待諸葛亮率領大軍從斜谷而來。此計看起來似乎是絕佳之計,魏延再三請求,諸葛亮堅決不用,那麼諸葛亮為何不用這個奇謀呢?
首先,之所以稱之為奇謀,就是因為用計之險。當時的歷史背景是魏強蜀弱,單從軍隊人數上看,魏軍就遠遠領先於蜀軍。而且,依魏延所說,他需要的是五千精兵,當時的蜀國一兵一卒都非常珍貴,諸葛亮不敢做出這樣危險的舉動。除此之外,在武將方面,蜀國關羽、張飛、黃忠皆已離世,馬超病危,趙雲年事已高,魏延是蜀軍中唯一的大將,一旦魏延遇到不測,對蜀軍無疑是巨大的打擊。
其次,「子午谷奇謀」能否實現,不僅僅在於蜀、魏兩國之間,還需要吳國的大力相助。魏延的計謀在於偷襲長安,只有東吳在合肥一帶對魏國進攻,形成一定的牽制,魏國兵力分散,長安以及關中一帶才不會有魏軍重兵把守,這樣才能給魏延爭取到偷襲的條件。但是即便如此,魏延攻下長安,東吳停止對魏國進攻,魏延的五千兵馬還是不足以鎮守長安。
所以說,如用此計必先與東吳聯盟一同抗曹。此計成功,蜀國便可以佔據長安收復關中,但東吳似乎並得不到巨大的利益,孫權怎能罷休?更何況早年間,關羽率領荊州軍北伐,困襄陽,圍樊城,斬龐德,擒于禁,水淹七軍,威震華夏,幾乎逼曹操欲遷都以避鋒銳,可以說孫劉聯盟達到了史無前例的強大。然而就在這時,孫權卻撕毀了孫劉聯盟,如果孫權能夠配合進攻徐州,天下格局也許會發生巨大變化。孫權不但沒有進攻徐州,反倒派呂蒙偷襲荊州,從而導致了魏強吳、蜀弱的局面。因此諸葛亮不敢採用此計,怕的就是孫權再次上演當年情景。像諸葛亮這樣聰明的人怎麼可能犯下同樣的錯誤。所以說對東吳的不信任是諸葛亮不適用「子午谷奇謀」的主要原因。
諸葛亮的北伐之路選擇穩紮穩打,在孔明看來打仗不僅僅要某戰役,還要謀戰略。諸葛亮戰略在於結好孫權,以防止身陷魏、吳夾擊之中。這樣一步步穩紮穩打,既能夠保證不會全軍潰敗又能夠讓東吳安心的進攻魏國。諸葛亮深知,如果使用「子午谷奇謀」成功,那麼將會在短時間內扭轉戰局,在與魏軍決一生死之時,很有可能陷入腹背受敵。所以說,「子午谷奇謀」即使暫時贏得了戰役上的勝利,從長遠的戰略上看來還是不可取的。
諸葛亮用兵謹慎,不敢鋌而走險,主要還是不敢信任孫權。畢竟天下三分,每一場戰役都可能改變天下的局勢。在這樣的戰場上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敵人。從這一點足可以看出諸葛亮作為蜀漢丞相的智慧和謀略。
TAG:歷史那點事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