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有效應對&不良行為

有效應對&不良行為

圖攝:johnsoft

1505字/4分鐘閱讀

小冒弟弟被爸爸帶來看心理醫生。

因為小冒弟弟今天下午用刀片割傷了自己的手腕。這是他第三次做傷害自己的行為了。前兩次因為劃的不深,冒爸爸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眼見著又發生了第三次,這才急著來找心醫生。

心醫生先撫慰了小冒弟弟的情緒。然後開始了解今天發生的情況。

「你能和我說說今天發生了什麼嗎?」

小冒弟弟低著頭,不肯和心醫生對視,回答「今天上體育課了,課上我們練習跳高,全班男生都跳過去了,就我沒有跳過去」

「然後呢?」

「我覺得全班同學都在笑我,笑我真沒用。我就拚命跑回宿舍了」

「然後?」

「我本想一個人靜一靜的,可是想到同學們嘲笑我的樣子,我就受不了。內心十分痛苦,又沒有辦法排解。這時就拿起抽屜里的小刀來割了自己」

「割了多深?來,我看一看」。心醫生一邊說著,一邊拿過小冒弟弟的手。看過傷口並沒有生命危險,心醫生繼續問下去。

「然後呢?你有什麼感受和想法」

「我覺得手腕上一陣疼痛,隨著身體上的痛,心裡的痛似乎減輕了一些」

「可以看出來,當時你的心裡真的是非常的痛,超過了身體的痛。這種痛苦是你的感受。那麼,你有什麼想法嗎?」

「我覺得我自己懲罰自己了,那麼同學們應該沒有理由再笑我了。」

「你覺得你用割傷自己緩解了心理上的痛,同時懲罰了自己,讓同學沒有理由再笑你。是這樣嗎?」

「是的」

「雖然你割傷自己的行為看起來達到了你想要的功能,可是你因此承受了身體的疼痛和風險,傷害了你的身體。看起來這不是一個好的方法。並且,這個傷疤可能要影響到你夏天穿短袖衣服的時候不好看了。我們可以一起來尋找一些別的方法來緩解你心理上的痛苦嗎?。」

接下來,心醫生與小冒弟弟一起工作了一個治療療程,共同尋找解決方法,並最終阻止了傷害自己的行為再次發生。

看到這個故事,我們發現一個心理學原理:

所有的行為都是有功能的。

小冒弟弟割傷自己這一行為的功能,一是以身體的痛來緩解心理的痛;二是用這一行為來懲罰自己,使同學不再笑他。

小冒弟弟的想法(認知)是:「同學們都在笑我,我用割傷自己來懲罰自己,同學們就沒有理由再笑我了」

小冒弟弟的感受(情緒)是:傷心、氣憤、無助。

了解TA的認知和TA行為的功能,我們才能有效地處理情緒

如果用我們前面學過的行為鏈分析,小冒弟弟那天的行為就是這樣發生的:

不良應對行為的行為鏈:

跳高沒有跳過去(生活事件)

同學們都在笑我(自動思維)

傷心、氣憤、無助(感受)

割傷自己(自傷行為)

針對這樣的行為鏈分析,我們的治療方法,可以在認知和行為兩個方面著手。在認知上可以重構想法,想一想:「同學們是不是一定在笑我?還有沒有別的可能?就算他們真的在笑我,又怎麼樣?」;在行為上尋找別的方法來替代自傷的行為,來緩解心理的痛,而不造成傷害。

有效應對行為的行為鏈:

跳高沒有跳過去(生活事件)

同學們都在笑我?(有沒有其他可能,挑戰自動思維)

傷心、氣憤、無助,可能仍然有,可能比之前程度有所減輕(識別自己的感受)

數數字,深呼吸,放鬆訓練,跑步,洗澡,原地跳,手握冰橙等(使用替代行為:延遲、放鬆、耗能、宣洩等行為應對)

什麼樣的替代行為同樣也可以緩解心理的痛呢?

這樣的行為有很多,但具體對每一個人卻是十分個體化的。

也就是說,對你有效的,對別人不一定有效。別人有效的,你不一定有效。

所以我們需要事先去尋找和練習一些方法,找到對自己有效的緩解心理的痛苦的方法,並且把它記錄在紙質材料上,按最有效和最容易得到的方法排放先後順序,最後,把記錄材料放在你最容易拿到的地方。

這樣,當你心理痛苦的時候,你就能夠在最快的時間內,使用對你最有效的方法去緩解心理的痛苦,而不是用傷害自己的方法。

使用有效的應對,替代不良的應對行為,達到行為的功能。

作者簡介:丁麗君 廈門市精神衛生中心 仙岳醫院 主任醫師 心理治療師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臨床心理工作室 的精彩文章:

是什麼使小感姐姐反覆洗手的行為得以持續?

TAG:臨床心理工作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