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內丹|《太乙金華宗旨》,講明回光之術,原文+譯文

內丹|《太乙金華宗旨》,講明回光之術,原文+譯文

《太乙金華宗旨》是道家修身養性的書。與《唱道真言》、《道鄉集》、《大成捷要》、《古書隱樓藏書》為明清道家經典著作的代表 。

《太乙金華宗旨》較少用及鉛汞、龍虎、坎離等名相, 以道教內丹金丹(金華)之修鍊為主, 而以儒書、佛書相輔做說明, 文較易懂。

現特以原文+譯文的形式,將13章分三段放出,1-4段見此:內丹|《太乙金華宗旨》,講內丹金丹之修鍊,原文+譯文,之一

內丹|《太乙金華宗旨》,講明回光之術,原文+譯文

下為5-8章:

五、回光差謬

諸子工夫,漸漸純熟,然枯木岩前錯落多,正要細細開示。此中消息,身到方知,吾今則可以言矣。吾宗與禪宗不同,有一步一步證驗,請先言其差別處,然後再言證驗。宗旨將行之際,予作方便,勿多用心,放教活潑潑地,令氣和心適,然後入靜。靜時正要得機得竅,不可坐在無事中里,所謂無記空也。萬緣放下之中,惺惺自若也。又不可以意興承當,凡大認真,即易有此。非言不宜認真,但真消息,在若存若亡之間,以有意無意得之可也。惺惺不昧之中,放下自若也。又不可墮於蘊界,所謂蘊界者,乃五陰魔用事。如一般入定,而稿木死灰之意多,大地陽春之意少,此則落於陰界,其氣冷,其息沉,且有許多寒衰景象,久之便墮木石。又不可隨於萬緣,如一入靜,而無端眾緒忽至,欲卻之不能,隨之反覺順適,此名主為奴役,久之落於色欲界。上者生天,下者生狸奴中,若狐仙是也。彼在名山中,亦自受用,風月花果,輿樹瑤草,三五百年受用去,多至數千歲,然報盡還生諸趣中。此數者,皆差路也。差路既知,然後可求證驗。

內丹|《太乙金華宗旨》,講明回光之術,原文+譯文

譯文

呂祖說:各位現在的功夫漸漸純熟了。不夠俗話說:「枯木岩前錯路多」,我還要細細的給大家闡述一下,這裡邊的消息,真是身到方知,但現在我可以對大家詳細講了。

我道家功法與禪學不同,那是一步有一步的效驗。請允許我先講差異之處,然後再談效驗。在將要實行「宗旨」功法的時候,預先要作好準備,不要多用心,使心神活活潑潑地,讓氣息和平,心神恬適,然後再靜坐。

入靜時,正要得機得竅,不可坐在一種無所事事的硬殼裡,在放下一切感覺和思慮當中,心神依然要和平常一樣的清醒;但又不能興緻勃勃地放下萬念那就太過分了。在清醒而不胡塗之中,自自如如的放下萬念;然又不能放任自流,以致墮入蘊界。所謂「蘊界」是指色(形象)、受(感覺)、想(意象)、行(意志)、識(意識),五種陰魔的活動。

內丹|《太乙金華宗旨》,講明回光之術,原文+譯文

有些學道者在入定的時候,槁木死灰的氣象多,大地陽春的氣象少,這就是落在陰界里去了,他的氣是冷的,他的息是沉的,裡面還有許多寒衰景象,照這樣修鍊下去,日久就成了木頭和石頭了。

既要扭轉這種死氣沉沉。但又不能追隨萬緣。如果在靜坐時,無緣無故地各種思緒紛紛來臨,消除它們又消除不掉;聽任它們來來往往,反而覺得順當舒適;這種情況叫做「主為奴役」。照這樣修鍊下去,日久就落入色慾界裡面去了。運氣好的還是做人,運氣不好的就下生做了哺乳動物,比如說成了狐仙。狐仙它在名山之中,也還算是享福。那些風月花果,奇樹異草,三五百年盡它享用,壽命長的可以到幾千年。但到頭來,還是要進入生死輪迴,回到煩惱的世界裡來。

以上說的幾種,都是差路也。知道了差路,然後就可以談到效驗了。

內丹|《太乙金華宗旨》,講明回光之術,原文+譯文

六、回光證驗

證驗亦多,不可以小根小器承當,必思度盡眾生,不可以輕心慢心承當,必須請事斯語。靜中綿綿無間,神情悅豫,如醉如浴,此為遍體陽和,金華乍吐也。既而萬顴俱寂,皓月中天,覺大地俱是光明境界,此為心體開明,金華正放也。既而遍體充實,不畏風霜,人當之興味索然者,我遇之精神更旺,黃金起屋,白玉為台;世間腐朽之物,我以真氣呵之立生;紅血為乳,七尺肉團,無非金寶,此則金華大凝也。第一段,是應《觀無量壽經》云:「日落大水,行樹法象。」日落者,從混沌立基,無極也。上善若水,清而無暇,此即太極主宰,出震之帝也。震為木,故以行樹象焉。七重行樹,七竅光明也。西北乾方,移一位為坎,日落大水,乾坎之象。坎為子方,冬至雷在地中,隱隱隆隆,至震而陽方出地上矣,行樹之象也,余可類推矣。第二段,即肇基於此,大地為冰,琉璃寶地,光明漸漸凝矣。所以有蓬台而繼之有佛也,金性即現,非佛而何,佛者大覺金仙也。此大段證驗耳。

現在證驗,可考有三:一則坐去,神入谷中,聞人說話,如隔里許,一一明了,而聲入皆如谷中答響,未嘗不聞,我未嘗一聞,此為神在谷中,隨時可以自驗;

一則靜中,目光騰騰,滿前皆白,如在雲中,開眼覓身,無從覓視,此為虛室生白,內外通明,吉祥止止也;

一則靜中,肉身氤氳,如綿如玉,坐中若留不住,而騰騰上浮,此為神歸頂天,久之上升可以立待。

此三者,皆現在可驗者也。然亦是說不盡的,隨人根器,各現殊勝。如《摩訶止觀》中所云:「善根發相是也。」此事如人飲水,冷暖自知,須自己信得過方真。

先天一氣,即在現前證驗中自討,一氣若得,丹亦立成,此一粒真黍珠也。一粒復一粒從微而至著。有時時之先天,一粒是也,有統體之先天,一粒乃至無量是也。一粒有一粒力量,此要自己膽大,為第一義。

內丹|《太乙金華宗旨》,講明回光之術,原文+譯文

譯文

呂祖說:回光的證驗也多,這不能以小根、小器來對待,而要有渡盡眾生的襟懷;更不可以用輕心、慢心來對待,而要按照我所講的內容去實行。

入靜中間感覺到綿綿而不間斷,心情愉快,心神舒適,好象處在微醉之中,沐浴之後;這就是遍體陽和,金華初露的象徵。隨後又覺得萬籟無聲,一輪皓月升到中天,大地全都成為光明世界;這就是心體開明,金華正放的象徵。隨後又感覺到全身非常的充實,有不畏風霜的氣概,別人感到興未索然的事,我遇到了卻精神更旺;就像用黃金建屋,用白玉築台,世間上腐朽的東西,我用真氣來呵它,它立刻就恢復生機;紅血變成了乳汁。我這七尺血肉之軀,似乎全是金寶所構成的,有了這種象徵,就達到了金華大凝的階段。

第一段效驗,正如佛家《觀無量壽經》要求觀想的「日落」「大水」「行樹」等種種初期「法象」。日落景象,象徵著混沌之中,由無極打下基礎。大水景象,符合「老子」所說的「上善若水」,清潔無瑕,那就是由無極進化成的太極主宰,也就是易經說卦所謂的「帝出乎震」。震在八卦中屬木,所以又用「行樹」來作為表象。經中所說的「七重行樹」,象徵的七竅光明。

第二段效驗,是從第一段奠基而來的。觀想大地變成冰雪世界,化為琉璃寶地,光明逐漸凝聚;於是以後觀想的景象中,就出現了篷台,而繼之出現了諸佛。金性顯露,那不就是佛嗎?「佛」是譯音,本就是「大覺金仙」。上面所講的是整個功法修鍊中大段的效驗。

內丹|《太乙金華宗旨》,講明回光之術,原文+譯文

當前大家能夠印證的效驗,大致有三種:

一種是入靜之後,神進入谷中,聽到外邊有人說話,聲音就像隔了一里多路似的,但又清楚而明了;那聲音進入耳鼓,好象深山大谷中的回聲,未嘗聽不見;但又未嘗能聽得見。這種神入谷中的現象,大家隨時可以體驗到。

一種是在入靜之中,眼光騰騰散開,前面一片白色,就像在雲彩當中,即使睜開眼去看自己的身體,也無從看見,這種現象稱為「虛室生白」,那是內外通明,吉祥止止的徵象。

一種是在入靜之中,肉體溫暖和軟,又像棉花,又像碧玉,坐在那裡好象留不住似的,有騰騰上浮的感覺。那是因為神歸頭頂之天;久而久之,身體的升空是可以實現的。

這三種,都是現在可驗證的景象。然還有許多效驗是說不盡的,隨各人的素質不同,而產生各種不同妙景。正如《止觀書》所列舉的那種:「善根發相,如人飲水,冷暖自知」。總之一句話,必須自己信得過,那才是真切。

先天一氣,可以在當現前這些效驗中去尋找。找到了先天一氣,丹也就可以煉成。這可是一粒真正的黍珠。正如張伯端《金丹四百字》所說「一粒復一粒,從微而至著。」先天,也有階段性的先天,就是上面所講的「一粒」;也有整體性的先天,就是從一粒乃至無窮粒。不過一粒有一粒的力量。最重要的第一義,是必須自己決心大。

內丹|《太乙金華宗旨》,講明回光之術,原文+譯文

七、回光活法

回光循循然行去,不要廢棄正業。古人云:「事來要應過,物來要識破。」子以正念治事,即光不為物轉,光即自回。此時時無相之回光也,尚可行之。而況有真正著相回光乎。 日用間,能刻刻隨事返照,不著一毫人我相,便是隨地回光,此第一妙用。清晨能遣盡諸緣,靜坐一、二時最妙。凡應事接物,只用返照法,便無一刻間斷。如此行之,三月兩月,天上諸真,必來印證矣。

譯文

呂祖說:回光功法按步就班的去實行,也不要影響自己的正業。古人云:「事來要應過,物來要識破」。你們在日常生活中用正念行事,那光就不會隨物而轉移。遇事以正確態度對待,光隨時可以返回,這叫做時時刻刻作無形無相的回光。

日常生活中,能夠時時處處做返照功夫,又不著人相,又不著我相,一絲一毫也不耿耿於懷,那就是等於隨時隨地在回光,這才是「宗旨」的第一妙用。

清晨起來,排除各種干擾,靜坐一二個小時,那就是最妙。不過,就在平常的一切待人接物活動中,練習返照法,能夠做到沒有一刻間斷;照此實行之兩月、三月,也會感動天上仙真,來與你印證了。

內丹|《太乙金華宗旨》,講明回光之術,原文+譯文

八、逍遙訣

玉清留下逍遙訣。四字凝神入氣穴。

六月俄看白雪飛。三更又見日輪赫。

水中吹起藉巽風。天上游歸食坤德。

更有一句玄中玄。無何有鄉是真宅。

律詩一首,玄奧已盡。大道之要,不外無為而為四宇。惟無為,故不滯方所形象,惟無為而為,故不墮頑空死虛。作用不外一中,而樞機全在二目,二目者,斗柄也,斡旋造化,轉運陰陽,其大葯則始終一水中金,即水鄉鉛而已,前言回光,乃指點初機,從外以制內,即輔以得主。此為中、下之士,修下二關,以透上一關者也。今頭緒漸明,機括漸熟,天不愛道。直泄無上宗旨,諸子秘之秘之,勉之勉之!

夫回光其總名耳。工夫進一層,則光華盛一番,回法更妙一番。前者由外製內,今則居中御外。前者即輔相主,今則奉主宣獻,面目一大顛倒矣。法子欲入靜,先調攝身心,自在安和,放下萬緣,一絲不掛。天心正位於中,然後兩目垂簾,如奉聖旨,以召大臣,孰敢不遵。次以二目內照坎宮,光華所到,真陽即出以應之。離外陽而內陰,乾體也。一陰入內而為主,隨物生心,順出流轉,今回光內照,不隨物生,陰氣即住,而光華注照,則純陽也。同類必親,故坎陽上騰,非坎陽也,仍是乾陽應乾陽耳。二物一遇,便紐結不散,絪縕活動,倏來倏去,倏浮倏沉,自己元宮中,恍若太虛無量,遍身輕妙欲騰,所謂雲滿千山也。次剛來往無蹤,浮沉無辨,脈住氣停,此則真交媾矣,所謂月涵萬水也。俟其冥冥中,忽然天心一動,此則一陽來複,活子時也。然而此中消息要細說,凡人一視一聽,耳目逐物而動,物去則已,此之動靜,全是民庶,而天君反隨之役,是嘗與鬼居矣。今則一動一靜,皆與人居,天君乃真人也。彼動即與之俱動,動則天根;靜則與之俱靜,靜則月窟;靜動無端,亦與之為靜動無端;休息上下,亦與之為休息上下,所謂天根月窟閑來往也。天心鎮靜,動違其時,則失之嫩;天心已動,而後動以應之,則失之老;天心一動,即以真意上升乾宮,而神光視頂,為導引焉,此動而應時者也。天心既升乾頂,游揚自得,忽而欲寂,急以真意引入黃庭,而目光視中黃神室焉,既而欲寂者,一念不生矣。視內者,忽忘其視矣,爾時身心,便當一場大放,萬緣泯跡,即我之神室爐鼎,亦不知在何所,欲覓己身,了不可得,此為天入地中,眾妙歸根之時也,即此便是凝神入氣穴

內丹|《太乙金華宗旨》,講明回光之術,原文+譯文

夫一回光也,始而散者欲斂,六用不行,此為涵養本原,添油接命也。既而斂者,自然優遊,不費纖毫之力,此為安神祖竅,翕聚先天也。既而影響俱滅,寂然大定,此為蟄藏氣穴,眾妙歸根也。一節中具有三節,一節中具有九節,俱是後日發揮。今以一節中,具三節言之,當其涵養而初靜也。翕聚亦為涵養,蟄藏亦為涵養,至後而涵養皆蟄藏矣,中一層可類推,不易處而處分矣,此為無形之竅,千處萬處一處也,不易時而時分焉,此為無候之時,元會運世一刻也。

凡心非靜極,則不能動,動動忘動,非本體之動也。故曰感於物而動,性之欲也,若不感於物而動,即天之動也。是知以物而動,性之欲也。若不以物而自動,即天之動也。不以天之動對天之性,句落下說個欲字,欲在有物也,此為出位之思,動而有動矣。一念不起,則正念乃生,此為真意。寂然大定中,而天機忽動,非無意之動乎,無為而為,即此意也,詩首二句,全括金華作用。次二句是日月互體意,六月即離火也,白雪飛即離中真陰將返乎坤也。三更即坎水也,日輪即坎中一陽,將赫然而返乎乾也。取坎填離,即在其中。次二句,說斗柄作用,升降全機。水中非坎乎?目為巽風,目光照入坎宮,攝召太陽之精是也。天上即乾宮,游歸食坤德,即神入氣中,天入地中,養火也。末二句,是指出訣中之訣。訣中之訣,始終離不得,所謂「洗心滌慮為沐浴」也。聖學以知止始,以止至善終,始乎無極,歸乎無極。

佛以無住而生心,為一大藏教旨。吾道以「致虛」二字,完性命全功。總之三教不過一句,為出死入生之神丹。「神丹」為何?曰,一切處無心而已。吾道最秘者沐浴,如此一部全功,不過「心空」二字,足以了之。今一言指破,省卻數十年參訪矣。

子輩不明一節中具三節,我以佛家「空、假、中」三觀為喻。三觀先空,看一切物皆空;次假,雖知其空,然不毀萬物,仍於空中建立一切事;既不毀萬物,而又不著萬物,此為中觀。當其修空觀時,亦知萬物不可毀,而又不著,此兼三觀也,然畢竟以看得空為得力。故修空觀,則空固空,假亦空,中亦空。修假觀,是用上得力居多,則假固假,空亦假,中亦假。中道時亦作空想,然不名為空,而名為中矣。亦作假觀,然不名為假,而名為中矣。至於中,則不必言矣。

吾雖有時單言離,有時兼說坎,究竟不曾移動一句。開口提云:樞機全在二目。所謂樞機者,用也。用即斡旋造化,非言造化止此也。六根七竅,悉是光明藏,豈取二目而他概不問乎?用坎陽,仍用離光照攝,即此便明。朱子(雲陽,諱元育,北宗派)嘗雲。「瞎子不好修道。聾子不妨。」與吾言何異?特表其主輔輕重耳。

日月原是一物,其日中之暗處,是真月之精。月窟不在月而在日,所謂月之窟也。不然自言月足矣。月中之白處,是真日之光。日光反在月中,所謂天之根也。不然,自言天足矣。一日一月,分開止是半個,合來方成一個全體。如一夫一婦,獨居不成室家。有夫有婦,方算得一家完全。然而物難喻道,夫婦分開,不失為兩人。日月分開,不成全體矣。知此則耳目猶是也。吾謂瞎子已無耳,聾子已無目,如此看來,說甚一物,說甚兩目,說甚六恨,六根一根也。說甚七竅,七竅一竅也。吾言只透露其相通處,所以不見有兩。子輩專執其隔處,所以隨處換卻眼睛。

內丹|《太乙金華宗旨》,講明回光之術,原文+譯文

譯文

玉清留下逍遙訣,四字凝神入氣穴;

六月俄看白雪飛,三更又見日輪赫;

水中吹起藉巽風,天上游歸食坤德;

更有一句玄中玄,無何有鄉是真宅。

我這一首律詩,已經把功法的玄奧說盡了。大道的要領,不外乎「無為而為」四個字。惟有無為,才不凝滯在範疇和形象之上;惟有以無為而行有為,才不致墮入頑空死虛之中。其中的作用不外乎一個「中」字;而樞機全在兩眼。兩眼就好比那北斗星的斗柄一樣。造化的斡旋,陰陽的轉運,全都靠著它。而大葯,始終只是一「水中金」這一味。

前面所講的回光功法,是用來指點初學的人,從外部來控制內部,用臣佐來保證君王。這裡是為中下之士修下兩關,來透入上面那一關提出的功法。現在修行道路逐漸明朗,功法關鍵已逐步純熟。上天不愛惜那珍貴的道法,讓我直接透露出那至高無上的宗旨。你們各位要珍惜啊!勉力啊!

回光,是功法的總名稱。但功夫上進一層,則光華也盛大一番,回光方式也更妙一些。前面功法是由外部而控制內部,現在功法則是由中央而駕駛外圍;前面功法是用臣佐來保證君王,而現在功法則是奉君王聖旨來發號施令,面目完全是一大顛倒。

這一功法的內容是在欲入靜之前,首先要調身調心,使它自在安和,接著放下萬緣,絲毫沒有牽掛。讓天心正位於中央,然後兩眼垂簾,就象奉了聖旨去召喚大臣,誰敢不尊?接著就用兩眼的目光內照坎宮(丹田),光華所到之處,真陽就會出來應接。

內丹|《太乙金華宗旨》,講明回光之術,原文+譯文

八卦中的離,外部是陽而內部是陰。它的本體原是乾卦,一個陰爻進入內部,卻成為主人。於是隨物而生心,順出而流轉。現在回光內照,不隨物而生心,那陰氣就受到了控制;同時由於光華的注射,逐步變成了純陽。又因同類相親,會調動那坎卦中間的陽爻向上升騰。這一陽爻原非坎陽,實際上也是乾陽,所以,仍然屬於乾陽應接乾陽。這二件物體相遇,就是紐結不散,氤氳活動,忽來忽往,忽浮忽沉。這時自己元宮之中(指胸腹腔),猶如太空那樣無邊無際,全身輕妙無比,飄飄然好象要上升,這就是所謂「雲滿千山」。接著,那氣機來往無蹤,浮沉無跡,忽然脈也停住了,氣息也停了。這種狀態在養生書中稱為「坎離交媾」;這就是所謂「月涵萬水」。等到在那杳杳冥冥之中,忽然天心一動,這就是一陽來複,活子時出現了。但這裡面的消息還要細說。

一般人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聽,那眼和耳一直是隨外物而動的,外物走了,看和聽的行為也結束了。這裡頭的動靜,就好比是下邊臣民辦事,而上面的天子反而隨著他們去服務一樣。這樣下去,無異是跟鬼住在一起了。現在我們煉功的人,一動一靜,不是跟鬼在一起,而是跟人在一起。那人,就是真人,就是自己身中的天子。天子一動,下面的臣民一齊跟著動;這種動就稱為「天根」。天子一靜,下面臣民也一齊跟著靜;這種靜就稱為「月窟」。天子動靜無端,臣民們也隨著動靜無端;天子休息上下,臣民們也跟著休息上下;這就是所謂「天根月窟閑來往」。

天心處在鎮靜之中,氣機動得過早,火侯就失之太嫩;天心已經在動,那氣機在後面才動,火侯就失之太老。正確的方式,是天心一動,立刻用真意導引氣機向乾宮 (頭頂)上升,兩眼的神光也注視頂部作為引導,這就是動得恰到時機。天子已經上升到乾宮,正在游揚自得時,忽然那運動似乎要停止下來;這時應當趕快用真意引導他下降到黃庭部位(中丹田),而眼光內視那「心後關前」的中黃神室。接著,氣機運動又要停止,那是一念不生的結果。這時眼光向內注視的意念,也忽然淡忘了,身心來了一場大解放,萬感千念一時泯滅;自己神室中煉丹的爐鼎(鼎指著中丹田,爐指著下丹田),也不知道放在什麼地方,甚至連自己的身體在什麼地方,也找它不到。如果進入這種境界,就叫作「天入地中」,那就是眾妙歸根的時刻。到了這一階段,才是所謂「凝神入氣穴。」

內丹|《太乙金華宗旨》,講明回光之術,原文+譯文

按照回光功法次序來印證,在實行回光的時候,開始那光像一盤散沙,後來逐漸有了收斂的趨勢,眼、耳、鼻、舌、身、意這六種功能,好象都要停止運行了,這就是「涵養本源,添油接命」一節功法。接著收斂起來的光,自然而然的自在悠遊,不費絲毫氣力,這就是「安神祖竅,翕聚先天」一節功法。接著,一切影響逐漸消失,進入寂然大定的狀態,這就是「蟄藏氣穴,眾妙歸根」的一節功法。這裡是一節功法中具有三節,至於一節功法中具有九節,等到以後再向大家仔細解釋。

現在先談談一節功法中具有三節的問題,當處於「涵養」階段開始入靜時,「翕聚」就是「涵養」,「蟄藏」也是「涵養」,到了「翕聚」階段,「涵養」「蟄藏」都是「翕聚」,到了最後「涵養」、「翕聚」也就是「蟄藏」,中間一層還可以依此類推。不須要改變意念所守的部位(竅),而這部位自會分開;這就是所謂「無形之竅」,那怕部位有千處萬處,也只是一處。不須要改變功法所立的階段(時),而階段自會分開,這就是所謂「無候之時」,那怕階段分成元會運世(一世,為三十年;一運為十二世;一會為三十運;一元為十二會。),也只是一刻而已。

一般來說,心神不到極靜階段,它就是不能動;即使動,也是一種妄動,而不是本體的動。所以說:「心神因對事物有所感受而動,那是人性的慾望所驅使;而不因對事物有所感受而動的心,那才是天地之動。不要用天的『動』來對應天的『性』,這句話說的是個『欲』字。」慾望就在於有「物」。這就是《易經艮卦,象詞》所反對的「出位」之思,是一種有「動」的動。如果能做到一念不起,於是正念就會產生;正念也就是「真意」。在這寂然大定之中,天機忽動,那不就是無念的動嗎?所謂「無為而為」,指的正是這個意思。

內丹|《太乙金華宗旨》,講明回光之術,原文+譯文

我那首律詩的頭二句,已經全部概括了金華的作用。下面二句,意思是「日月互體」的意義,「六月」指離卦的火;「白雪飛」是指離卦中間一爻的真陰,將返歸於坤也。「三更」指坎卦的水;「日輪」指坎卦中間一爻的陽,將要赫然返歸於乾。所謂「取坎填離」就包含在這兩句詩當中。再下面二句,說的是斗柄作用,能夠升降整個氣機,「水中」豈不是坎卦嗎?「巽風」指的就是眼睛,眼光照入坎宮(下丹田),吸引那太陽之精。「天上」指的就是乾宮(頭頂),「游歸食坤德」,指神入氣中,天入地中,須要溫養神火。最後二句是指出訣中之訣,那訣中之訣,始終離不開所謂「洗心滌慮為沐浴」這句名言,請看孔學的精髓是從《大學》所講的「知止」開始,到「止於至善」歸結;也就是開始於無極,終歸結於無極之義;佛學的精髓是以《金剛經》所講的「無所住而生其心」為一大藏教旨;我們道學,則以老子所講的「致虛極」來完成性命全功。總而言之儒釋道三教不過是用一句話,來作為出死護生的神丹。那神丹又是什麼呢?就是「一切要處無心」罷了,雖然我們道家功法中,最奧秘的就是這個「沐浴」,可是整個一部功法,不過用「心空」兩個字就足以全部概括了之。現在我用這句簡單的話點破玄機,省掉你們各位再費幾十年功夫去參訪了!

各位還不明白前面所講的「一節中具有三節」的意義,現在我再以佛家的「空、假、中」三觀作為例證,這三觀當中,頭一個是「空觀」,就是叫你把一切事物都看成是空虛的;第二個就是「假觀」,雖然你把一切事物都看成了空虛,但又不能把萬物都毀掉,還要在這名為空虛的世界裡建立一切事物;只是把它們看成虛假的而已。第三個就是「中觀」,既不能把萬物毀掉,又不對萬物執著,保持若即若離的中路。當你在修頭一個「空觀」的時後,雖然已將萬物看成空虛,但也知道它們不能毀掉,也知道不應當對它們執著,其實你是兼修「假觀」和「中觀」了。不過你畢竟還是以「看得空」為著力點。所以說,在修空觀時,空當然是空觀,假也是空觀,中也是空觀。依此類推,修假觀時是在用字上下的力量居多,假當然是假觀,但空也是假觀,中也是假觀。同理,在修中觀時也把萬物想成是空的,但不叫它空,而叫它中;也把萬物看成是假的,但不叫它假,而叫它中;至於中,就更不用說,必然叫它中了。

我雖有時單獨說離卦,有時也兼說離坎二卦,但中心意思究竟沒有變動。我開口就提示過「樞機全在兩眼」。所謂「樞機」指的是用。用這個來斡旋造化,不是說造化只有這一點點。人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眼、耳、口、鼻七竅,全都是光明寶藏;難道我只知道取兩個眼睛,而其它就一概不聞不問嗎?不是,請看上面所講的,用坎卦的一陽,還要用離卦的光去照攝,就可以明白。朱玄育先生曾經講過:「瞎子不好修道,但聾子不礙事」。這與我說的有什麼兩樣?我只不過特彆強調一下誰是主,誰是輔,誰輕,誰重而已。

內丹|《太乙金華宗旨》,講明回光之術,原文+譯文

日和月原是一種物質,日中含真陰,其實日中之暗處,實際上是月的精華,所以「月窟」並不在月上,而在日上,所謂月之窟,應當叫月留的窟。不然的話,直接說月就行了,何必說「月窟」。月中含有真陽,其實月中之白處,就是日的光華;日光反照在月上,這叫作天給的根;不然的話,直接說天就行了,何必說「天根」。一個日,一個月,分開了只能看成是半邊,合起來才是一個全體;這好比一夫一婦,個人獨居,就不成家室;只在有夫有婦的情況下,那一家才算是完全。但是,用人間事物來比喻大道,是不完全妥貼的。因為夫婦二人分開,仍然是兩個人體;而功法中的日月兩者分開了,就不成全體了。懂得了這個道理,就明白了眼和耳也是一個整體。我說,瞎子已沒有耳朵,聾子已沒有眼睛了。這樣看來,說甚麼一件東西?兩件東西?說甚麼六根?六根其實就是一根。說甚麼七竅?七竅其實就是一竅!我說的這些話,只是透露它們相通的地方,所以看不出有什麼兩樣,你們各位卻專門抓住那些間隔的地方,所以隨時會掉換看法。

—————分割線—————

寫在最後:余借工作之餘,立此號,雖為興趣,旨在分享。樹中華傳統文化,亦為有興緻者做交流之門,聚集之院。然收入並菲,特懇對吾之文,有感、有用的朋友打一些讚賞,賣麵皮於此,求些動力^-^

另:本人小說《西遊混沌紀》連載中,如有喜歡的朋友點擊『了解更多』可以一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井字頭 的精彩文章:

內丹|《太乙金華宗旨》,講內丹金丹之修鍊,原文+譯文,之一

TAG:井字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