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破解「重基礎、輕臨床」困境:創新葯研製應加強臨床研究

破解「重基礎、輕臨床」困境:創新葯研製應加強臨床研究

在中國中醫科學院,屠呦呦團隊研究人員在作瘧原蟲相關藥物機理試驗。2018年,該團隊將重點攻關青蒿素抗瘧機理及適應症研究。新華社記者 孟 菁攝

近日,7家藥物研究機構共同發布《推動臨床研究體系設計與實施,深化醫藥創新生態系統構建》的最新研究報告認為,臨床研究是醫藥創新生態系統最為重要的環節,如果臨床研究的能力和資源問題得不到及時解決,將至少延緩中國創新葯產業發展進程5年到10年,因此建議完善國家層面的臨床研究發展戰略,將提升臨床研究能力作為醫改目標之一,並設定臨床研究發展短期和長期目標。

《健康中國2030》明確提出要「消除一批重大疾病危害」。相關專家表示,對於許多重病、慢病的診療方案,需要通過臨床研究中國人群的科學數據,作為循證醫學的參考,不斷提高中國的診療水平。對於許多中國高發的嚴重疾病(如肝癌、胃癌、食道癌和乙肝),在世界範圍內缺少創新,更加需要通過中國醫學工作者藉助臨床研究手段探索解決方案。同時,臨床試驗還是驗證藥物在人體內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唯一方法,是開發創新藥物的必經之路。

《報告》顯示,中國要依託當前的臨床研究能力和資源,實現《健康中國2030》提出的「健康科技創新整體實力位居世界前列」的目標。以臨床研究資源為例:2017年1月份至10月份,獲批臨床的化葯1.1類(新1類)和生物1類分子數是2014年的3倍。相比之下,中國獲得GCP(臨床試驗質量管理規範)認證的機構數量在2014年到2016年間卻沒有顯著變化,2017年新增的168家機構也尚未具備規模開展創新葯臨床試驗的能力。同時,依據2014年至2016年的數據對比顯示,中國研究者在以臨床研究為主的雜誌《柳葉刀》《新英格蘭雜誌》及《美國醫學會雜誌》上發表的文章數量在12個國家中排名第9位,僅為美國的2.7%。

「過去的15年到20年,我國對醫學科學領域的政府資金支持『重基礎、輕臨床』。」《報告》披露,以2016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課題為例,在批准資助的醫學科學相關的課題中,95%的課題為基礎醫學類,僅5%用於支持臨床研究。同樣,2016年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啟動生物醫藥相關項目共7大類299項,其中僅13%用於臨床研究,政府科研基金中用於支持臨床研究的比例有待增加。

「當前,由於醫院和醫生的考評體系設定等原因,醫院和醫生對參與臨床研究缺乏動力,例如部分基礎研究周期短、投入小、較易發表學術文章。」業內專家表示,相比之下,高水平臨床研究,往往需要較大規模資金支持,試驗開展周期長,對於研究者和支持團隊的要求也更高。同時,由於參與人員眾多,甚至在文章中署名的機會也較少,難以滿足職稱晉陞所要求的文章發表數量,因此研究人員普遍參與積極性不高,亟需建立承接臨床研究的醫療機構和研究者團隊激勵機制。

為了進一步鼓勵創新,推動臨床研究能力提升,近期國家各部委出台了一系列政策。2017年7月份,科技部、衛計委、軍委後勤保障部和食葯監總局制定並印發《國家臨床醫學研究中心五年(2017-2021年)發展規劃》《國家臨床醫學研究中心管理辦法(2017年修訂)》和《國家臨床醫學研究中心運行績效評估方案(試行)》3份文件,並提出了未來5年建設發展的短期目標和實施路徑,這是臨床研究體系建設頂層設計的重要成果。據悉,業內都期待政府未來能夠進一步明確在推動戰略實施過程中的角色,為能力建設和重點領域發展提供政府資金支持並建立跨部委協作機制,確保政策一致性,共同推進臨床研究水平發展。經濟日報記者 吳佳佳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經濟網 的精彩文章:

18歲少女騙走父親300萬積蓄後拉黑全家?「父親」微博自曝後又刪光,網友吵翻了!

TAG:中國經濟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