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不要和時間作對——關於資產價格尺度的思考

不要和時間作對——關於資產價格尺度的思考

這個問題,我也是在17年上半年的時候想通的。關於通脹和資產估值的問題。

投資最大的問題是:時間&標尺。

在多大尺度上進行思考是決定投資方式和手法的關鍵性要素。而資產價值的衡量標準則是非常要命的關鍵性要素。

我的思考結果是:信用貨幣天然有通脹的傾向,在信用貨幣的前提下,資產價格的上漲是必然結果。

全世界,最開始用紙幣的國家就是我們中國,在北宋的時候就有交子和會子的紙幣創新。因為宋代中國商品經濟極為發達,大額金錢攜帶極為不便,所以當交子和會子剛開始發行的時候,交子和會子不但沒有貶值反而對銅錢是有匯兌溢價的。當時,1100文銅錢才能換面值1000文的會子。但是,後面政府沒有控制住超發的衝動,交子和會子崩潰。

之後,元朝和明朝初期也都試過發行紙幣,禁止金銀流通的貨幣實驗但是因為同樣的原因,紙幣嚴重超發之後導致貨幣系統崩潰。從明朝中後期開始由於日本以及南美白銀的大規模輸入,中國開始進入以白銀作為貨幣的時代,一直延續到民國為止。

新中國之後中國也曾經經歷過大規模的惡性通脹,以下是我找到的博客原文人民幣的通脹問題主要集中於1949年到1950年3月。眾所周知,人民幣自發行之日起,為支持大規模的人民解放戰爭,發行量短期內迅速增加。據陳雲、薄一波在中央財經委八九月份工作綜合報告中的統計,從1948年底到1949年8月底,「關內貨幣發行數額已經從185億增加到4851億元,即增加了25倍。」新中國成立後,人民幣的發行量仍不斷增大。11月底,發行總額近2萬億元,12月又增發1萬億元;截止1950年1月下旬,「發行累計數為41000億元。」人民幣發行量急劇增加的同時,市場物價也迅速上漲。1949年4月、7月、11月和1950年2月,全國颳起四次物價漲風。陳雲在1950年1月22日的財經旬報中曾指出:以1949年12月底為基期,至1950年1月19日止,全國物價平均上漲百分之三十。另有資料表明,從1949年1月到1950年2月,全國13個大城市批發物價指數上漲91.11倍。在人民幣流通較早的天津市,自1949年2月至1950年2月,一年的時間內,麵粉、小米、小麥、20支紗、白細布五種商品價格綜合上漲了103.7倍。人民幣的通脹情況由此可見一斑。」。

由此可見,紙幣購買力的快速衰減在中國歷史上是一而再再而三地上演的老故事而不是什麼新花樣。為了解決開國初期的惡性通脹問題,我國在嚴厲打擊市場投機和積極恢復生產之外,在1955年5月正式以10000:1的比價發行第二套第二套人民幣。

上圖為百度百科的第二套人民幣樣票

更多相關的資料,我建議大家可以去看看劉瑾寫的《白銀帝國——一部新的中國貨幣史》。這本書的文筆相當不錯,可讀性很高,而且最重要的是站在歷史的角度相信對大家理解通脹這件事情會有極大的幫助。

從過往中國的歷史經驗看,紙幣是天然有超發的衝動。所以相對應的,資產價格天然有通脹的傾向。

與之相反的是金屬貨幣或者任何類似的供應量受限的貨幣(包括現在大火的比特幣,假如哪天他真的能成為貨幣的話),因為在正常的狀態下金屬的開採量比較有限所以註定是跟不上經濟發展速度的,所以其天然具有通縮的傾向。也就是說,金屬貨幣的錢會越來越值錢。但這會導致大家都願意存錢而不願意花錢,社會經濟就很容易慢慢萎縮,最後慢慢失去活力。

上圖是美國comex黃金期貨市場的黃金連續合約價格走勢。

現在的日本就面臨著嚴重通縮的問題,雖然原因並不是因為紙幣供應量有限。這方面下次我可以找些資料給大家看看經濟泡沫破滅對國家和社會會造成怎麼樣的衝擊。

那由此我可以推段:從長期來看,押注信用貨幣貶值無疑是具有極高勝算的交易。何況我們當下的宏觀經濟理論裡面還有每年要維持2%左右通脹的奇怪理論(這是全世界央行通行的通脹目標)。

通脹的威力有多大呢?我們就看看在全世界幣值最穩定的貨幣之一:美元的百年通脹歷史。

(左側是累計通脹倍數,右側是當年的通脹比例%)

我自己估算了一下,按照官方的數據美國過去這一百多年的通脹複利大概也就在3.1%多一點點,但是在長期看影響卻堪稱劇烈。1913年的100美元到現在大概只有4美元的價值了。而且更關鍵的是你們看1971年美元與黃金脫鉤之後,美國除了2009年金融危機之外通脹率就再也沒有負過。

而中國按照國家統計局的數據1956年到2016年60年間中國累計的通脹也是達到了736%。同樣的,中國在改革開放之後也是很少有通脹為負的時候。至於1956年之前數據,因為可能當年沒有這樣合理的指數編撰方法體系所以統計局網站就查不到數據,那如果有的話我敢肯定通脹會非常地恐怖,上下波動也會極為劇烈。

(左邊是當年通脹比率,右邊是累計通脹比率)

從此我們就可以看出:任何的資產,只要不是以極為高估的價格買入的,在通脹的影響下價格遲早會超過我們的購買價格。

但是這是有前提的,這個前提就是要有較大的時間尺度。這樣,通脹才能慢慢累積它的影響。如果只是三五年的時間通脹是不一定能對價格產生足夠巨大的影響的,而是會更多地手當時的經濟環境,政府政策,或者是大眾消費偏好的影響。

(註:港幣從1983年開始施行盯住美元的貨幣政策,1美元:7.8港幣的匯率一直延續至今)

除了通貨膨脹之外,另外一個重要的思考就是:資產價格的漲跌,尤其是不動產價格的漲跌跟地區經濟的發展存在著極大的關係。當一個地區經濟起飛之後,正常情況下房地產價格也會快速上漲,典型的像香港,深圳,美國的芝加哥,紐約都經歷過這種爆炸式的發展。

我以手頭上的《房地產周期百年史——1830-1933年芝加哥城市發展與土地價值》為例。

芝加哥211平方英里(約等於546平方千米)土地價值從1830年的16萬8800美元上漲至1933年的20億美元(中間在1926年的時候曾經攀升至50億美元)。

按照這個數據,即使是在金本位的前提下芝加哥103年里單位土地價格上漲了11848倍,年化的上漲幅度大概是9.5%。不過這是有跟現在完全不同的歷史背景的,在19世紀,黃金在不到100年的時間裡貨幣購買力是上漲了一倍,所以當時的房價上漲和現在全世界的房價上漲不是一個概念。而從1975年到現在,以美元計價的黃金價格漲幅已經超過了38倍。也就是說,如果不是金本位的前提下芝加哥的土地價格可能會升值超過十萬倍而不是一萬多倍。

而按照我對過去30年杭州房價的粗略估計年化可能有超過15%接近20%的年化收益。當然,越是成熟經濟體發展速度越慢,以後杭州乃至整個中國的房價都會遵循這個規律。過去40年中國經濟的大爆發在整個人類歷史上都是屬於一個異數,以後,至少在我們當下這個朝代存在之前估計都不一定會再現如此大幅度如此高速持續時間如此之久的上漲了。

另外一方面,雖然土地價格上漲,信用貨幣貶值是個不可扭轉的趨勢。但是在市場不景氣的時候不動產同樣會面臨非常巨大的階段性貶值風險。上圖香港島私人住宅的單價就從1997年的69206元/㎡下跌到2003年的25746元/㎡。累計下跌時間長達六年下跌幅度達到了62.8%。

同樣芝加哥1830-1933年之間的不動產價格也是經歷了五輪的下跌,我列出這些數據意在提醒各位,在大勢看好的前提下一定不要低估階段性風險的衝擊。50%的階段性下跌可能就會要了很多人的命。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鐵頭船長 的精彩文章:

TAG:鐵頭船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