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大學為什麼取消這10名新生的入學資格?
博雅君評
美國哈佛大學17年6月宣布取消至少10名新生的入學資格,撤銷入學資格的原因,是他們在Facebook上發布涉及種族歧視、兒童虐待等極端言論和圖像。
言論自由的發布信息,卻成為無法入學的原因,這合理嗎?一直以來,哈佛大學都以「博雅教育」為教育基礎,因此,學生因不當言論而被學校拒收,也是可以理解且必然的。
那麼問題來了:「博雅教育」究竟是什麼?
本期通識教育系列,一起來看哈佛大學歷史系博士魏陽老師的解讀。
1
通識教育為何物
哈佛大學的教育水平,眾所周知。可是,哈佛大學教育的基礎,博雅教育(liberal education),到底是什麼東西,很多人並不十分清楚。
博雅教育(Liberal Education)又稱作通識教育,是美國高等教育的精髓。雖然從中世紀以來,關於通識教育的定義,見仁見智,但是在最近數十年,已經能夠形成了一個基本共識。
根據美國大學與學院聯合會(Association of America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AC&U)的宣言:
「
通識教育是這樣一種哲學,它賦予個人以廣博的知識與可轉換的技能,強烈的價值觀,倫理觀念,和投入社會的精神。
它讓個人對重要問題進行挑戰性的接觸,更多地強調一種學習的方法,而非某一門課程或某種專業領域的研究。
」
▲美國大學與學院聯合會對通識教育的宣言。
根據這個宣言,通識教育是多數美國大學的基本教學方針。以哈佛大學為例,這體現在學習科目的多樣性和對倫理的思考。
學習的多樣性是指:哈佛的學生在進入大學階段的前幾個學期,學習是不分專業,而是廣博地涉獵各種領域的知識,按照自己的喜愛選專業。在大二的後半學期,才開始在教師的指導下選專業。
雖然選擇了專業,在畢業時,專業課程只能佔大約百分之四十的學分;其他百分之六十的學分必須在非本專業的領域中拿到。這包括了:通識教育,數量推理,寫作,和外國語言等課程。
而這其中,通識教育的學分,又必須平均分布在3個領域中:
藝術與人文
社會科學
自然科學
換句話說,在四年學習中,學生必須在廣泛的知識領域中暢遊,從而理解不同學科的思維和研究方法。
這種學習方法的目的,是發展出可以在各個領域之間轉換的技能:比如想像力,批判性思考,準確和流暢的表達,對新事物同情的理解,對知識持續的興趣和系統的學習方法等等。
雖然通識教育讓學生在四年大學生涯中,學習了大量看起來和他日後所從事的職業,沒有太大關係的科目,但是這些看似廣博而無用的知識,目的在於培養一種對於人,社會,與自然的深刻的體察,讓他對於事物和知識之間的聯繫,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更能從整體上把握這個社會和人類的規律,從而更快地學習其他門類的知識。
這就是為什麼,哈佛化學專業的畢業生,也可以在保險行業取得成就,一個物理專業的畢業生,也可以成為華爾街金融專業的高官;而美國矽谷的高科技行業,近年來則越來越多的僱傭藝術專業學生。
因為,通識教育培養的是全面發展的通才。
2
我國的通識教育
這種教育方法,和我國十幾年前流行的大學分科教育方法,非常不同。
自從1952年院系調整以來的大學教育,我國基本照搬蘇聯模式:這種教育模式,強化專業技能學習,缺少批判性思維和跨學科思考。比如:
學化學的只要求學化學,
學文學的只要求學文學;
各科系之間,老死不相往來,
學生的知識體系極為單一。
如此狹隘的教育理念,造成了我國特有的文科生看不起理科生,理科生看不起文科生的奇葩景象。
2000以來,通識教育在我國的復興。許多大學創辦了通識教學學院,並增加了跨學科的「通識課」,培養一種全面的知識視角。這種改革,其實是朝美國通識教育方向進行轉型的改革。
3
正三觀,離不開通識教育
另一方面,通識教育還要求學生有著」強烈的價值觀,倫理觀念,和投入社會的精神」。
用中國的俗話來說,就是三觀要正。他要對他人和社會,有強烈的責任感和使命感,用正確、公正、公平的理念來改造社會。
這種對價值觀的教養,讓哈佛在數量推理之外,要求所有學生選修「倫理推理」(Ethical Reasoning)的課程。倫理推理的學分可以從學校批准的關於政治理論,哲學和心理學的很多課程中得到。
這種對於倫理的思考,目的在於培養社會的主人。而不是精緻的利己主義者。
▲美國高中生被哈佛拒錄的新聞。
回到開頭說到的案例:幾個美國高中生,被哈佛大學錄取後,忘乎所以,在聊天中發布調侃性虐待、猶太大屠殺、和兒童死亡的表情包,結果被哈佛取消了錄取資格。這些學生聲稱虐待兒童會激發性慾,他們嘲笑少數族裔,還發送吊打墨西哥兒童的玩笑圖片。
不少人不理解校方的舉動,覺得學校管得太寬了。可是,如果我們理解了哈佛大學以通識教育為中心的教學理念,哈佛的決定就很容易理解了。
這些低俗的玩笑,顯然與通識教育的倫理觀念背道而馳。
通識教育的目標,當然不是塑造一個個在公開場合假話連篇的演員,而是培養在自己的私人領域,真誠地秉持正義、同情弱者的君子。
由此看來,這次被哈佛取消入學資格的學生,雖然沒有這威脅到他人的生活,但是實在與通識教育的倫理觀念相去甚遠。取消入學資格背後的理念是:
「
一個人的信仰、價值觀和素質,恰恰會最真實、最直接地表現在他開的玩笑中。正如我們常常覺察到的,一個人最真實的自我,往往表現在他不經意所開的玩笑中。
」
通識教育提倡的」強烈的價值觀,倫理觀念,和投入社會的精神」,甚至讓哈佛在2005年趕走了自己的校長。
4
哈佛前校長的前車之鑒
薩默斯在做校長之前,是世界銀行的首席經濟學家,財政部高官,著作等身,聰明過人。在2005年的一場經濟學研究會議上,哈佛校長薩默斯引用了幾位社會學者的研究:
全美國百分之三十五的教職,由女性擔任;
但是在科學和工程領域,只有百分之二十的教授是女性。
薩默斯認為,這是因為男性的智力有更大幅度的差異性,有更多的男性要麼是天才,要麼是白痴;而女性的智力水平則比較平均,相比之下,白痴不多,天才也少。
薩默斯據此提出「猜想」:
「
女性在科學和工程領域內,有先天的局限;換言之,就性別整體而言,女性在這些方面天生做得不如男性好。
」
▲勞倫斯·薩默斯,美國著名經濟學家,
曾任哈佛大學校長。
此言一出,立刻引起軒然大波。許多學者紛紛表示,薩默斯雖然徵引了某些已有的研究,但是他本人的這種「猜想」,在科學的意義上,至今沒有任何數據或實驗能夠證明。
既然證據不足,作為哈佛校長,就不應該貿然做出有歧視女性之嫌的言論。美國的大學是由教授治校的。在哈佛,更很少有校長獨斷專行,肆無忌憚、毫無制衡的情況。失去了大多數教授的支持,薩默斯的校長一職自然難做,最終只好辭職了事。
能把校長轟走,體現了美國通識教育」強烈的價值觀,倫理觀念,和投入社會的精神」。這讓哈佛的大部分教授懷疑校長偏離了性別平等的價值觀,加深了對女性的誤解,違背了以正確的理念改造社會的精神。
而今天,哈佛這次取消這幾位學生的錄取決定,多少是對此類批評的回應——它向人們表明:
哈佛需要的是對社會有擔當、對他人充滿責任心的學生。而不是開下流玩笑、口不擇言的聰明人。
TAG:博雅理想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