轟20什麼樣?聊國產大轟前先認清這3條現實
很多人將轟20直接設想成了中國版的B2,但這種充滿「冷戰思維」的設計卻相當不適合中國。
在今天的《鳳凰軍機處》中,功勛試飛員,軍事專家徐勇凌表示,中國的轟20大型轟炸機至少在物理層面還不存在。儘管這一結論是一盆冷水,但大家清醒之後就會明白,研發大型轟炸機遠沒有想像的那麼容易,技術難度甚至超越的航空母艦。因此,在聊國產大型轟炸機之前,我們或許應該先認清這3條現實。
圖-160被稱為「白天鵝」,但其採用的可變後掠翼布局,早在上世紀80年代就已被認為過時了。
1、冷戰結束令大轟的技術需求發生劇變
目前世界上最先進的大型轟炸機,當屬蘇聯的圖160與美國的B2。這兩者實際上代表了冷戰時期戰略轟炸機的兩個發展階段。以圖160以及美國B1轟炸機為標誌,戰略轟炸機獲得了可靠的超音速突防,甚至是2倍音速的飛行能力。而B2則在轟炸機平台上實現了隱身設計。而所有這些,又都立足於冷戰時期,美蘇賦予戰略轟炸機的洲際突防核打擊使命。如果冷戰繼續,美國的XB-70與蘇聯的T-4轟炸機會以更科幻的技術完成這一使命。
冷戰結束後,洲際突防核打擊這一使命已不復存在,大型轟炸機的主要使命轉為在非對稱作戰中,對弱勢目標進行地毯式轟炸與精確對地打擊。此時大型轟炸機的打擊效率,通常無法與以F15E為代表的新一代戰鬥轟炸機相比。更嚴重的是,圖160、B-1所採用的可變後掠翼布局早在上世紀80年代就已被認為過時,而B2的隱身飛翼布局低下的效費比也在後冷戰時期暴露無餘。因此,冷戰結束令大轟的設計理念與技術需求都發生了劇變。
空射彈藥與探測手段的發展,令XB-70這類追求3倍音速的科幻轟炸機迅速落伍。
2、彈藥與探測手段的發展使大轟「退步」
同樣以冷戰結束為標誌,美俄兩國基本實現了空射遠程巡航導彈的實用化。正是這類射程超過2000千米的精確打擊彈藥的出現,使轟炸機即使針對勢均力敵的對手,無需進行超音速突防即可完成大多數打擊使命,從而令XB-70這類追求3倍音速的高速轟炸機落伍。與此同時,以相控陣雷達為代表的新一代探測手段的出現與普及,也令轟炸機這類大型目標即使採用最新的隱身技術,也難以在進入打擊範圍之前做到無所遁形。
因此,以今天的眼光審視冷戰時期的戰略轟炸機,超音速飛行、隱身、可變後掠翼等關鍵技術都變得沒有意義,而拿掉這三項關鍵技術,轟炸機幾乎就「退步」到了圖95與B52的技術水準。著眼於中國現有的技術水平與實際需求,國產大型轟炸機很可能是一款4發亞音速轟炸機。放眼世界,這類技術「退步」早已屢見不鮮,從美國放棄「十字軍戰士」火炮繼續沿用M109,到俄羅斯擱置PAK-DK轟炸機繼續生產圖-160都是這樣。
未來搭載能力優秀的轟炸機與高性能彈藥的組合,將成為中國反航母體系的中流砥柱。
3、敵方航母將是中國大轟的主要打擊目標
蘇聯的「飽和打擊」是針對航母的最系統打擊方案,而空射反艦彈藥的發展,已令反航母打擊變得更便捷,更致命。按照「飽和打擊」的設想,當從不同平台上發射的反艦彈藥數量超過80枚,就有可能對航母構成致命威脅。但在今天,美國4架B1B轟炸機就能攜帶相同數量的LRASM導彈。考慮到LRASM導彈超過1000千米的射程與超音速飛行能力,整體打擊的威脅程度甚至超越了「飽和打擊」,而這一切只需要4架轟炸機就夠了。
早在2016年7月11日,中國的轟6轟炸機就試射了國產鷹擊12超音速反艦導彈,日後中國研發能在美國航母防區外發射的超音速打擊彈藥也並不困難。而轟6作為目前中國唯一的大型轟炸機,最大局限就是只能在翼下最多掛載6枚鷹擊12。因此,中國需要新型轟炸機能同時在彈倉、翼下同時掛載大量高性能反艦彈藥,即使小機隊出擊,也能作為反航母體系的中堅力量,與陸基、戰艦、潛艇配合,對敵航母構成致命威脅。
與航母不同,中國在研發新一代重型轟炸機時能獲得的技術參照相當有限。盲目追隨冷戰設計,只會反覆陷入低效費比的技術陷阱。因此在理論上,結合新時代的戰場需求,確定大型轟炸機的技術規範,遠比具體研發、製造轟炸機要難得多。
TAG:鳳凰網軍事頻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