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發展主業沒信心,A 股公司去年買理財的投入多了 49%
一個人之所以不買理財買股票,無非是因為相信所投資的公司能比自己買理財更有效率地用好這筆錢,能獲得更多回報。
但現實是越來越多 A 股公司將賣股份募資得來的錢買了銀行理財。
數據機構 Wind 數據顯示,去年中國上市公司中有 1173 家購買了理財產品,投資規模達到 1.24 萬億元,這一數字較 2016 年增長 49%。
自 2012 年 12 月,證監會出台《上市公司募集資金管理和使用的監管要求》,提出「上市公司募集資金原則上應當用於主營業務,但是暫時閑置的募集資金可進行現金管理,可投資產品」,放寬了上市公司募集資金的投資要求。
此後,購買理財產品的上市公司越來越多,買理財的錢也越來越多。
根據 Wind 、iFind 數據顯示,2017 年購買理財產品的中國上市公司比 2012 年多了 45 倍,購買理財的投資規模增加了 17614.3%。
對比正經投入研發,相當一部分上市公司更願意花錢去買理財。
由於 2017 年部分上市公司還沒有公布全年營收,我們統計了 2016 年的數據,發現中國上市公司(2012 年已上市的公司)2016 年在研發上投入的錢增長總和,比 2012 年多了 98.23%。而這 4 年裡,上市公司買理財的錢則增加了 8934.29%。
上市公司用於投資理財產品的資金來源大多不是利潤所得、而是為其它目的募來,但沒花出去的資金。根據《華夏時報》報道,2017 年上市公司買理財的錢 61.8% 來自閑置的募集資金。
閑置的募集資金,指的是企業原本為了某個項目/目標對外募集資金,在項目完成後剩餘的額度,或是因為項目時間建設太長、某種不可抗因素項目無法執行了,但資金已經募集完了,這筆資金暫時就成了閑置的,而且數目不小,就拿去買理財了。
最近三年來,在理財產品上投入最多的上市公司多為實體經濟公司,比如地產、食品、製造業等公司。2017 年投入最多的是一家地產開發公司新湖中寶,花了 241.23 億元,2016 年則花了 239.96 億元,這比其經營利潤還要高出近 7 倍。原因是理財的錢到期後會接著利滾利。
根據中國理財網數據顯示,近 5 年來銀行發行的理財產品數量也增加了 240.9%。2017 年銀行發行的理財產品有 15 萬隻,比 2016 年多了幾乎一倍。
2017 年購買最多理財產品的公司之一,是螞蟻金服投資的恒生電子,在去年前三季度理財產品購買了 189 種,合計 31.99 億元,而其前三季度的營收是 16.5 億元。
根據恒生電子公告顯示,截至 2017 年 10 月 28 日已經到期 104 種產品,收回本金 19.17 億元,收益 1905.44 萬元。
《華爾街日報》援引香港東方資本董事總經理 Andrew Collier 評論,稱企業之所以熱衷投資理財產品,一個是因為手頭的現金沒有更好的去處,另一個則是表明企業對於通過自身業務獲得強勁回報沒有信心,而寄望金融市場來獲得更快收益。
2017 年年初時,富達國際(Fidelity International)投資總監 Catherine Yeung曾對中國上市公司購買理財產品趨勢發表過評論,稱由於中國企業資本支出從 2012 年開始下降,導致企業從年度業務戰略中移除或縮小了支出計劃,手頭多很多「閑置的錢」。
資本支出指的是公司購買、維護或改進固定資產支出的資金。根據高盛的一份數據報告,2016-2019 年期間,中國的 15 個大行業中有 9 個行業將削減資產開支。
另一方面《金融時報》稱,越來越多企業購買理財產品,花的錢也越來越多,表明許多國有企業拒絕向股東返還現金。
根據其報道,過去幾年來,中國監管機構向上市企業施加了壓力,要求它們定期派發股息,希望以此讓中國內地的交易所更加符合國際標準。
報道援引中國銀河國際執行董事王志文所說,「政府在許多國有企業中仍持有較高比例的股份,常常高於 50%。因此,機構投資者無法施壓企業要它們派息。」
根據 iFind 數據,2017 年中國有 734 家上市公司回購市場上流通的股票並註銷,金額大約是 1057 億元。這其實也是一種回報股東的方式。因為市值不變,股本減少、股價提高,股東手裡的股票理論上更值錢了。
但跟買理財的錢相比,這仍是個小數字。
總之越來越多公司是沒有找到錢的更好花法,而它們買的理財也並不比普通人能從支付寶或者銀行買到的短期低成本理財回報高很多。
根據公開數據顯示,企業購買的大多數是 1-3 個月的短期銀行理財產品。Wind 資訊的數據顯示,近期一至三個月到期的理財產品平均收益率摺合成年率約為 4.9%。
製圖/ 馮秀霞
題圖來源:thejobnetwork
我們做了一個壁紙應用,給你的手機加點好奇心。去 App 商店搜好奇怪下載吧。
TAG:好奇心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