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哲理 > 篆刻學習:有哪些需要認真思考的大師名言(上)

篆刻學習:有哪些需要認真思考的大師名言(上)

文人篆刻藝術從元代吾丘衍起始,到王冕、文彭開始親自動手在石頭上刻字,到現當代經歷了幾百年的歷史,每個歷史時期都名家輩出,從明代的明五派到清代的徽、浙兩派,再到後來的趙之謙皖浙橫站,再到後來的吳昌碩,黃牧甫,齊白石……中國的篆刻藝術發展在這幾百年里,發展成了愈是靠後愈是精進的從「印中求印」到「印從書出」再到「印外求印」的藝術大類,陳巨來在他的《安持精舍印話》里說過轉述過前人一段話,「褚文禮堂德彝嘗語余曰:無論讀書習字,總覺後不如前;唯獨治印,愈後愈佳。因近代時有古鉨出土,後人見識既廣,借鏡益多,藝之猛進,亦當然耳。」顯然,陳巨來也認可的觀點是:篆刻藝術與其他藝術門類不同:「唯獨治印,愈後愈佳。」

篆刻學習:有哪些需要認真思考的大師名言(上)

(篆刻材料)

原因很簡單:

1、前人積累出來經驗越積越厚,這些經驗存在於他們的言論文字里,這些言論文字越來越多,這些文字,言論停留在各種印譜的前言後跋里,印章的邊款里,與其他人的通信里……這些內容是文人們經過實踐檢驗思考、整理得來的;

2、前人的出土資料越來越多,可供研究的內容也越來越多,可供後人依靠、查檢、思索的資料越來越多。

那麼,要學習篆刻,這兩項都是非常重要的學習資料。今天我們就先來整理一部分文人們的篆刻言論出來,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吾丘衍:

凡習篆,《說文》為根本,能通《說文》,則寫不差,又當與《通釋》兼看。(《三十五舉》)

這倒是實話,僅就學篆書的話,以《說文解字》為根本教材,至少字形上就不會出錯,至於藝術美,說文解字可能不能提供,但至少是正確的。吾衍還建議跟《通釋》一起研究。

我在中學時候曾經抄過字典,後來就一直認為抄字典那個事情,於後來認識好多生僻字很有意義,建議大家如果有興趣,可以抄抄《說文解字》。但不必迷信《說文解字》,他主要是學術意義上的,並且要注意,他的學術,是建立在許慎的沒有見過甲骨文等古文字基礎上的學術,所以,並不見得完全對。

漢有摹印篆,其法只是方正,篆法與隸相通,後人不識古印,妄意盤屈,且以為法,大可笑也。多見故家藏得漢印,字皆方正,近乎隸書,此即摹印篆也。王俅《嘯堂集古錄》所載古印,正與相合。凡屈曲盤迴,唐篆始如此,今碑刻有顏魯公官誥尚書省印,可考其說。(《三十五舉》)

其實,我們知道,秦代的時候,政府已經規定了「八書」,其中就有專門的一種文字用來入印,刻印必須用這種文字,叫「摹印篆」,到了漢代,這種入印文字發展成「繆篆」(確立於西漢晚期公元8年王莽篡政之後),嚴格意義上講,繆篆跟摹印篆是有區別的,區別就在於,繆篆更加方正,也就是大神說的「與隸相通」,而秦摹印篆最大的特點仍然是小篆的特徵,還有點圓轉。比如,秦印「中司馬印」:

篆刻學習:有哪些需要認真思考的大師名言(上)

(秦印「中司馬印」)

其中的字形仍然是圓轉的,雖然字形上變成了方塊字,但每到轉角,仍然是圓轉的。而漢印不這樣,比如漢印「淮陽王璽」:

篆刻學習:有哪些需要認真思考的大師名言(上)

(漢印「淮陽王璽」)

除了字形是方正的外,轉角也都方正得多。

他這裡說的後人不識古印,是指唐宋時期的九疊篆,把印面填得滿滿的,並且自以為得到了摹印的方法,其實這是很可笑的。這一句我們要批判地看,吾大神這時候的理論指向是復古,其實,唐宋元的疊印並非一無是處,丁敬就認為宋元印也有可觀處(丁敬詩:古人篆刻思離群,舒捲渾同嶺上雲。看到六朝唐宋妙,何曾墨守漢家文。這是首很重要的論印詩,後面會提到)。

周應願:

婉轉綿密,繁則減除,簡則添續,終而復始,死而復生,首尾貫串,無斧鑿痕,如元氣周流一身者,章法也。圓融潔凈,無懶散,無局促,經緯各中其則,如眾體咸根一心者,字法也。清朗雅正,無垂頭,無鎖腰,如耳目口鼻,各司一職者,點畫法也。(《印說》)

這一段話,講到了篆刻的幾個重點,章法的完成原則、字法的書寫原則,字的點畫塑造方法,一一清晰。

朱簡:

得古人印法在博古印,失古人心法在效古印,何者?古印迄今時代浸遠,筆意刀法刓剝磨滅,已失古人精神心畫矣,善臨摹者自當求之驪黃之外。余故曰:出土刓剝銅印如樂府鐃歌,若字句模擬則丑矣,又如斷圭殘璧,自有可寶處。(《印章要論》)

講臨摹,要學古人的印法,要儘可能的博識古印,自戰國古璽入手,遍臨秦漢古印是正確的方法,因為這樣可以「得古人印法」,但如果完全仿效古人的印法,則又可能「失古人心法」,為什麼呢?這些先秦印,秦漢印距離今天已經很遙遠了,不管是原印的筆意還是刀法,大都磨蝕擠壓變形,已經完全失去了古人製作印章時的本來面目,朱簡說,善於臨摹的人,應當拋開古印章的表面現象,而找到古印的內在氣息。

丁敬:

《說文》篆刻自分馳,嵬瑣紛綸炫所知。解得漢人成印處,當知吾語了非私。

古人篆刻思離群,舒捲渾同嶺上雲。看到六朝唐宋妙,何曾墨守漢家文。(《論詩絕句》)

這是浙派丁敬兩首重要的論印詩:先說頭一句,《說文解字》和篆刻是兩回事!這是丁敬的判斷性結論。丁敬開篇就說,《說文解字》中的字法與篆刻中所提的字法完全是兩回事,《說文解字》是文字學範疇的,是學術性的,而篆刻是藝術性的,兩者根本就不是一回事。

篆刻學習:有哪些需要認真思考的大師名言(上)

(丁敬刻「新荷弄晚涼」)

第二句,嵬瑣,其實就是委瑣、鄙陋;紛綸,指眾多;炫所知,炫耀自己知道的理論。丁敬要排除眾議,所以,他認為那些眾多的鄙陋的人紛紛炫耀的墨守《說文解字》的篆刻理論是不足取的。

第三、四句,解得漢人成印處,了解了漢印成印的方法;當知吾語了非私,你就知道我這種說法絕對不是我丁敬私下一個人的看法。我們知道,漢印里的繆篆也並不是《說文解字》里的小篆,而且繆篆在印章的實際應用中,也出現很多的增減筆畫之處,與《說文解字》中的嚴謹字法是兩回事。

篆刻學習:有哪些需要認真思考的大師名言(上)

(丁敬刻」丁敬身印「)

《說文解字》是研究漢字造字規律的詮釋字義的經典工具書,大部分印學家奉為印學寶典,嚴格要求印人們遵守,但丁敬不這樣認為,他認為應當放寬篆刻用字標準,要與《說文解字》分開理解,只要符合漢字造字規律,就應該可以使用。也正因此,他的作品中的文字,面貌豐富。開派宗匠之所以成為開派宗匠,原因大都基於創新,浙派之所以成為浙派,除卻刀法的碎切徐進,這種創新理論,是浙派的立派根本,不拘泥,敢獨造!

第二首的第一句,古人篆刻思離群,古人們篆刻思考能有自己的見解,發揮自我個性。第二句,舒捲渾同嶺上雲,這一句要同上一句連起來理解,是只有發揮個性了,篆刻藝術才能夠無所羈絆,才有可能有所創造,才能像嶺上的雲彩一樣舒捲自如。

篆刻學習:有哪些需要認真思考的大師名言(上)

(丁敬刻」梁啟心印「)

第三、四句,看到六朝唐宋妙,看到六朝唐宋時期印章中的妙處;何曾墨守漢家文。哪裡有墨守漢字的篆刻成法。我們知道,六朝唐宋是篆刻的衰微期,但丁大師能看到六朝唐宋這一印學衰微的歷史時期中印章的「妙」處,並吸收其中有益的東西,結合與漢印的比較,破除對漢印的迷信,這正是丁敬作為浙派印學開山祖師特有的眼光和魄力。

在丁敬的眼裡,篆刻藝術創作要有獨立思考精神,不能墨守成規,要善於從那些前人未能發現的地方去探求才能有所成就。因此在藝術旨意上要勇於擺脫前人的創作局限,發揮自我的藝術個性,敢於「思離群」,不怕孤立。

篆刻學習:有哪些需要認真思考的大師名言(上)

(丁敬刻」兩湖三竺萬壑千岩「)

丁敬決不是不鑽研秦漢印,相反他對秦漢印的認知非常清晰,比如他在「王德溥印」款上說:「秦印奇古,漢印爾雅,後人不能作,由其神流韻閑,不可捉摸也。」在「金石契」的印款上說:「秦印之結構端嚴,漢印之樸實渾厚,後人之不能模擬也。」足見丁大師對秦漢印的推崇,推崇歸推崇,他不迷信,這是真正的「揚棄」。

鄧石如:

余初以少溫為歸,久而審其利病,於是以《國山石刻》、《天發神讖文》、《三公山碑》作其氣,《開母石闕》致其朴,《之罘》二十八字端其神,《石鼓文》以暢其一致,彝鼎款識以盡其變,漢人碑額以博其體,舉秦漢之際殘碑斷碣,糜不悉究,閉戶數年,不敢是也。(清人吳育《完白山人篆書雙鉤記》引鄧石如語)

我們練習篆書,鄧石如基本算是繞不過去的大家,我們覺得他的字美,但他的字怎麼練出來的呢?這是鄧石如講述自己練習篆書的經過,如果我們深思細究,我們基本上可以找出篆書練習的方法和路線了。

(【老李刻堂】之246,部分圖片來自網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