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減肥 > 暢想| 比起知識,你更應該去學的是...

暢想| 比起知識,你更應該去學的是...

01

2016年上海某知名博主在自己的主頁上發了一條微博,斥責兩個女孩在地鐵站里這樣蹲著,真是沒有教養,並表示自己不會這樣隨隨便便的蹲著。

一石激起千層浪,迅速引起了廣泛的討論,眾說紛紜,有理有據。

韓劇《匹諾曹》里,有一個橋段讓人印象十分深刻。

健身房裡,有一個身材臃腫的大媽因為運動過度,心臟麻痹而死。

雖然在臨死前,她仍是體重70多公斤的「肥胖患者」,但死在運動上的大媽是從90公斤開始瘦下來的。

所有人都很好奇,已經過了如花似玉年紀的大媽,為什麼會把命搭上的去減肥,她是受了什麼刺激嗎?

健身房的工作人員,為了迎合觀眾的「胃口」,為了配合媒體記者的好奇,紛紛從略知的八卦里再加上無窮的想像力後,「有鼻子有眼」的回答記者:

「大媽的前夫兩個月前再婚了,而且據說對象是一個特別苗條漂亮的女人。」

「她肯定是因此深受刺激,才決定狠下心來減肥的吧。」

於是,在實際情況還沒有弄清楚之前,媒體記者宣傳了一個星期「切勿因愛美而過度減肥」的主題。

然而他們並不知道的是,大媽搭上命減肥的背後,是有著多麼辛酸的理由:

大媽和前夫有一個高中的女兒,由前夫撫養。兩個月前,女兒被查出肝硬化,只有接受肝移植才能活下去。大媽和女兒的血型一樣,但是大媽由於過於肥胖有脂肪肝,醫生說,只有減重30公斤,才能進行肝移植手術。

為了還躺在病床上的女兒,大媽沒日沒夜的運動,希望在短時間內迅速瘦下來,給女兒第二次生命。

正如男主所說:不管自己的話有多大分量,就信口胡言的人,實在太可怕。

我們不得而知蹲在地鐵站進出口的那兩個小女孩,是不是因為生理期來了肚子痛,蹲下來休息一下,是不是只是蹲下來系個鞋帶,拿個東西的瞬間,就被拍下來了。

就像我們不得而知每個揮汗在跑步機上的人,跟體重秤上數字過意不去的人,是不是身後有等著器官移植手術家人,是不是有什麼無法言說的苦楚。

我們總是用自己的偏見去揣度、衡量他人,總是先入為主的「自以為」。

成年人的世界裡,有太多的不容易。

所以會有在地鐵里一邊吃麵包一邊嚎啕大哭的人。

會有大雪裡吞饅頭抹眼淚的少年。

也會有在大雨里喝著啤酒,仰天痛哭的人。

不是誰都有資格活得輕盈,也沒有誰能對別人的遭遇談什麼感同身受。

《了不起的蓋茨比》的開篇有這樣一段話:

我年紀還輕,閱歷不深的時候,我父親教導過我一句話,我至今還念念不忘。

「每逢你想要批評任何人的時候,」他對我說,「你就記住,這個世界上所有的人,並不是個個都有過你擁有的那些優越條件。」

而現實世界裡的善良和教養,不是看到天災人禍的新聞時淚流滿面的悲天憫人,更不是吃飯時讓領導先動筷子的傳統禮教。

是不知道別人經歷了什麼,你不妄自評價。

是子非魚,焉知魚之樂的尊重。

是明白,你無權評價別人的選擇和人生,他的世界是他的,與你無關。

02

在網上見過這樣一個小故事:

作家李尚龍說,有一次他在地鐵里,捧著一本《豐乳肥臀》,一個路人看了一眼書名,很鄙視的搖了搖頭。

路人或許在想,在公共場合,這傢伙竟然看這種書,真是世風日下!

還有一次,李尚龍先生在休息室捧著一本《希望永遠都在》,一個老師走進來,看了一眼書名說「沒想到你也看雞湯啊。」

那個老師並不知道的是,《希望永遠都在》是一本講柬埔寨歷史的書,只是名字像雞湯而已。書裡面的故事,血淋淋的,讓人思考著世界的變革和柬埔寨的過去。

生活中有太多的人喜歡「自以為是」的去評判和判斷他人。

然而我們在生活里遇到的最大的惡意,也無非是這些把自己的理解強加於別人,把所有的結果理所當然用自己的過程來解釋,並一直認為自己是正確的人。

03

愛享365在剛成立之初,一給人介紹「分享經濟」和「消費保障系統」的概念,就會被商家嗤之以鼻,或者直接扣上「傳銷組織」的帽子。

有的人,對所有自己無認知的東西都蓋以「騙子」的定論;

有的人,喜歡以偏概全,抬頭看天空時,是圓的,就認定這個世界的天,就只有抬頭所見的「圓」;

而這種偏見、固執己見、甚至只是一個片段,或者是一個小案例的「畫面」,就以鋪天蓋地的惡意,去詆毀、去傷害。

2017年12月17日,愛享365就「中國分享經濟」與「消費保障系統」,展開了一個高峰論壇。嘉賓的含金量,也都是「一個打十個」的人物。

緊接著,國家相關部門的專家課題組,也就愛享365消費保障系統成立專題,專門派人來研究和探討。

這是一個公司,往更廣闊的舞台,更高層次的市場邁出的一小步;這也是一個國家,聚焦深層次貧困地區,解決社會矛盾與貧富差距,所邁出的一大步。

韓寒說過一句話:

如果你不了解,你就閉嘴。

在不了解一件事物之前,別急著下定義,急著站隊。你的一句而已揣測,不僅對當事人來說可能是無法磨滅的痛苦,更是顯露了自己的無知和淺薄。

正如李尚龍所說:我們是人類,卻不是一類人。

看見優秀的人學著欣賞,接觸新鮮的事物學著理解,看見落魄的人不輕視,開始專註資深,不去討好世界,也不評論是非。

不隨便評價他人,是一種修養。

而不活在別人的評價里,是一種修行。

共勉。

(周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