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西漢古紙研究揭示造紙術起源

西漢古紙研究揭示造紙術起源

作者:張春海

造紙術是中華民族對人類文明的重大貢獻之一。造紙術始於何時,最早的紙是什麼樣的,這些問題長期以來為學術界所關注。此前,較為流行的觀點認為造紙術是東漢中期由蔡倫發明的。然而,多項考古發現證明,造紙術的發明時間要向前推至西漢。

西漢古紙獲得證據支持

我國古書對漢代造紙術缺乏足夠記載。在與此有關的史料中,蔡倫造紙的記載顯得非常突出。范曄的《後漢書·蔡倫傳》中記載蔡倫在東漢和帝時期革新造紙工藝,「自古書契多編以竹簡,其用縑帛者謂之為紙。縑貴而簡重,並不便於人。倫乃造意,用樹膚、麻頭及敝布、魚網以為紙。元興元年,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從用焉,故天下咸稱『蔡侯紙』」。認為造紙術由蔡倫發明的觀點,多以此為依據。

實際上,認為蔡倫並非紙的發明者的看法古已有之。唐代書畫鑒賞家張懷瓘與一些宋代人已提出,漢初即已有紙。

在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研究員潘吉星看來,造紙起源不同意見之所以長期存在,主要是因為漢代古紙出土較晚。

隨著現代考古進展,西漢時期的實物紙陸續被發現。迄今為止,至少有6處西漢的墓葬和遺址中出土了古紙,總數達數百張。1933年夏,參加中瑞西北科學考查團的考古學家黃文弼,在羅布泊的漢代烽燧遺址里發掘出一片西漢時期的麻紙,一起出土的還有西漢宣帝黃龍元年(公元前49年)的木簡。1957年,西安灞橋磚廠的西漢早期墓葬中出土了幾片麻紙,後來在陝西扶風中顏村西漢窖藏等遺址中又出土很多古紙。陸續出土於西北漢代長城烽燧遺址中的古紙,其紀年的特殊性更是極大地推進了漢代古紙斷代問題的解決。其中,出土於20世紀70年代的居延金關紙、馬圈灣漢代古紙和20世紀90年代的懸泉置西漢古紙,都有力地支持了西漢時期已有古紙的觀點。

據中國科學院大學人文學院講師張明悟介紹,20世紀70年代,考古界對西北沙漠地帶漢代長城及烽燧亭障等遺址的探查和發掘工作陸續展開,很多古紙隨著漢代簡牘一同出土。其中,許多出土的簡牘上面有明確的紀年,這使精確的斷代成為可能。通過考古發現可以肯定地證明,至少在西漢早期,造紙技術就已經在中國出現。

關注傳統造紙技術體系

從20世紀五六十年代起,對出土紙質文物進行科學檢測和分析的同時,國內學者開始對我國兩千多年的造紙史進行補充、梳理和總結。而在此過程中,有學者開始提出新的見解。20世紀50年代,化學家袁翰青發表《造紙在我國的起源和發展》。他提出,許多古代的發明創造都是勞動人民從生產實踐中得到的,往往無法歸功於哪一個人。蔡倫是造紙術的改良者,而不是發明者。造紙術是廣大勞動人民智慧的產物。在蔡倫之前已經有紙,這種說法將更合乎歷史的真實情況。

正是這篇文章,引起了圍繞「西漢是否已有紙」這一問題的爭論。雖然在造紙術發明者、發明時間等問題的認識上存在分歧和爭論,但是在客觀上,這些爭論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學界對我國古代造紙原料、造紙技術等研究課題的關注和重視。

而數十年來陸續出現的新材料,促使學者對這些問題進行重新認識和深入研究。南京信息工程大學科學技術史研究院教授李曉岑將揭示傳統造紙的不同工藝體系,作為研究早期古紙起源和發展的突破口之一。他提出,傳統造紙有兩個技術體系,一為澆紙法造紙,二為抄紙法造紙。在研究中,應重視對我國各民族傳統手工造紙方法進行調查。李曉岑向記者介紹,早期古紙都屬於澆紙法生產,工藝上具有明顯的特徵。而蔡倫是另一種造紙術即抄紙法造紙的發明人。我國少數民族的手工造紙保留了一些原始的生產方法,對復原早期古紙的生產和源流有一定的價值。

客觀認識蔡倫貢獻

目前,學者多認為,蔡倫雖然不是造紙術的唯一發明者,但是他在改進和推廣造紙技術方面所作出的歷史貢獻,是不容否認的。西漢的植物纖維紙,為蔡倫造紙打下了基礎。經過蔡倫的改進,造紙才開始脫離紡織業,逐漸成為一門獨立的手工業。蔡倫之後,用紙作為書寫材料的記載大大增多。魏晉南北朝時期,伴隨著用紙書寫的普及,特別是紙作為書寫工具的地位得到制度上的確認。

對蔡倫之前的造紙術的研究,有助於對「蔡侯紙」產生的技術條件和歷史貢獻等做出更符合歷史事實的認識和評價。在李曉岑看來,對於早期古紙的研究,可以讓今人更加客觀地看待蔡倫的歷史地位。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社會科學網 的精彩文章:

由「打call」看流行語走紅原因

TAG:中國社會科學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