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希恕講傷寒論6
胡希恕講傷寒論
北京中醫藥大學基礎醫學院
二00八年六月
第51條
脈浮者,病在表,可發汗,宜麻黃湯。
這它是簡文啊,那桂枝湯它脈浮不,也脈浮。脈浮病在表這是肯定的,那就得用麻黃湯發汗嗎?這不一定的,這是個簡文,因為桂枝湯麻黃湯已經反覆的說了,頭前都有了。那麼就是脈浮無汗者,它起碼有個無汗,那麼這類的表證必須用麻黃湯發汗,這是簡文,這書裡面很多。
第52條
脈浮而數者,可發汗,宜麻黃湯。
這跟上面的一樣,只是脈浮而數,桂枝湯也脈浮而數啊,那麼如果自汗的話,要用桂枝湯,無汗的要用麻黃湯,這和上面是一樣的。而且表實證不光是無汗,頭疼啊,腰疼啊,骨節疼啊,這都是麻黃湯證,這是必有的,同時這個人惡寒。那麼這兩條呢,它是同桂枝湯的一個劃分,那麼就是以有汗無汗來說,但它這個含在里沒有明說,他這個書全是這樣的,頭前講過了,在這裡就簡略了,但是讀書的人呢,到這個地方就不能止於句下,脈浮的就用麻黃湯,浮數的也用麻黃湯,就都錯了,不是這個事啊,因為他前頭說了,所以在這裡簡約言之。
第53條
病常自汗出者,此為榮氣和。榮氣和者,外不諧,以衛氣不共榮氣和諧故爾。以榮行脈中,衛行脈外,複發其汗,榮衛和則愈,宜桂枝湯。
「病常自汗出者」,那這就是單獨一個證了,就是經常出汗的病人吶。「病常自汗出者」,就是常自汗出的病。這個汗出啊,就是咱們頭前開始講的中風證,陽浮而陰弱呀,按到脈裡面才弱。那麼這個汗出,這是由血管裡頭傷於營啊,他說此為榮氣和,雖然關係到脈內之營,但是這個毛病啊,在營沒有什麼責任,責任應該在脈外之衛,由於這個衛氣不共榮氣和諧故爾,這是什麼意思,在這我把這個氣、血、營、衛跟大家說一說。
古人那,是這麼來看人身的體液的,這個體液古人只能看到這麼一點,古人不知道造血器官啊,他就知道飲食入胃,那現在的話來說,就是經過胃消化之後,它要進血管,古人這個他知道。那麼化而為赤呢,古人叫做血。一進血管就是紅的,古人叫做血,出了血管古人叫做氣,這個血與氣呀都來源於飲食,這是古人的看法。那拿現在的意思呢,就是我們飲食入胃了,營養成份那,血管給它吸收出來了,然後輸送到人的周身,這個就是拿現在話說就是營養成份。那麼古人給這個東西叫什麼呢?叫精氣,這個精氣呀就是養人的精真之氣,人非它不能養,這古人也說的挺好,這個東西呀不到哪哪不行,但是他說的有點問題的,他說脾為胃行津液,輸送到四肢百骸,不到足足就不能行,不到手手就不能握,古人看的東西就是疏,不密,他就是概要的說,飲食入胃,在血管裡頭色赤為血,就是其精者嘛。其悍者,不在血管裡頭在血管外頭,那叫氣,古人這麼看。
那麼氣是什麼樣呢?我說的這些都是《內經》上的你們看一看就知道了,看看《靈樞營衛篇》上就有。這個氣如霧露之蓋,就像下霧下露水似的,遍布人的周身,哪都是,甚至於潤澤皮毛,也都是氣的作用。如霧露之蓋,那就是指的津液。不過它不在血管之內,在血管外頭。古人也知道這兩個東西它互相起作用,這《內經》上也有啊,說:奪汗者亡血,奪血者亡汗。他也知道血管內外通透,這個他知道的很,你看你發汗大了血也沒有了,失血的人也沒有汗,再不能發汗。那麼他說的營衛是什麼呢?他說在血管里的作用,就是血的作用叫做營,營以周身嘛,也叫做榮,咱們這個書上是榮。那麼血管外氣的作用呢,他叫做衛。所以就這個本體上說,就是血與氣。就作用上來,就是營與衛。就這麼個東西,其實是兩個東西,不要有四個,它就是氣血,在基礎上就是氣血,就是我們飲食水谷化合物。當然在《靈樞》上講,也吸收天氣了。所以怎麼這個氣來自於上焦呢,血管吸收了也得到肺,到肺了,他說受之於天。於天,就是指著天氣。王冰那個注他說先天,搞到腎上去了,不對的,那在生理上也講不通的。古人也知道這個氣的成輸,不但有水谷化合物,也有空氣的氧氣,這與現在講的生理也沒有什麼大差別,但是它不夠細緻,不像西醫那麼清楚,但知道它的作用。知道它是養人的,作用在血管外頭的氣的作用叫做衛,在血管內的作用叫做營,古人這麼個看法。
那麼這一段是說,營衛是相附而行的,一點也不能離開。人如果常出汗,由於衛不和,就是血管外頭這個氣,不與脈內之營氣調和,於是乎,衛自出於脈外,營而自行於脈內。這個衛失去營就不固,就要出汗。營失去衛也不守,也是由裡頭往外分泌體液,分泌津液,所以才常汗出。歸根到底這個毛病在哪呢?是在衛,而不在營,就是衛不與營協調了。
古人說那個協調啊就是血管通透作用,可沒明說,說得不像現在西醫解剖生理學那麼仔細。那麼這段呢就說明這些問題,他說為什麼常自汗出,他說營氣本來是沒毛病的,這是外不諧,就是營氣外面衛氣,不共營氣諧和故爾,它本來血管外頭水分進血管裡頭,血管裡頭的水分也出外頭了,我們飲食營養成分都在血管裡頭,它必須出血管才能營養組織細胞呢。組織細胞的廢物呢也得進血管里去才能夠排出,由小便排出,這種液體廢物。古人對這個也知道一些,不是一點不知道,但是這個話說的呀非常籠統,不夠細膩。那麼這就造成什麼樣呢?營自行於脈中,衛自行於脈外,自行就不行了,不調和了。它在脈外,咱們講營衛這個陰陽啊,古人講的很好,他說衛得有營,才能固於外,這個營由於衛外為固,才能守於內,他沒說血管通透作用,他只是說這個來說明,但是哪個也不能少哪個。如果它們兩個不調諧,那就壞了,非出汗不可,這一段就是這麼個解釋。所以中醫就應該參考解剖生理,血管通透作用,那解釋得非常細膩、具體,明明這段書說的就是這個,我們要對生理上的情況更細緻地了解,我們應該看看解剖生理學。桂枝湯從這段和下段,(可以知道)能調和營衛,他不出汗嗎,用桂枝湯再發汗,使營衛協調就好了,桂枝湯起這個作用的。這是頭一節,說是「病自汗出者,」就是常自汗出的病,這類的病啊用桂枝湯可以解決的,這是由於衛氣不和。
第54條
病人臟無他病,時發熱、自汗出而不愈者,此衛氣不和也,先其時發汗則愈,宜桂枝湯。
這個病最常見了。
臟無他病,就是指的內臟沒有什麼特殊的病,拿現在的話說,也不是肝炎,也不是肺炎等等的吧。就是有這麼一種證候,「時發熱自汗出」。
這個「時」呀就是定時,定時發熱自汗,那麼經久不愈。
「而不愈者,此衛氣不和也」,這也同上條一樣,也由於衛氣不和。那先其時發汗,用桂枝湯就可以好的。先其時者,他定時嘛,假設說一天兩點鐘,下午兩點左右,要發熱汗出,你在兩點鐘以前給他吃桂枝湯准好。
這個我遇到很多,也是我一個朋友,他有一個廚子,二十年,就是這個病,就是到時候發燒,完了出一身汗,過去(以後)像好人一樣。他那個時候啊也研究一點中醫,他就給他吃這個葯,吃了就好了,回頭高興極了,他說這回可好了。這種病,二十年也太多了,這我頭一回聽說,但是在臨床上這種情況很多。有一些人啊老是怕桂枝湯熱,其實它不是熱,桂枝湯(證),你看看頭前,沒有一個不發熱的,這個也是時發熱。要是只汗出不發熱,桂枝湯還不行。那麼現在呢大家有這麼一個毛病,見到熱就不敢用桂枝,其實不對的。這個病很多,在臨床上很常見的。我在農村也遇到這麼一個老太太,每天到
4
~
5
點鐘的時候,必要發燒,然後出汗,出完汗之後,也不發燒了,也不難受了。她是天天的,也是有很長時間了。這還是在那邊我給看的這個病。我給她開三付葯,吃了兩付葯就好了。這個很多,要注意這個。這就說明桂枝湯啊,不止治中風這個病型的表證,就是發熱、汗出、惡風、脈緩,它也能調協營衛。調理營衛,營衛不和呀,他舉這麼兩個例子,一個,常自汗出,第二個,時發熱自汗出。這兩種情況全是營衛不協、營衛不調,那麼這個書說是衛不和。桂枝湯專調營衛,治這種病的。那麼用藥的方法呢?他那個不定時那個沒辦法了,那還是根據一般,早晚吃了。他這個有定時這個,在發作以前兩個小時最好,給他吃就可以好的。
因為這個地方你們回頭看看咱們講那個桂枝麻黃各半湯,桂枝二麻黃一湯,為什麼裡頭擱桂枝湯呢?就是「形如瘧,日再發」,就是定時發寒熱,不汗出,所以不是整個桂枝湯(證),不是只是營衛不調,還有因為不得汗出,所以他用麻黃桂枝各半湯,我們講那個時候啊就引證這一條了。講到這個地方,回頭再看看,對於那條也就明白了,為什麼用麻黃桂枝各半湯,桂枝二麻黃一湯,全是由於桂枝湯這個葯能治定時發熱而汗出,可以回頭看一看。
第55條
傷寒,脈浮緊,不發汗,因致衄者,麻黃湯主之。
這同上邊啊,「傷寒脈浮緊,發熱無汗,自衄者愈」那一條可以對照著看。那麼傷寒脈浮緊,這是表實證,應該發汗,就由於不發汗而致衄,那麼這個血管充血達到一個相當程度,他非要破鼻子不可。那麼這個致衄也有好病的,頭前那條就是的。要是不好呢?該吃麻黃湯還得吃麻黃湯,這個就是,這個就補充那條的不足了,那條這不是在這呢「太陽病,脈浮緊,發熱,身無汗,自衄者愈」。
這不是個決對的,我方才講也這麼講的,所以「脈浮緊、發熱身無汗」,這種表實證,有人需自衄而愈的,那麼這一段呢,就是也有不愈的,就由於你不發汗,那麼他這個充血是越來越盛,裡頭就陽氣重了,越不發汗,陽氣越重,重到一個相當的程度,他就要自衄,這由於不發汗所致呀。那麼這個時候啊,病雖然衄而不自愈,你還要用麻黃湯治療。這兩節你一看就明白了。所以,沒有一個它是一個,它不是固定的,這個病它是瞬息萬變的。有因衄就好的,有因衄不好怎麼辦呢?該治還得治。這個就是補充那條。
第56條
傷寒,不大便六七日,頭痛有熱者,與承氣湯,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當鬚髮汗;若頭痛者,必衄,宜桂枝湯。
那麼這個頭痛有熱是表裡共有的病,太陽病也有頭痛發熱,陽明病也有的,那麼這個,他說這個原起是傷寒啊,就是表實證啊,就是無汗這種傷寒,已經不大便六七天了,那麼這個頭痛有熱呀,大概就是里實的問題了。這個久不大便啊,它就造成自己自中毒啊。我們飲食入胃,血管要吸收,可是老不大便,你再吸收了,就是有了毒素它也吸收,所以生理上就這個樣子,它不知道有毒沒毒啊,所以日久不大便容易有頭痛的。他這六七天不大便啊,那麼頭痛有熱,按著常規上看,這是里實證,與承氣湯。
這個「與承氣湯」,他也不是說「主之」啊。他這個書啊,「主之」就是固定不移的
。「與之」,比這個「宜」的口氣更輕,「宜」就是當,應當,也不是「主之」。這個「與」是大有商量餘地的,「與承氣湯」,這個承氣湯也多種啊,大小承氣湯,調胃承氣湯等等的吧,可以與承氣湯,就是你根據他這個病情的輕重緩急,斟酌著用吧,它是這個意思。假若真是里有熱,那個小便呀它要紅赤的,這個是很要緊的,這是辨證的法子了。
那麼這個頭痛有熱,不但陽明病有,太陽病也有。那麼如果陽明病,他里熱,里熱了小便紅赤。那麼「小便清者」,色不變,「知不在里,仍在表」啊。那麼這個雖然六七天不大便,你不要光看這個不大便,這還是表證,它要是陽明病,小便絕對變色。「當需發汗」,那麼這個呀你還是要發汗的。這就是這個病啊有疑似之間,我們找這個特別的鑒別的一種方法,尤其這個表熱里熱鑒別的方法以小便是最好辨了,所以咱們在臨床上要問,不問不行。
那麼這個表熱里熱,最容易辨的莫過於小便,你問問小便怎麼樣,小便一點顏色也不變的,裡頭沒有熱,你別給人吃承氣湯了,這還仍在表,當鬚髮汗。這個發汗,可能它是麻黃湯,他說的是發汗,而且開始他用的是傷寒,沒有汗。「若頭痛者,必衄」。他這個一句話差不多就是一段的意思了。假若吃過麻黃湯發汗,而頭痛不已,那個人啊他必衄,什麼道理呢?這個就是病深,他在六七天,他這個病啊,這個熱病都往上沖,六七天發汗之後還不好,腦袋還疼,說明這個上沖也厲害,這個上沖是桂枝的主要的證候,所以治頭痛啊,這個麻黃湯不如桂枝湯,可是麻黃湯也有桂枝,但是桂枝量也小,所以一般的頭痛啊大概(用)桂枝湯的多。他說無汗,你不能吃桂枝湯,先要吃麻黃湯,可吃了,頭痛還仍然不好,那個就是與桂枝證上沖有關,不但頭不好,而且必衄。「宜桂枝湯」,那麼這個時候啊應該用桂枝湯,再小發汗就好了。這也挺重要,重要在哪呢?就在這個驗其小便以知表裡,這個汗下異法呀,這個很重要,該發汗的吃瀉藥不行,那麼真正陽明病發汗也不行啊,越發汗,裡頭熱結得越厲害。那麼假若發汗,不好,腦袋疼得厲害,鼻子出血,你以為解表解錯了,也不是的。那是因為久不得汗出,陽氣重一方面,同時氣沖得也厲害,氣往上沖,這時候你再更發汗,這個表還是沒解嘛。
第57條
傷寒發汗,已解。半日許復煩,脈浮數者,可更發汗,宜桂枝湯。
這個他就接著上邊一節,怎麼頭痛者必衄,完了就得吃桂枝湯呢?這也是定法。這個頭前我們講過了。本來他是太陽傷寒,發汗已解,但是半日許呢復煩,他這個表解了人就不煩了,煩就是有熱才煩呢,還是熱沒除,他又煩,這時候你看他脈啊還浮數,還是表熱呢,可更發汗,這個時候啊再發汗就好了,但是不能用麻黃湯了,宜桂枝湯。
這就是說,我們講了這些,全是對於麻黃(湯)桂枝(湯)這兩個方劑應用方面反覆地來申明。他說麻黃湯吃過之後,如果病不解,這個病還在表,那你還得解表,還得發汗,但是不能再用麻黃湯了,必須用桂枝湯,在這他特別地鄭重其事地點出來,頭前都沒說明啊,可是我講了。那麼上邊那個也是,本來他是頭痛有熱,小便清這是表證,可是他是傷寒,沒有汗的病,當然先用麻黃湯。可是使麻黃湯也對呀,但是頭痛不好,鼻子反倒出血,那麼這個時候脈當然也還是浮數的,你再吃桂枝湯就行了。這是定法,這在臨床上也是一樣的,這個麻黃湯不能連續用,凡服過麻黃湯而表不解,你再解表就得用桂枝湯。你服過桂枝湯表不解,可不能用麻黃湯,還得使桂枝湯。這是定法,所以桂枝湯這個葯啊最平和不過的,絕不象後世這個說法,他就用一句話了,「桂枝下咽,陽盛則斃」,那正說明麻黃湯證,這個頭前有了,說桂枝本為解肌嘛,若脈浮緊,發熱無汗,這種太陽傷寒病不可與之也,常須識此,勿令誤也。
我們上邊方才講這個,陽氣重的這種病,陽盛則斃就是指陽氣盛,他這個表實證,不得汗出。這個桂枝湯怎麼個葯呢?桂枝湯,它是甘溫,雖然解表,有益胃生液的這麼一種作用。他已經是體液充實體表了,你還增液,你還讓他,實上加實了嘛。所以這個麻黃湯證用桂枝湯是絕對不行的,這個陽盛指著陽氣盛於表那個陽盛,不是有熱,桂枝湯(麻黃湯)哪個不治熱病啊,都治熱。
後世給曲解了,凡是熱就不能吃桂枝,這都是錯的。桂枝湯這個葯啊非常平穩的葯啊,我常用,那就是伏天我也用,也是三四錢這麼用,怎麼也不怎麼的,哪有那回事呀,該用你就得用,不該用你非要用那也不行啊,那麼這是一種定法。他說傷寒發汗,本來是葯對證了,吃了也好了,可是半日過它又來了,脈還浮數,還在表,你就換個發汗的法子,用桂枝湯就好了,不能用麻黃湯。
第58條
凡病,若發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亡津液,陰陽自和者,必自愈。
這一下就是發汗不合法,也造成很多的問題。他這個是個泛論,無論什麼病,我們治療啊汗、吐、下這是一個攻實去病的一個大法,在中醫上說,汗吐下都是攻實去病,可是用不得當,都足以害人,起碼是亡血、亡津液。這個亡血就是亡血液。亡失血液,亡失津液。那麼這個汗法,發汗最亡失體液得厲害。那麼這個吐下也是一樣的,他本來吃些東西,胃消化之後要吸收的,你不等他消化,不等他吸收,都吃瀉藥下去了,身上體液也是不能夠補益,不能夠繼續得到吸收,也是少了嘛,也亡津液亡血液嘛。
如果陰陽自和,陰陽自和指著表裡,表裡沒有他病,我們經過發汗,或者吐、或者下,損失了血液和津液,如果表裡自和,這不要緊,這個病可以治好的,不必亂治,「必自愈」。那麼言外之意,津液血液亡失,而又有表裡不和的現象發生呢?那你得治療,沒有(不和)不要緊的。所以人的這個身體呀也不是一下子就能糟蹋壞的,但是這個是不合法的發汗吐下,損失人的津液體液,亡津液亡血液這是肯定的。亡就是亡失的亡啊。
第59條
大下之後,複發汗,小便不利者,亡津液故也。勿治之,得小便利,必自愈。
大下之後,吃的這個重下劑了,尤其巴豆這類的下劑,病不好而複發汗,這有這樣的大夫嗎。這個汗下倒置啊,一般都是有表證先解表,表解再治里。沒有這個先治里,大瀉之後還有表證的,很少了,就有表證也不能再發汗,那個發汗起碼也是要用這個解肌這類的藥物,像桂枝湯這類的,不能再用麻黃湯,他這個說的是用麻黃湯。那麼這個汗下倒置,這種治療啊沒有個不亡津液亡血液的,那麼津液體液亡失太多了,小便也就沒有了,所以這個小便不利是由於亡津液的結果呀。
這是誤治,這就告訴你呀不要利小便了,所以在臨床上不能(見)一個癥狀(治一個癥狀)。我們遇到小便不利,當然要利小便,可是由於亡失體液造成的這個結果小便不利,他沒有水分,(你如果治療)反倒為逆了,所以他說是「勿治」,千萬不要再利小便了。「得小便利,必自愈」,他由於津液恢復,小便自然利的。這一節就是承著上節說的,就是陰陽自和,表沒有什麼病,里沒有什麼病,只是由於這個大下、複發汗,體液亡失太多了,造成這麼一種情況,沒有其他的關係,這個你不要瞅著小便不利就治,他根據這個陰陽自和,小便不利也是一個不和呀?
這個不和沒有關係,還算自和之內的,所以這個不要治,他這個津液會恢復的。如果不恢復怎麼辦?當然也要治,治你不要利小便了
。
這個
59
條以下全是汗下失法,而造成種種的疾病變化。大夥要注意,桂枝湯、麻黃湯、葛根湯、大青龍湯、小青龍湯,這幾個是頂主要的,那麼另外有一些合方、加減方,桂枝麻黃各半湯、桂枝二麻黃一湯、桂枝二越婢一湯,這是合方。另外呢有桂枝加葛根湯、桂枝加附子湯,那麼這些都是一些加味的方子,桂枝去芍藥湯,都是加減的方子。那麼回頭這些主要方子在腦子裡頭得有個體會,因為桂枝湯它是解肌,它既能夠亢進胃氣而生津液,他這裡頭甘溫嘛,這個胃是喜甘、喜溫、惡寒、惡濕的這麼一個臟,所以桂枝湯這個甘溫能夠亢進胃氣而生津液,它是這麼一種發汗藥,所以我們用桂枝湯啊必須以津液喪失為先決條件,你像我們頭前講的這個開始有這個表證,有自汗的需要用桂枝湯,不能用麻黃湯,自汗者就喪失體液,我上面給引征內經那一段,陰陽交,本來這個表證就是人體利用這個精氣,想達到出汗的目的把這個病邪驅除出去,就是這麼一種病機,我們根據這個癥狀分析也是這樣的,可這個桂枝湯證出了汗了而病不好,足證他這個精氣呀力量不足,無論在質還是在量上,他不足以驅邪,所以雖然汗出而病不愈,但是他不到陰陽交那麼一個嚴重的狀態,他能吃,沒到那個不能食,所以他不要緊,但是我們治療啊可不能用麻黃湯,必須用養津養液的桂枝湯,這是桂枝湯。這個麻黃湯呢你看正相反,麻黃湯治表實證,由於表實,體液一點也排泄不出去,那麼壓迫人身上哪都疼,頭、項、關節、腰,無處不疼,桂枝湯也疼,他比桂枝湯嚴重得多。同時,由於表氣一點也不解呀,必波及到肺,他要喘,所以這是麻黃湯與桂枝湯的區別。這兩個方劑在太陽篇里最主要。你看葛根湯,裡頭既有桂枝湯,又有麻黃,所以葛根湯(證)一定惡風,因為有桂枝湯的關係,他也惡寒特別厲害,他有麻黃湯的關係。所以葛根湯這個方劑是一個清涼性、滋潤性的一種解表、解肌,解肌是有桂枝湯的問題了,同時葛根這味葯也解肌,那麼主要的是項背強几几。太陽病也頭項強,但是背不強,所以葛根湯能治痙病,如果這個項背強的程度達到一定程度,這個人就要抽,叫痙病,這個葛根湯也治,那是剛痙了,在《金匱要略》里有的。這個方劑呀在臨床上是最常用的,凡是表不解,沒有汗,惡風寒得厲害,覺得怕冷得厲害,無論他項背強几几還是不項背強,都可以用葛根湯。第四個就是大青龍湯了,大青龍湯是越婢湯與麻黃湯的合方,他這個方劑就是不汗出而煩躁,要不怎麼咱們方才講那個二陽並病,當汗不汗,其人躁煩,我怎麼說是個大青龍湯證呢?就因為這一點。本來應該出汗,而汗不得出,這個人就煩躁,這是大青龍湯證。大青龍湯是大發汗藥,麻黃用
6
錢啊,惡寒也相當的凶。大青龍湯與葛根湯這兩個方劑的主證啊,全是表實無汗,而惡寒較比嚴重,可是這兩個好辨,一個有石膏,這是大青龍湯證,必煩躁,或者口舌干,他有內熱,這葛根湯沒有。葛根湯有項背強,大青龍湯沒有。這兩個方劑啊全是惡寒較比厲害。這個小青龍湯證就是咱們平時所說那個外有風邪、內有痰飲的病,心下有水氣,表不解嘛。那麼這個方劑偏於溫,它有乾薑、細辛、五味子這些葯,他有咳喘,咱們說這個痰飲咳嗽這類的病。同時大小青龍湯都能發水氣,那麼這也治溢飲那,這個是在《金匱》上。我們講完這些,(就知道)所以中醫這個發汗啊,你拿這幾個方劑(來講)是各個不同,所以在臨床上錯了,錯了就不行,你像我們方才講這個二陽並病,他也先發汗,他用這個發汗方法不合適,所以還有大青龍湯證發現,他那個病可見開始就是大青龍湯證,他也許用桂枝湯了,也許用其他的方劑,都是沒達到目的,所以這個汗出不徹,與一般的麻黃湯證、桂枝湯證全不同,他不好病,甚至於還出大毛病。這是我們上面講這些發汗劑裡頭有這麼幾個主要的方劑,這幾個主要的方劑你心裡要有個數,那麼其他幾個加減方劑你就容易理解。咱們今天就講到這了。有沒有什麼特殊的反應,自和這就自愈,上次這個
59
條啊,就是一個自愈的一個例子,說「下之後,複發汗,小便不利者亡津液是也,勿治之,則小便自利,必自愈」。那麼底下這個例子就是相反了,非治不可的,這就是
60
條。
第60條
下之後,複發汗,必振寒,脈微細。所以然者,以內外俱虛故也。
這個汗下亂用啊,那麼下之後沒有再發汗的。那麼一般的要是個太陽病,如果吃了瀉藥,表不解,那麼氣上沖者嘛,那是表不解了,還可以吃桂枝湯,但是不能用麻黃湯。那麼這條說的就是用麻黃湯發汗,他這個書說發汗啊都指著麻黃湯。可是下之傷其里,就是里虛了。複發汗,又虛其表。那麼這樣子治療啊使表裡俱虛,所以「必振寒,脈微細」,這是個倒裝句。那麼表裡俱虛了,表虛,這個表虛不固。振寒者,就是打顫顫,他說打顫顫地怕冷,這就是虛得厲害。脈微細就說是里虛的情況。那麼這個病應該怎麼治,後頭就有了,這個在原則上說,他說下之後復再發汗,往往造成表裡俱虛,這個人起碼要振寒,而脈微細的。他這個書啊,因為我們講的太陽病,太陽病的治療呢依法當發汗,他講的這些。那麼就是雖然講的是太陽病,如果要是這個人汗下失法,或者是發汗不當,這都屬於誤治,容易造成很多的疾病的所謂逆證呀,就是治壞的病啊,那麼這個呢我們研究太陽病也不得不知。但是底下這一系列方子並不都見於太陽病,這個我們要理解。底下就說了關於表裡俱虛的治療。
第61條
下之後,複發汗,晝日煩躁不得眠,夜而安靜,不嘔,不渴,無表證,脈沉微,身無大熱者,乾薑附子湯主之。
「下之後,複發汗,」這就是接著上一條,「晝日煩躁不得眠,夜而安靜,不嘔,不渴,無表證,脈沉微,身無大熱者,乾薑附子湯主之」。
這個他沒提振寒,大概也振寒,不提了,光提個脈,脈沉微。那麼這種的病就是,這條主要的意思,讓你學辨證,正面的反應太少,所以從正面來辨這個證啊比較困難,(所以)他從側面來,那麼西醫的辦法了,這個除外,那個除外,那就是他了。這段講的就這個。「晝日煩躁不得眠,夜而安靜」,這講煩躁的。咱們講煩躁,三陽病都有煩躁,這個三陰病也有煩躁。煩躁最厲害的莫過於梔子豉湯(證)了,
虛煩不得眠嘛。要如果是梔子豉湯這個煩躁的話,那麼他不會夜而安靜,是晝夜全是那麼煩躁,所以這個就說他不是梔子豉湯證。
不嘔,這個病由表傳到半表半里是要嘔的,那麼說明這個煩躁也不關乎少陽病。不渴,裡頭有熱,人是要渴的,陽明病啊,他不渴,所以這個煩躁啊也不關乎陽明。無表證,也不是表不解那個煩,他沒有表證,尤其是脈沉微,身無大熱,這個大熱呀有兩個看法,一個就是表熱,表熱我們頭前講過了,「淅淅發熱」,感覺這個熱呀籠罩體表而不開,這麼一種熱。還有一種陽明病身大熱,不惡寒但惡熱,蒸蒸發熱,他這個無大熱呀,既沒有表熱,也沒有陽明病那種蒸蒸發熱,這個純陰證啊有時候外邊帶點熱,我們後頭學四逆湯證的時候就有了。
那麼他這個呢一樣一樣都給除外了,既不是梔子豉湯虛煩證,也不是心煩喜嘔少陽病的那種煩,也不是胃家實,渴而煩的那種煩,也不是,同時也不是表不解那個煩,外頭沒有大熱,既沒有表熱,也沒有陽明之里熱的這種外證,這肯定是陰證的煩躁。
這陰證的這個煩躁最壞了,那麼古人這個看法全是說這個陰陽絕離,這是個術語,就是正不勝邪了,就是臟器勝不了病邪了,
所以他煩躁,這個還是躁多而煩少,躁者亂也,這個在陰證裡頭最危險的一個證候,所以他用這個乾薑附子湯主之。
所以他這個書從多方面給人指示,也有的正面證候太少,就是一個脈沉微,一個發煩躁,發煩躁這個病症啊關係方面太多,那麼當時確診不了啊,怎麼用藥呢?所以他就從側面(了解),正面反應太少。所以他一樣一樣(排除),是不是虛煩啊,是不是少陽病啊,是不是陽明病啊,是不是表未解啊,他把它都除外了,那麼說明什麼呢,真正由於汗下失法,造成里虛陰寒證,這麼一種煩躁。乾薑、附子這兩味葯,
古人也說附子不得乾薑,不足建其熱,這也是一種術語說法
。
這兩個葯全是溫性熱葯,這個附子偏於治下,比如下利呀偏於用附子,全是溫里的葯。要是嘔吐呢常用乾薑,所以乾薑溫上。那麼這兩個葯擱在一起,就是徹上徹下,所以裡頭真正有陰寒非這樣不可,他是把這兩個葯放在一起,而且量非常的重,你看著雖然一兩乾薑,但是這回是頓服,就一劑,一劑
1
兩那麼合後世
1
兩就是
3
錢,
3
錢乾薑配合
1
枚附子,這量就很重了,比四逆湯都重。
所以陰寒的證候見到煩躁不寧,這不是好現象,這是臟器不足以勝邪,這就是精氣欲脫的這麼一種反應,所以用這個方子。這個方子再加甘草就是四逆湯了,他的這個病啊不急迫,只是煩躁脈沉微,沒有其他的急迫的證候,所以他不擱甘草。你象四逆湯(證)下利清谷等等的,都有急迫的證候,用甘緩的葯,擱甘草。古人用附子呀遇到救逆,溫中的時候,都擱生的,生的是有力量的。現在附子都是制的,也不論個了。一個沒法考據的,
大個的附子都
1
兩
8
錢的,小的
3
~
4
錢
2
~
3
錢,我們現在用呢就附子、乾薑等量用就行,乾薑
9
克
,附子也用
9
克
就行
。
生附子有毒啊,咱們得另學用,同時要注意一些,不要跟他這個原方是生用,咱們也生用。就是用生用也葯不死人啊,
不能說葯死人,但折騰人
,常常使人頭眩,頭眩冒,常有這種情況。大量用也能死人的。這是一節,由於這個汗下失法,下之後再發汗,沒有這個治法,沒有不虛人的。虛到極點了,就轉變陰證,那麼臟器沉衰,不足以克服疾病了,人就要死了,這個時候就要用乾薑附子湯。乾薑附子湯方乾薑一兩附子一枚(生用,去皮,切八片)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頓服。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
第62條
發汗後,身疼痛,脈沉遲者,桂枝加芍藥生薑各一兩人蔘三兩新加湯主之。
這個在《玉函經》上沒有分量,也沒有新加兩個字,就是桂枝加芍藥生薑人蔘湯,這本書擱上這個也沒有什麼大問題的,都可以通。「發汗後,身疼痛」,身疼痛是表證了,那麼發汗之後,身還疼痛,那麼表沒解呀。表未解,依法應該用桂枝湯,是不是,但是呢那個脈可是浮,脈沉遲者不行,需要桂枝湯原方加味,加芍藥生薑,照原量再加
1
兩,另外加
3
兩人蔘。
你們看看頭前這個
50
條,脈浮緊者法當身疼痛,宜以汗解之,假令尺中遲,遲者不可發汗,何以知然,以營氣不足,血少故也。這個脈不足啊,不及的脈,就是營不足。
不是這個脈遲,它准就主寒,不是的,它就指血少,血少不充於脈,脈就遲。那麼這個發汗之後身疼痛,表未解,可是人太虛了,這個虛你不能夠再(發汗),所以我們頭前也講很多了,假設說要有里虛證,也有表證,你非先治里虛不可。那麼這個裡虛不太厲害,只是脈沉遲,沒有其他的證候。脈沉遲說明由於發汗之後,喪失人的體液,奪汗就亡血呀,血液也少,這個時候你再用桂枝湯原方不行了,所以這得知道變化,那麼這怎麼辦呢?
我們講桂枝湯,桂枝湯這個方劑呀就是安中養液,就是鼓舞胃氣,那四味葯都與胃有好處,但是脈沉遲呀原方是不行的,只是用那幾味葯鼓舞胃氣不夠了,用人蔘大力而來健胃不可,所以他用人蔘,加上
3
兩這個分量很重了。另外呢把這個生薑,生薑也是健胃藥,生薑合和人蔘一起對於健胃當然更起作用了。芍藥是育陰,桂枝湯擱芍藥也是這樣的,芍藥是苦平微寒的葯,它是養陰,那麼這個血少就是陰不足啊,後世這個說法了。所以這個脈沉遲就是津液缺少,也就是第
50
條說的營氣不足,血少故也,所以脈遲。這樣子你再用原方就不行了,所以古人這個用藥講絲絲入扣,你要不恰好,就好不了病。用桂枝湯還是不要緊的,如果你要用麻黃湯就了不得了,你再大發其汗,他本來血液就少了,你再大出汗,這個人非抽不可,那更不行了,就是對,用桂枝湯也不行,你還得想辦法健胃,這個胃,我們這個地方,大家要注意,我們尋常說這個津液虛、血液虛,都要壯水嘛,滋陰、養液,都用這個法子。這個在臨床上咱們得看,他這個,仲景這個書不是這樣的,他有時候用四逆湯,也養液,你得看什麼情形,也得辨證啊,後世見到熱就是陰虛,生地、麥冬就往上上,那麼見到這個見到寒呢就陽虛,就附子、肉桂,這是錯的。
他這個書啊,真正的津液虛、血液虛,看看什麼情形之下,在虛寒,這個陰寒證最虛得厲害了,這個時候津液虛,那個生地、麥冬一點也不能動啊,動就能死人的,你非得恢復,咱們現在說就是理脾胃了,就是健胃,總而言之就是健胃。這個胃氣一恢復,自能夠化水谷而布津液,自然地(就好了)。
這個在後世的醫書里呀,這一點不談,一看到陰虛就想辦法滋陰,那就錯了。他這個書就是這樣,這所以擱個脈沉遲,脈沉遲雖然說是營氣不足,血少,在他的書上這麼說的,但是也是虛寒,裡邊多少是虛寒,要不這不足之脈怎麼現遲呢,這樣我們就不能夠用解熱滋陰的葯,那個根本就是不對的,所以他用這個,發汗後身疼痛,表不解,依法應該用桂枝湯啊,但是這個脈沉遲,由於發汗,裡頭津虛血少而有些虛寒的反應了,所以他要加,不但加人蔘,而且還要加生薑,生薑這味葯是溫中,是一個溫性葯啊。所以這個方子,他叫個新加湯,就是這個意思,還得用桂枝湯,需新加這幾種藥味,健胃以滋津液,意思是這個意思。那麼這個方劑就是桂枝湯原方,桂枝、芍藥、甘草、大棗、生薑,在原方裡頭加一味人蔘,另外呢把芍藥、生薑都增量,我們看這個方子就治桂枝湯的原方證而胃更比較需,加生薑,裡頭也有噁心,張仲景這個書大家都知道的問題一般都不提,其實這應該有嘔,應該有噁心,這裡的人蔘也不是萬能的葯,它就是健胃,健胃也有證候,這個書後面大概有,理中湯我記得就有,什麼時候呢?
就心下痞硬。《外台》說得明白,這是人蔘的一個主要的證候,它治胃虛,胃虛到什麼程度上呢?我們講瀉心湯的時候就有了,胃虛呀,這個邪氣,客熱邪氣,都往胃這塊來,客氣動膈嘛,膈就指著心下胃這塊了,這樣子胃就硬了,無論是水飲或者是邪熱之氣,都跑到胃這了,這就合乎《內經》上說的話,「邪之所湊,其氣必虛」,哪塊虛,邪就往哪塊去,你用下或者發汗,虛其胃了,那麼這個邪氣就往胃這塊跑,於是胃、脾,脾這塊感覺上下不通,而且拿手按著也硬,所以心下痞硬不可下,下之則死,這陽明篇就有了。
那麼我們用人蔘呢要注意這一點,人蔘不是萬靈的,當然人參與附子啊都能夠促進機能沉衰(的恢復),拿現在話說就是代謝機能沉衰了,但是用處各有不同的,
真正現虛寒的這種證候,你非用乾薑、附子不可。人蔘這味葯是苦、甘,偏微寒,所以在陰證里可以用,在陽證里也可以用。真正虛寒,寒得厲害,真正純陰證,人蔘不能用,你看復脈湯、通脈四逆湯、四逆湯都不用人蔘。用它的時候,有一個特殊的證候,就是心下痞硬,這個病人吶,他說心下痞,按著這塊挺硬,食欲不振,有一種胃虛的反應,這時候就要用人蔘。要是沒有這個證候呢,用著是有害無益,用什麼葯都這樣。
桂枝加芍藥生薑各一兩人蔘三兩新加湯方桂枝三兩(去皮)芍藥四兩甘草二兩(炙)人蔘三兩大棗十二枚(擘)生薑四兩上六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本云:桂枝湯,今加芍藥、生薑、人蔘。
黑芝麻最大的功效竟然不是烏髮,而是。。。每天一把效果驚人
這種茶調理人體脾腎濕寒長痘手腳涼痛經有奇效
小手掌就可以治大痛的元火掌灸
========== END ==========
溫馨提示:
本平台分享健康圖文信息,僅供大家參考學習,不作為醫療診斷依據。如有需要,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版權聲明:文章源於網路,如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
找不到好中醫?不如自己學中醫!
本號菜單中, 有完整的入門系列, 視頻系列. 歡迎大家學習.
學習古中醫, 傷寒論經方傳承
對經方有興趣者, 可加QQ群577262550
祈願:天下和順,日月清明;風雨以時,災厲不起;國豐民安,兵戈無用;崇德興仁,務修禮讓;國無盜賊,無有怨枉;強不凌弱,各得其所;人無病厄,富貴康寧;長壽好德,善始善終.
TAG:岐伯有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