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我國有3億人遭受「隱性飢餓」

我國有3億人遭受「隱性飢餓」

由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疾控局、宣傳司、中國健康教育中心、中國記協聯合發起的中國健康知識傳播激勵計劃的全盤營養主題項目日前正式啟動。根據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的資料,全球約有20億人正遭受「隱性飢餓」的困擾,中國隱性飢餓的人數達到3個億。專家表示,「隱性飢餓」會增加癌症、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病的風險,為此應該引起全社會的關注。

「隱性飢餓」和我們傳統認為的飽腹感中的「飢餓」不是同一個概念,而是和一個人的飲食習慣有關。許多胖子可能也處於「隱性飢餓」狀態,大塊吃肉大碗喝酒只能解決飽腹感並不能解決「隱性飢餓」。世界衛生組織將營養素攝入不足或營養失衡稱之為「隱性飢餓」。隱性飢餓是指機體由於營養不平衡或者缺乏某種維生素及人體必需的礦物質,同時又存在其他營養成分過度攝入,從而產生隱蔽性營養需求的飢餓癥狀。我們知道營養元素能讓人體正常生長運作,確保人體能夠完成重要的生理功能。一旦出現不均衡,人體表現出部分成分過剩而部分成分缺乏的現象,於是身體就體現出飢餓的癥狀。

有人認為生活好了,要吃啥有啥,一個個吃的白白胖胖,怎麼會出現「隱性飢餓」?營養專家指出,實際上,肥胖同樣也是營養不良的一種表現。比如我國出現的小胖墩,就是兒童生長期營養不均衡造成的。有多就有少,不均衡飲食造成有些營養元素的缺乏,使身體畸形發展。這種情況並不比傳統意義上的吃不飽對身體造成的傷害輕。

為什麼這些年「隱性飢餓」問題越來越嚴重?專家認為一是主觀原因,主要是飲食習慣的改變。東方飲食就是「植物性膳食」為主。其結構比起「肉類當家」的西方飲食更加均衡健康。而且「植物性膳食」的人的腸子比「動物性膳食」人的腸子長,這是動物適者生存的長期進化的結果。但是,隨著西方飲食文化在中國的傳播,西餐也逐漸佔據越來越多的中國市場,成為許多中國人的飲食習慣。據調查我國有四成居民不吃雜糧,肉類食用比例過高,奶類、豆類食品消費較低,有86%的人日常飲食根本達不到平衡膳食的要求。許多孩子吃飯任性,挑食嚴重,只考慮滿足感官需求,不管是否營養全面。而許多老年人本來消化吸收功能差,過於追求清淡食物,容易缺少維生素和礦物質。老年人每天至少應該保證攝入12種、每周25種以上的食物。

專家認為另一個是客觀原因。現在農產品所含營養元素大幅下降,據研究發現2009年的菠菜與1963年的菠菜相比,維生素C含量竟然下降了70%。美國得克薩斯州大學生化學院退休教授唐納德@戴維斯一直致力於研究食品的營養。他曾領導一個科研小組對美國農業部從1950年到1999年記錄的43種蔬菜水果的營養數據進行研究,發現這些果蔬的蛋白質、鈣、磷、鐵、維生素B2和維生素C等營養物質的含量平均減少5%到40%不等,其它微量元素,包括鎂、鋅、維生素B6等含量也有不同程度的減少。1999年生產的果蔬比1950年的同類果蔬蛋白質平均含量減少6%,核黃素減少38%,其中芹菜、青椒和西紅柿丟失的蛋白質最多,茄子和西紅柿中的維生素C則根本無法與50年前同日而語。

另外,當今社會競爭壓力大、生活節奏快,緊張、憂鬱、應激狀態越來越長,安全感越來越少,這些都會導致人體大量消耗營養素,影響營養平衡。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數字科技館 的精彩文章:

「超級藍色血月」將出現在夜空中

TAG:中國數字科技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