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這些問答,揭示了航天員的秘密

這些問答,揭示了航天員的秘密

航天員是世界上最神奇、最神秘、最稀有的職業之一。據統計,1961年以來,世界上共有500多人上過太空。即使這500多人目前都仍是現役航天員,那也相當於最少1000萬個地球人當中才有一位航天員。對於這個神秘的群體,你難道沒有什麼想問的嗎?為此,央廣公益收集了一些最有代表性的問題。最重要的是,我們將為這些問題提供相當靠譜的答案。

航天員入職之前都是幹什麼的?

多數是空軍飛行員。世界上第一位航天員加加林就是前蘇聯空軍少校。我國的航天員都是從空軍選拔的。首位登上太空的中國人楊利偉曾有過1350小時的戰鬥機飛行經歷;航天員聶海勝早就是空軍一級飛行員,還曾經成功處理過戰鬥機空中發動機停車的險情。

駕駛戰鬥機的聶海勝

中國的航天員選拔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

將近50年前。眾所周知,中國人民解放軍航天員大隊是1998年成立的,迄今已走過了20年的歷程。但我國為載人航天所做的準備遠遠比這要早。1970年,數十名空軍優秀飛行員在北京秘密集合,進行了一系列嚴格的測試,最終20人成為預備航天員。這次選拔被稱為「曙光計劃」,堪稱中國載人航天事業的「前傳」。

「曙光計劃」珍貴留影

航天員的訓練有多艱苦?

四個字,地獄模式。拿離心訓練來說,航天員聶海勝需要在8G的離心狀態下堅持80秒。8G是什麼概念?就是一個體重150斤的人,承受著1200斤的壓力。而這時,聶海勝已經是一位50歲的空軍少將了。女航天員劉洋的轉椅訓練長達15分鐘,而且還必須抑制自己嘔吐的生理反應,以免形成條件反射。此外,還有低壓缺氧訓練、超重耐力訓練、飛行程序訓練、頭部低位卧床訓練等等。說航天員是體能方面的「超人」,一點都不誇張。

航天員張曉光進行離心機訓練

那航天員是不是體力過人就夠了?

當然不是,智力更過人。為了應付複雜情況,航天員還要學習空氣動力學、天文學、航天醫學、心理學、飛船設計原理、航天技術、航天環境以及英語、哲學、高等數學等30多門基礎理論課程,僅《載人航天工程基礎》這本書,就厚達600多頁。而且,學習時間只有一年。天上飛的,都是正兒八經的學霸啊。

你可以認為航天員是太空中的科學家

航天員學習的課程中有特別奇葩的嗎?

還真有。比如說:星座。這當然不是為了算命,而是為了在特殊情況下辨別方位。為此,航天員需要學習如何在茫茫太空中辨別常見的星座,並將它們牢記在心。還比如說:野外生存,沒錯,就是像貝爺那樣,徒手打遍天下、站在食物鏈頂端。這是為了在飛船偏離降落點的情況下能夠提高生存的幾率。

飯是自己抓的香

航天員在地面上怎樣適應失重環境?

利用水槽或者俯衝飛機。為了訓練航天員,訓練基地中建有大型水槽,在適當配重的情況下,可以逼真地模擬太空中的失重環境。與人們想像得不一樣,這是一項非常艱苦的訓練,不僅每次都要穿上重達240公斤的訓練服,而且時間長達2-3個小時。航天員們紛紛表示,訓練一次上來,累得連筷子都拿不住了。另一種失重訓練是乘坐失重模擬飛機,即由飛機在高空向下俯衝,從而在機艙里產生短時間的失重效應。國外有人把這種飛機叫「嘔吐機」,可見這也不是一項輕鬆的訓練。

航天員的水下訓練

航天員有沒有特別待遇?

非常豐富的特殊待遇。但與一般人想像的「優待」不一樣,航天員的「特權」就是受到無窮無盡的限制。不僅不能外出就餐、不能私自外出、不能暴露身份、不能抽煙喝酒,而且不能私自開車、不能騎摩托車、不能進行對抗性運動,吃飯也要嚴格按照營養醫師制定的食譜,體重要嚴格控制。總而言之,航天員生活的全部就是為登上太空做準備。

航天員的身份需要長期保密

航天員出征時有什麼特殊儀式?

會喝壯行酒。別擔心,航天員的「壯行酒」是用水替代的。但也有一次小小的「例外」,神舟五號宣布完首飛航天員後,翟志剛拿來一杯紅酒,和聶海勝一起在楊利偉的礦泉水裡點了一滴,對他說:「你放心去,我們在北京等你。」嗯,楊利偉上太空前,是喝了一滴酒的。

真正的萬里遠征

坐火箭是一種什麼體驗?

是一種簡直能要你命的體驗。例如,神舟五號升空的過程中,火箭在上升到三四十公里的高度時,突然與飛船產生了強烈共振,艙內的一切,包括楊利偉自己都開始急劇振動,加之這個震動疊加了8個G的負荷,他感到眼前一片漆黑、五臟六腑似乎都要震碎了,以為自己要犧牲了。這種「瀕死體驗」一共持續了26秒。即使沒有特殊情況,也需要承受極高的壓力。你可以把它想像成坐在一部在一分多鐘內加速到每秒7.9公里的電梯里,那可真不是說著玩的。

火箭基本就是一顆受控大型「炸彈」

航天員在太空有沒有應用什麼「黑科技」

把幾個大活人送上地球軌道還不夠黑的嗎?另外說一個比較有趣的:腦機融合。神舟十一號飛船上進行了用大腦直接輸入文字的測試,在航天員頭上安裝了11個採集腦電波的電極,直接用意念在30多個字元中進行選擇,打出漢字來。這有點類似於科學家霍金用的那套溝通系統,但霍金藉助的是「眼動」,而「神十一」飛船上用的直接是「腦動」。不過這套系統還處於初級階段,需要大量的訓練才能熟練使用。

腦控設備大概就是這樣

航天員在太空做的最意想不到的事是什麼?

當「菜農」。在天宮二號的實驗項目中,有一項是種植生菜。在地面上,種菜是個農業問題,到了太空,就變成了尖端科學問題。由於植物和人一樣,自古以來都是在重力環境下生長的,因而在失重情況下蔬菜的生長方式也出現了變化。菜種需要固定,澆水也行不通了,得注水。經過航天員們的努力,「太空生菜」成功發芽生長。要想實現星際旅行,發展太空農業其實是一件特別重要的事。也許有一天,人類就可以吃著火鍋上太空了。當然,那需要種的就不止生菜了,至少還得有點香菜吧。

左邊那個白色箱子就是用來種菜的

航天員在太空吃什麼?怎麼解決...生理問題?

這是一個熟悉而陌生的過程。令人欣慰的是,航天員吃的東西並不都是傳說中牙膏管里裝的那種糊糊。中國的航天員吃得還不錯,而且是正宗的中餐。比如在空間站中,早餐有粥、米糕、滷蛋、雪菜、芒果汁;正餐有雪菜兔肉、松仁玉米、油燜筍、麻辣花生、紅燴豬排、魚香肉絲,甚至還有冰淇淋。你說的生理問題,我就當是排泄問題吧。在早期的短時間飛行中,使用的是尿不濕。執行長時間任務的飛船和空間站,加裝了特殊的太空馬桶,簡而言之,是一種有吸力的裝置,使用細節敬請腦補。

太空粽子是沒有粽子葉的

登上過太空的中國人有幾位?

截至目前,共有11位中國航天員執行過太空任務。他們分6批飛上太空,飛行總時長68天,總共繞地飛行了1069圈,行程4600萬公里,執行了100多項科研任務。而在這創造輝煌的11人身後,還有更多正在訓練或處於預備狀態的航天員,還有十幾萬辛勤工作的航天工作者,還有100多家科研院所和合作單位,還有幾十年來中國人從未放棄的航天夢想。航天員群體的所有榮耀,都是屬於全體中國人的。由於他們的努力和堅持,在茫茫星空之中,有了中國人的位置。幾百年前,中國人錯過了大航海時代;而在即將到來的太空時代,中國人一定會寫下自己濃墨重彩的一筆。

中國航天員是當之無愧的英雄群體

為紀念中國人民解放軍航天員大隊成立20周年,本期央廣公益特別推出新作《致敬航天員》,讓我們共同感受這激蕩的中國航天夢想,向英雄的中國航天員群體致敬!

本文部分圖片、資料來源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或網站。

責編:董寄舟

編審:曾芳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央廣公益 的精彩文章:

TAG:央廣公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