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任正非用30年超過最敬仰的IBM,華為為何降增速衝擊千億美元?

任正非用30年超過最敬仰的IBM,華為為何降增速衝擊千億美元?

文/AI財經社 吳勇

編/張澤

近日,成立30年的華為召開市場大會頒獎典禮,宣布2018年的銷售收入目標定為1022億美元。這是華為營收目標首次超過千億美元。而華為2017年實現了約6000億元人民幣(937億美元)的收入。

根據現場屏幕的信息,華為三大業務部門的目標分別為:運營商BG實現收入450億美元,消費者BG實現收入441億美元,企業BG實現收入106億美元,華為雲歸入其他收入里,顯示為25億美元。

這是一個振奮人心的好消息,因為美國IBM剛剛公布2017年全年營收為791億美元,比2016財年的799億美元下滑了1%。IBM曾是任正非最為推崇和學習的企業之一。如今,用華為員工的話來說,華為用30年走過了IBM100年的路。

不過,華為在快速增長的同時,也有隱憂。按當前匯率計算,1022億美元相當於6558億元人民幣。也就是說,華為今年的目標,同比2017年,增速只有9%。而華為2017年同比2016年,實現增速為15%,2016年同比2015年,增速更是達到了32%。增速逐年遞減的趨勢越來越明顯。

華為以通信業務起家,而2011年成立的消費者事業部被寄予厚望。現在,華為的消費者業務貢獻了近半收入。任正非曾專門在2016年市場工作大會上提出,消費者業務「要敢於5年內超越1000億美金的銷售收入。」而2018年的目標只有441億美元,而且,華為的消費者業務增長率也在逐年走低,從這個角度來看,目標達成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今年的CES大會上,華為原本與美國第二大的電信運營商AT&T達成戰略合作,合作達成後,華為可以通過AT&T銷售華為手機。但無奈對方臨時變卦,華為手機通過運營商在美國銷售的道路再一次遇阻。美國一直是塊難啃的骨頭。儘管華為在歐洲市場多個國家的市場份額已經超過了20%,但在美國的市場佔有率還不到1%,毫無存在感。安全因素和政治博弈成了阻礙華為進入的最重要因素。

拋開消費者業務,華為的運營商業務更是在美國步履維艱,而美國又是全球最大的電信設備市場,華為在這個市場的近乎缺席。不過,值得欣喜的是,華為的收入里,有接近一半來自海外市場。

從各業務貢獻的利潤來看,消費者業務給華為貢獻高營收的同時,利潤率卻明顯偏低。終端的毛利沒超過30%,to B的業務毛利超過40%,由於終端佔比結構增大,自然會帶來對公司的結構性影響。難怪華為輪值CEO徐直軍稱,終端這塊業務未來不以追求規模為中心,而是利潤為中心,也就是保證合理的利潤最重要。

事實上,任正非一直在強調對利潤的要求。2017年年初,余承東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曾提到,「如果非要說任總批評了什麼,那就是批評我們盈利能力還是不足,利潤增長太慢,太多利潤都被渠道商賺走了,我們成了為渠道商打工的了。這是任總比較不滿意的。」

內部的管理也是在高速發展中需要重視的問題之一。幾天前,華為還公布了一封問責通報的郵件,因為部分經營單位發生了經營質量事故和業務造假行為,華為董事會決定對總裁任正非罰款100萬元,三位輪值CEO郭平、徐直軍、胡厚崑分別被罰款50萬元,另外人力資源總裁李傑也被罰款50萬元。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AI財經社 的精彩文章:

宰客後的雪鄉:8年來遊客最少訂房腰斬,當地罵趙家大院是老鼠屎

TAG:AI財經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