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軍民融合:劍與犁的統一

軍民融合:劍與犁的統一


寫在前面的話:


1月19日,我在新浪微博和今日頭條發布了局座召忠工作室入駐北京市海淀區中關村核心區軍民融合產業園的消息之後,引起網友的極大興趣,他們從沒想到我會對這個事情感興趣,很多人很好奇,都在問什麼是軍民融合?為什麼要進行軍民融合?軍民融合從哪些方面切入,又將怎樣發展?


穿越時空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我從未想過穿越。看到網友們的議論,一下子勾起我對過往的追憶,突然想起來20年前曾經進行過大量研究,就翻了翻電腦,找出了當時的一些研究成果,隨便發布幾篇,讓大家看看20年前我是怎樣思考這些問題的。當時研究軍民融合的戰略背景是這樣的:1991年冷戰結束後,世界從兩極格局進入一超獨霸時代,全球性大裁軍大撤軍削減軍費軍備蔚然成風。中國改革開放之後判斷核戰爭、全面戰爭、局部戰爭爆發的可能性不大,提出「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軍隊要忍耐」和裁軍百萬的政策,軍費減少到歷史最低點,比美國日本韓國印度甚至台灣地區都要少。由於未來不打仗,軍事無威脅,軍隊不訂貨,刀槍入庫馬放南山成為時代大潮,軍轉民是一條不歸路。在這種情況下,我感覺到這樣發展下去很危險,就開始研究如何民轉軍和軍民兼容的問題,擔心未來爆發戰爭將無力應戰。


這些文章撰寫於1993-1999年之間,其中多為學術論文,有些是參加學術研討會的發言稿,後來被收錄到《戰爭離我們有多遠:張召忠點評軍事革命》《誰在製造戰爭》《中國讓戰爭走開》等專著中。這些文章在當時來看沒有起到多大作用,以後好像也沒有發揮什麼作用。20年過去了,現在回頭看,突然有點振聾發聵的感覺。好遺憾啊,如果20年前就開始落實該多好啊!理論先導很重要,但醒得早起得晚,每天都在寫文章寫書,文章發表了書出版了也就束之高閣了,這真的有點太可惜了。美國的做法有兩個:一是旋轉門制度,你有想法是吧,來來來,給你個職務和權力,自己乾乾試試看。二是戰略諮詢制度,你的學術論文和專著要轉化為諮詢報告,提供相關職能部門決策,一旦被採納,就付給相當豐厚的報酬。


歲月蹉跎,人微言輕。我已退休兩年半,再也沒有精力和熱情去參與這些重大問題的研討了,只是把以往的那些廢話曬出來供大家茶餘飯後讀一讀而已。入駐軍民融合產業園也只是利用新媒體傳播一些軍民融合的信息而已,只能發揮一點牽線搭橋的微薄作用,還望得到大家的支持和幫助。聯繫我們:

zzz-1952@163.com




軍民融合舊文賞析:








劍與犁的統一


管理出效能




「工欲利其事,必先利其器」。打狗還得有個像樣的棍子,否則你就感到心裡沒底。軍事裝備在國防建設中處於非常重要的戰略地位,是國防現代化的核心和標誌,是打贏高技術條件下局部戰爭的重要因素之一。




軍品是一種特殊的商品,其交換形式主要分兩種類型:一是計劃體制型,即買方和賣方都各是一家,買方是軍隊,賣方是國營的軍工部門。軍工部門生產出來你就得要,因為別無選擇,我們通常管這種自行研製、自行設計、自行製造的方式自豪地稱之為「自力更生」,「肥水不流外(國)人田」是這種方式的最好解釋。二是公平自由競爭型。買主是一家,即軍隊,賣方可能是幾家、幾十家、幾百家。無論是坦克、飛機、還是艦艇,只要軍方說聲要,軍工企業就打破頭,軍隊用不著給他們預先投資,這些公司都會主動地把競標合同準備得好好的。



競爭分「紙上競爭」和「樣機競爭」等多種類型。方案論證、設計和研製屬於紙上競爭,原型坦克、原型飛機等則屬於樣機競爭。有的飛機好幾家公司爭項目,軍隊說你們誰願意造就先造幾架出來比試比試,結果不少公司就投資去研製和製造(有時軍隊會支付一點試製費),全都自覺自愿地拚命提高質量、更新技術、降低造價、縮短工期,目的是想最終把項目拿到手。競爭的結果可能只有一家公司中標,別的公司為此而花費上千萬、甚至上億美元後,結果肯定是打了水漂,公司只好自認倒霉,和軍隊無關,因為軍隊沒有要求你來投標,你是自願的。當然,國家政府也沒有人為這些軍工企業去做什麼計劃、管理和協調工作,各家都會按照價格競爭的市場原則和有關經濟法規去辦事。這種競爭機制使部隊能夠用最少的錢買到效費比最高的武器裝備,始終能夠保持軍事裝備的優勢。




軍事理論研究常用的方法是歸納法和演繹法。歸納需要收集大量具體的事例,從中找出共性的東西;演繹則是從一般的規律出發,推出具體的東西來。前者是戰術性的,習慣於自下而上;後者是戰略性的,習慣於從上而下。設計師和建築師往往是從上向下解決問題:先在大腦中設想一個學校、商店和商業區的輪廓,然後開始考慮每個區內有那些建築,再決定哪種風格的房子最好。其思維方式是先從空間和外形進行總體構思和設計,最後才細化到結構和磚頭瓦塊之類的材料。從大到小、從上到下、從高到低、從宏觀到微觀,這是戰略家的風範。




磚瓦工就不是這樣,他們沿著相反的思路,即自下而上的思考:他們手裡拿著工具和磚頭,一門心思想的就是怎樣砌磚,但並不知道如何將磚和其他材料結合起來,不知道一堵牆、一棟房子與其它結構和房子之間是什麼關係,當然更不知道整個城市的總體規劃。有些專業技術人員搞論證往往也是這樣,他是搞艦船總體的,往往就容易重視船機電而忽視電子和武器的作用,很少考慮船總體與全船武器系統的關係,當然也很少考慮與編隊、甚至艦隊和海軍兵力結構的關係。結果往往形成這樣的悲劇,潛艇艇長出身的人就認為應該發展潛艇,飛行員出身的人就認為戰鬥機最重要,如果大家都是按照各自熟悉的專業領域從單架飛機、單艘艦艇、單枚武器來考慮問題,其實就是在干磚瓦工或壯工的活,而不是在搞總體論證,不是在搞總體設計,所以也就不可能形成戰略思考,也就沒有辦法出現什麼大的系統。




50年代的美軍是最混亂的一個時期,三軍各自為政,分庭抗禮,不顧國家整體利益,為爭奪經費撕破臉皮。什麼項目能多拿到錢就上什麼項目,為了自己軍種能上項目,千方百計貶低別人,試圖在有限的蛋糕中多分得一塊。全軍沒有一個統一的戰略指導,各軍種也沒有自己的戰略,陸軍準備打持久消耗戰,海軍準備打全球性兩棲戰,空軍則準備打短期核戰爭。在武器裝備發展和管理上更是五花八門,軍隊想要的武器研製不出來,研製過關的武器又難以安排生產,好不容易裝備部隊後有些還無法使用。空軍堅持發展戰略轟炸機,海軍積極推動航空母艦的建造,而陸軍則認為戰術核武器最有用。結果,空軍佔了上風,海軍已經開工建造的美國號航母被迫下馬,氣得海軍將領們集體造反辭職。陸軍為了爭奪軍費,急於使自己適應新戰略的需求,所以未經深入論證就倉促研製了一批戰術核武器,像核炮彈、短程核火箭彈和戰術導彈核彈頭等戰術核武器曾經大量生產和裝備並一支保留到90年代初才被全部銷毀。有些戰術核武器則十分荒謬,比如可裝核彈頭的無後坐力步槍和防空導彈的核彈頭等,步槍射程有限,射手在殺傷敵人的同時也殺傷了自己。裝有核彈頭的防空導彈就更危險,如果在城市上空爆炸,雖然能夠擊毀來襲的飛機,但更能夠殺傷無數的城市居民。這種愚蠢的決策還有許多。




武器裝備從單機單控發展到火控和指控系統,技術上也越來越複雜,然而負責管理和研究這些武器的人們,觀念卻落後於武器的發展,還停留在小農經濟時代或早期的工業時代,即只看到局部而不能兼顧總體,沒有學會用系統分析的方法從宏觀上、總體上去看問題。為此,麥克納馬拉擔任美國國防部長後,從60年代起就開始推行系統分析和宏觀論證方法,無論軍方要發展什麼武器裝備,先要從宏觀上論證一番,做些前期的紙面工作,經過一系列審批程序批准後再具體實施。空軍和海軍的武器裝備比較複雜,所以在採用先進管理技術和改進決策程序方面一直走在其它軍兵種前面,民間的「思想庫」和「智囊團」是最常用的分析力量,空軍主要依賴蘭德公司,海軍則是海軍分析中心。



所謂宏觀論證,就是先從國家戰略和軍事戰略的高度來考慮作戰需求,以作戰需求為總牽引,拉動武器裝備的發展和建設。作戰需求的分析通常是先進行威脅分析和評估,對未來戰爭規模、樣式、地點和規模等作出想定並按強度、頻度和可能性排出優先序,對各種不同類型的局部戰爭進行綜合評估和篩選,最後確定對作戰能力的總需求。在此基礎上,再依照綜合、系統原則來調整兵力結構和武器裝備的數量及類型,對作戰能力進行綜合比較和權衡。如果現役作戰能力太強,兵力太多,就制定裁減方案;如果現役作戰能力薄弱,就選取薄弱點進行攻關,發展相應的武器裝備,以滿足預定的作戰能力。國防和軍隊裝備建設的總體論證方案確定之後,軍種便根據自己的戰略和任務進行必要的調整。




管理是一門科學,也是一門藝術。美國人習慣把國防機構當作一個大型現代化企業,要求「每一美元、每一個人都要發揮其最大的國防效能」。美國空軍布萊列登中將說:「好的管理人才不一定都能成為好的軍事領袖,但是已往傑出的軍事領袖,卻沒有一位不是出色的管理人才。」運籌學家麥克納馬拉就是一位世界上著名的傑出的軍事領袖和管理人才。




1961年,44歲的麥克納馬拉入主五角大樓,開始推行國防改革。他選調了一批三、四十歲、富有開拓精神、具有新知識、懂科學管理的人才,讓他們在國防部要害部門任職。麥克納馬拉和他的「神童」班子決心運用系統分析方法來疏理五角大樓的團團亂麻,很快就提出一個大膽的改革計劃:把軍事戰略、國防預算、部隊需求和武器研製有機地結合起來,把遠期、中期和近期計劃緊密銜接起來,建立統一完整的國防計劃體制。要求先由參謀長聯席會議組織各軍兵種制定「聯合戰略目標計劃」,主要方法是通過對未來國際戰略環境的分析和預測,確定面臨的威脅,規劃未來所需的能力,確定三軍在兵力、後勤、裝備、情報等方面的軍事需求,並制訂出聯合戰略規劃、要打擊的目標和所需的兵力。然後,擬制「計劃-規劃-預算」(PPBS)。主要是擬定包括兵力結構和武器裝備發展在內的軍隊建設長遠規劃,同時提出具體項目在各個時間段的資源需求。在此基礎上,最終制定五年國防計劃。




這些規劃計劃是否符合國防建設實際,主要是用「費用效能分析」方法來權衡,即通過經濟槓桿來調節國防效能,逐步使投入和產出趨於均衡合理。具體措施是把研製新型武器系統的決定權和預算編製權由各軍種分管改為國防部統管,實行集中控制;武器裝備的研製、現役和庫存數量要精打細算,嚴禁浪費;在裝備採辦中實行「競爭性承包」,以降低價格,提高質量。這一系列改革措施在較短的時間內就取得明顯效果,有人作過計算,在麥克納馬拉擔任國防部長七年期間就節約了1000億美元的國防開支。麥克納馬拉敢於大刀闊斧、下狠心對舊體制動大手術,從根本上改變陳舊的國防觀念和動搖國防管理體制的做法,得到歷屆美國國防部官員的肯定,他的許多改革成果、制度和規定基本上沿用到現在,其中許多做法普遍被各國國防部門所仿效。




市場成品採購




由於高技術具有高風險、高投入的特性,所以長期以來,高技術一直是軍隊的寵兒,在軍品優先的時代,高技術武器裝備始終牽引著整個軍隊武器裝備的發展,同時也是民用技術和設備發展的火車頭。在這種情況下,軍隊逐漸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模式;有完整的軍工組織體系,有獨立的軍事工業部門,有全套的軍用標準,甚至軍用武器裝備和設備的論證、研製、生產、存儲、維修和保障也都有一批專門的軍事人員、機構和設施,軍費中早已習慣於付出大量經費來維持這台龐大機器的低效運轉。




信息技術的發展完全打破了這種傳統模式,投資數千億美元的SDI計劃為美國的軍用和民用企業奠定了良好的高技術發展基礎,因此在信息革命大潮湧來的時候,這些企業能夠快速反應,通過自己的投資和選型迅速佔領市場,不斷地更新換代,充滿發展活力。短短十幾年時間,就把傳統的、習慣於四平八穩的純軍工模式甩到了一邊。美國海軍從60年代就開始使用艦用計算機,70年代使用艦隊數據鏈通信,80年代基本上實現了武器裝備數字化。這樣的發展水平,應該說是走在前列的,是不落後的,但短短几年功夫,海軍就感到了危機:過去的艦用計算機、大屏幕顯示器和數字通信設備等都是按照嚴格的論證研製和生產程序,依照軍用標準製造出來的,從論證到交付使用的周期多在5-10年左右。可現在,這些設備和系統的更新換代周期已經縮短到十幾個月、甚至幾個月,現役裝備如何與新產品兼容和更新換代已經成為一個值得關注的重要問題。




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已經達到這樣的程度:一項新技術、新設備出現後,軍隊還沒有來得及制定軍用標準,這種新技術和新設備可能就已經淘汰,下一個新技術和新設備正在投放市場。1996年,486計算機是市場的主流,只要花15000元就能把兼容機配備的十分齊全,當時估計起碼3年不過時。結果,下半年就推出了奔騰586 ,比486的配置高出一大截,但價格卻降低了一半,那些買486的用戶大喊上當。對於計算機這種飛速更新的趨勢就連行內人士都把握不準,不管是誰,你只要幾個月不折騰計算機,肯定就落後於市場和時代。的確,任何人都奈何不得計算機市場,那些專事計算機生意的老闆們誰也不敢在倉庫里囤積計算機設備,因為這樣的囤積只能意味著破產。但是,軍隊就可以囤積、就不怕破產嗎?當軍隊中成千上萬台計算機硬體和軟體、網路和系統無法與商用硬體、軟體、網路和系統進行連接和兼容的時候,軍隊的作戰能力可能就降低到了零,軍隊信息網路越發達,所蒙受的損失就越大,最終可能走向癱瘓或崩潰的邊緣。




這樣的衝擊軍隊從來沒有遇到過,也是工業時代從來沒有過的,如果仍然按照過去的模式來採辦未來的裝備,結果只有一個,就是花大筆的冤枉錢,買更多的過時貨。信息技術革命的這種新形勢,迫使軍隊必須進行徹底的軍事裝備改革,而改革的第一步就是先破除軍隊自搞一套的「大而全」觀念。除少數軍隊特殊需要、地方沒有研究和生產的產品外,軍隊裝備技術發展必須與民用市場接軌,融入市場這個大系統,綜合一體化考慮,不能再單獨另搞一套,因為那樣不僅是重複浪費的問題,更重要的是先進性指標降低,作戰效能難以提高。只要從市場上能夠直接買到的,軍隊就不要自行研製,更不能貿然投產。軍方所做的工作,更多的應該是利用民用技術基礎來進行改進和提高,使之更適合于軍用。這種「光坐車,不花錢」或「少花錢」的好事,軍隊何樂而不為呢?



長期以來,「軍用標準」為武器裝備的通用化、標準化和系列化發展做出重要貢獻,但在經費上通常要多投入50-100%,在時間上一般平台的研製周期都在10年以上。面對信息時代的挑戰,軍標正在面臨重大改革。美國國防部對31000件軍用標準和規範的調查表明,隨著技術的飛速發展,其中許多軍標已經過時,反而有些民用標準比軍標更適用。1994年4月,美國國防部採辦改革委員會軍標小組提出改革軍標的具體建議,除特殊的軍用產品外,強調限制軍標的使用。在軍事革命條件下,軍民品要最大限度地兼容和通用,除極特殊的潛艇、魚雷等軍品之外,要大量採用民用標準,以降低費用和加強軍民合作。同時,鼓勵直接從市場上採購民用設備,稍加改裝後投入軍用。




利用民間資源為軍隊建設服務也是一個新的思路,美國海軍長期租用4顆商用通信衛星,海灣戰爭中美軍租用的民品更多,如衛星、民航飛機、商船和車輛等。在科研方面,地方院校承擔了國防部50%的基礎研究項目,工業界、非贏利機構和聯邦試驗室也承擔了大量軍用項目的研究和試驗。同時,軍方也派遣專業人員參加其中的某些項目,進行聯合研究。這樣,不僅可以減輕國防工業系統的研究負擔,更重要的是可以準確掌握民用高新技術的進展情況。這些高新技術可先在民品中試驗和投產,不斷完善和成熟之後再投入軍用,以降低費用和風險。而不是像以前那樣所有的軍事技術都由軍隊人員來研究。




據統計,二戰時有90%的裝備和物資是打起仗來以後通過動員獲得的,當然現在的情況和那個時候有所不同,但基本原則並沒有變。像航天、衛星、航空、核、電子、船舶、運輸飛機、運輸艦艇、運輸車輛、油料器材、衛生和醫療器材、被服、軍裝、建築工程機械等都是軍隊可以用,老百姓也可以用的東西,平時為什麼要花錢買來存在倉庫里呢?這種物資裝備的積壓是一種毫無意義的嚴重浪費,平時只要把國防動員和交通運輸動員工作做好,把軍隊所需要的物資裝備登記造冊,戰時通過發布動員令快速徵用就可以了。有些裝備由於更新換代太快,也不便於存儲,如計算機、通信設備和探測裝備,每隔一年、甚至幾個月就更新一次,如果大批量購進鎖在倉庫里顯然是沒有必要的,因為很快就會過時。但有些軍隊特殊需要的炮彈、導彈、魚雷、火炮等是非存儲不可的,因為戰時消耗量大、民品無法支援、動員生產又來不及,不存儲就會嚴重削弱部隊戰鬥力。







局座召忠


                 微信號:zhangzhaozhong45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局座召忠 的精彩文章:

軍民融合:增強戰爭潛力

TAG:局座召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