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體時代,攝影記者如何變身?(上)
隨著媒體融合的深度推進,攝影記者既要面對報、網、端、微高度融合帶來的職業規則和標準的改變,還要面對全民攝影與多元表達的自媒體時代的挑戰。不少人發問,現在還需要攝影記者嗎?融媒體條件下,攝影記者如何揚長避短、認清形勢、積極應對?
01
一、全民性與專業性:全民攝影時代來臨,優秀照片資源依然稀缺
沒有圖片和視頻的新聞,至少是不完整的。那麼,由誰來完成這些視頻和圖片的巨量生產呢?是普通手機用戶嗎?
是,也不是!
的確,現在僅中國就有數億手機用戶,他們每天都在拍攝、編髮照片,表面上看,影像信息豐富龐雜,似乎可以滿足各種需求,但仔細篩選會發現,真正能用的照片並不多,影像洪流中裹挾著的大多是影像垃圾。當然凡事無絕對,很多突發新聞,攝影記者無法及時趕到現場,媒體只能採用來自現場群眾手機或相機拍攝的照片,但這些僅限於一般記錄,往往不能保證新聞照片質量,很多時候,這些圖片只能起到線索和提示作用。事實證明,當突發新聞發生時,真正有影響力、讓人過目不忘的新聞照片大都是聞訊趕到的專業攝影記者拍攝的。汶川地震時,被億萬網友譽為「最柔情的微笑」照片《您是誰?》就是筆者震後趕到拍攝的。
人人都會拍照片,並不等於人人都能拍好照片。多年來,人民日報夜班編輯最為感慨的就是「找照片太困難了!」人民日報是從全國範圍內選稿,圖庫裡面缺的不是照片,而是缺乏表現準確、專業性強的好照片。可見,在全民攝影時代,優秀的照片依然是稀缺資源。
全民攝影時代,對專業攝影記者定會造成衝擊。但應該看到,這既是壓力,也是動力,既是挑戰,更是機會。「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只有更多的攝影人在同一平台競技,攝影記者方能顯出英雄本色,只有拍出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絕的攝影圖片,專業價值才能得以體現。
(老記說事微信號:laojiss2017)
(作者為人民日報總編室攝影組副組長)
(圖片來源網路)
TAG:老記說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