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北宋為什麼執意選擇無險可守的開封做都城,而不選擇長安?

北宋為什麼執意選擇無險可守的開封做都城,而不選擇長安?

文/協虎團隊 三金

或許很多人會奇怪,中國古代那麼多個王朝在長安定都,為什麼到了宋朝,卻選擇了無險可守的開封?更何況在北宋的時代,中原王朝已經失去了燕雲十六州的屏障,或者說已經失去了長城的保護,縱使有黃河天險橫亘北方,也難以抵擋游牧民族意料之外的突襲。

其實,在宋初之時,宋太祖趙匡胤並非有沒動過遷都的念頭,在開寶九年(976年)巡視洛陽的時候,宋太祖便隱隱有了遷都的想法。但作為一個從五代十國走出來的帝王,趙匡胤深知「冗兵」尾大不掉的危害,因而想「據山河之勝,以去冗兵,循周漢故事,以安天下也」。也就是說,當時他不單單想要遷都洛陽,往後還想遷都長安,不過遭到群臣與自己的親弟弟的反對而未能實施,趙光義更是以一句「在德不在險」這樣的重話將他哥哥的想法塞了回去。


一、宋太祖的困境

其實,按當時的情形來說,如此貿然遷都確實不合適,因而這裡便有要提及的第一點:宋初的局勢與長安當時的狀況。

宋太祖黃袍加身一事,作為歷史上頗具戲劇性的一幕廣為流傳。也因為這件事,使得宋朝能夠安安穩穩地接過後周的遺產,一掃亂世統一大部分天下。不過在宋太祖的時代,除了地勢險要的燕雲十六州被遼佔去,還有一個雄踞山西的北漢政權,這些外部因素都使得遷都一事不可貿然實施。

同時我們還需要知道一點,當時的長安已經不能立馬承擔作為都城的「重任」。

歷經唐末安史之亂和五代十國的征伐,長安已是「宮闕蕭條,鞠為茂草」,不再有當年的皇都氣息。此外,早在隋唐初年,號稱八百里秦川沃土的關中平原早已不復當年的靈氣。因為自秦漢以來的開發,加之氣候變遷,使得該地環境惡化,到隋唐一朝便已難以支撐百十萬人口的糧食供應,而這一點也是隋煬帝下令開鑿運河的重要原因。

如果此時宋太祖毅然遷都,那麼便不得不徵召天下民力入關重建長安,還要為他們供給口量,還要考慮安置朝臣和他們的家屬。在天下初定的時候,便如此大興民力,顯然會危及政權。基於這一點內部原因,宋太祖的遷都大計也便成為一句空話。


二、太宗時代的顧慮

宋太祖駕崩之後,接替他的不是皇子,而是他的弟弟趙光義即宋太宗。在遷都一事中,將宋太祖的想法嚴嚴實實堵回去的正是此人。

其實,當時他說出「在德不在險」這句話的時候,可不完全出於所謂的「德」,而在他本人的利益。明眼人一看便知,失去燕雲十六州這一屏障,位於平原之上的開封便是巨石之下的雞蛋。在這平原之上,北方游牧民族的騎兵即可長驅直入,縱使黃河流水奔騰而下,也難以阻擋。那麼,為何到了宋太宗一朝,北宋王朝依舊沒有遷都呢?答案就在於宋太宗自身。

在登基之前,宋太宗行開封府尹一職,那麼所謂聽命於皇帝本人的禁軍實際上都是他麾下的羽翼。與開封相對,洛陽實際上可以看作是德芳皇太子的勢力範圍,若是當時的趙光義點頭同意遷都,那麼就等於自廢武功,也就沒有後來所謂的「斧聲燭影」一事了。自然,到了趙光義登基之後,遷都一事便不了了之了。

三、對漕運的依賴

除開上述兩個因素之外,讓趙宋一朝決心定都開封的一個最為現實的因素,便是這地方便利的漕運。

在大運河開鑿之後,漕運便成為了此後各朝各代賴以為繼的生命線。以宋太宗一朝為例,根據記載,淮南地區在開寶五年僅要10萬石糧食,但是到了太平興國之後猛漲至600萬石。到這時候,開封一帶的人口已有140萬人左右,其中禁軍及其家屬便約有70萬人。

面對如此龐大的糧食需求,沒有便捷的漕運是難以維繫的,而開封的地理位置則完美的解決了這個問題。

在隋朝剛剛開鑿運河的時候,開封還叫汴州,這座城市正好坐落在運河連接黃河的樞紐位置之上。因而在具備如此便捷的河運條件下,趙宋一朝才能夠在此地供養如此龐大的軍隊。此後,北宋的中樞軍政系統對漕運愈加依賴,這一現實因素使得之後的北宋再也沒考慮過遷都一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協虎戰爭史 的精彩文章:

跪在南京城下行刑的戰犯,死前狡辯:南京屠殺不能怪我,給我證據

TAG:協虎戰爭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