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遊絲描者,筆尖遒勁,宛如曹衣,最高古也

遊絲描者,筆尖遒勁,宛如曹衣,最高古也

(陝西西安北郊井上村新莽墓出土回首玉龍佩)

有漢一代,是中國古代玉器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階段。漢代玉器繼承了春秋戰國時代玉器的傳統,並有所變化和發展,把中國古代玉器推到了一個新的發展高峰。

同時,也改變了漢代以前玉器不少就地取材、使用當地較次玉材的境況,從而使得漢代玉器的質量有了根本提高。

漢代玉器在技法上最突出的除了我們熟知的「漢八刀」之外,還有一種更為「神秘」的技法——「遊絲毛雕」。

「遊絲毛雕」是後人對古人琢玉技法的一種說法,它特指春秋晚期經戰國至漢代中早期玉器的雕刻工藝,代表著當時玉工的最高水平。「遊絲毛雕」的工藝命名源自清代《繪事雕蟲》:「遊絲描者,筆尖遒勁,宛如曹衣,最高古也」。

(陝西西安北郊棗園漢墓出土雙身獸面紋玉璧)

其特點正如明人高濂在《燕閑清賞箋》中所描述的:「漢人琢磨,妙在雙鉤,碾法宛轉流動,細入秋毫,更無疏密不勻,交接斷續,儼若遊絲白描,毫無滯跡。」

(安徽巢湖北山頭漢墓出土雙首合體龍形玉璜)

根據已發表的考古資料,「遊絲毛雕」技法之雛形見於春秋晚期,但當時線紋之長度及連貫性尚不及戰漢者,主要用來構成矩形綯索紋、網格紋以填補每組單位浮雕圖案間的空白之處。

(陝西興平武帝茂陵園出土獸面形四神玉鋪首)

「遊絲毛雕」線紋之具體形態復可細分為兩式:

一式,較粗。

在放大到六十倍的情況下觀察:線槽邊沿規整,不見崩口,僅在彎轉之處偶見歧出線紋;為多條短凹槽連接而成的陰線痕迹,每道凹槽皆作兩頭尖淺。

中間寬深的棗核形,故同條長線紋的寬窄略有不同,槽底為既相連接又大致等長弧形磨砂痕迹,這是微觀見到的典型砣痕。

根據微痕推測,此式應由小型勾砣以濕砂為介質砣出,此處的勾砣是一種形制較小的鐵質砣輪,製作時先碾出多條短斷線,再於間隙處補砣,接短成長,從而形成了這般斷續相連,遒勁自然的形態。

(北京丰台大葆台2號漢墓出土的玉舞人)

二式,較細。

在放大到六十倍的情況下觀察:線槽邊緣有鋸齒狀崩口,且出現作不規則歧出的細毛刺;槽底深淺不一,有多道細絲狀劃痕。顯系由諸如良渚文化時期使用的金剛石、水晶和燧石等尖狀硬性刻具琢出後,再加以修磨而成。

(湖南長沙咸家湖陡壁山漢墓出土龍紋玉牌)

說其「神秘」,是因為古今藏家玩玉、論者說玉,無不對漢玉「遊絲工」陰線刻技法的精微、奇巧、圓熟、唯美推崇備至。

然拘於早期文獻記載闕疑、傳世器與出土物中可比勘互校的典型器不多等原因,關於漢玉「遊絲工」技法的諸多認識長期以來一直存在歧義。

(河北定縣北陵頭中山穆王劉暢墓出土東漢玉座屏)

如界定漢代「遊絲工」的標準、「遊絲工」淵源流變及其治玉工具等,相關問題至今尚在隱約模糊之中而缺精準表述。

但是,在古代雕刻工具等相對匱乏的時代,這種微雕治玉工藝無疑是同時代治玉最高工藝成就的代表作,也處處體現著匠人們無可超越的智慧。

(陝西咸陽漢元帝渭陵建築遺址出土玉辟邪)

(安徽渦陽石弓山西漢崖墓出土玉人佩)

(山東長清西漢濟北王陵玉枕)

(陝西西安北郊大白楊漢墓出土雙身獸面紋玉璧)

(河北滿城漢墓出土鑲玉金鋪首)

(陝西西安六村堡西漢建章宮遺址出土獸頭鐵芯玉帶鉤)

(河南輝縣固圍村M1祭祀坑出土戰國雲龍紋玉璜)

(陝西寶雞金河磚廠東漢呂仁墓出土玉辟邪)

(西漢建章宮遺址出土玉帶鉤頭部放大)

(西漢建章宮遺址玉帶鉤頭部)

(西漢建章宮遺址玉帶鉤頭頸部)

(陝西寶雞益門村春秋墓出土虎形玉佩)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漢朝 的精彩文章:

中國史上最霸氣的五大農民起義的口號,各有千秋,你更喜歡哪個?

TAG:漢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