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 唐朝絲綢之路上的明珠
文/漠南子
敦煌,歷史悠久、文化粲然。
敦煌隸屬甘肅省酒泉市,位於河西走廊的最西端,「敦煌石窟」、「敦煌壁畫」聞名天下。
一、敦煌壁畫名字的由來
「敦煌」一詞,最早見於《史記·大宛列傳》「始月氏居敦煌、祁連間」。《漢書》「敦,大也。煌,盛也。」《元和郡縣圖志》「敦,大也。以其廣開西域,故以盛名。」
二、敦煌 絲綢之路上的明珠
在敦煌,世代繁衍的先民們,為後世創造了燦爛的文化。
1、絲綢之路的開通
最早來敦煌繁衍生息的,是在中原的部落戰敗後遷徙到河西的三苗人。三苗人最早靠打獵為生,逐漸掌握了農業生產技術。
早在夏、商、周時期,敦煌屬於古瓜州,主要是三苗人的後裔在此生活居住,還有羌戎族在此游牧定居。
到了戰國時期和秦朝時,這裡主要居住著大月氏、烏孫人和塞種人。隨著大月氏的逐漸強盛,原來的羌戎被兼并了。戰國末期,大月氏人趕走烏孫人、塞種人,獨佔了敦煌。
西漢初年,入侵河西的匈奴人居然兩次挫敗了月氏,迫使他們向西遷徙。整個河西走廊便成了匈奴人的領地,當時可是號稱「控弦之士三十餘萬」。
漢武帝繼位,在建元二年,也就是公元138年,首次派遣張騫出使西域,聯絡月氏、烏孫來夾擊匈奴。漢元鼎二年,即公元115年,張騫第二次出使西域,開通了通往西域的絲綢之路。
2、成為絲綢之路上的「咽喉鎖鑰」
(1)絲綢之路的路線:
漢代的絲綢之路,從長安出發,經過河西走廊到達敦煌,從玉門關和陽關出去,沿著昆崙山的北麓和天山的南麓,分出了南北兩條道路。
南線從敦煌出發,經過樓蘭,越過蔥嶺而到安息,西至古羅馬;
北線由敦煌經高昌、龜茲、越蔥嶺而至大宛。
附:漢唐之際,又沿天山北麓開闢出一條新的道路,是由敦煌、途經哈密、巴里坤湖,越伊犁河,到東羅馬帝國。
(2)絲綢之路的影響:
A/沿著絲綢之路,中國的絲綢向西傳播到了中亞、西亞甚至歐洲等地,而西域的物產也傳播到了中原。
B/絲綢之路上,各國使臣、將士、商賈、僧侶絡繹不絕,成為中西方貿易的中心和中轉站。
C/西域胡商與中原漢族商客在此從事中原絲綢瓷器與西域珍寶和北方駝馬以及當地糧食的交易。
D/中原文化、佛教文化、西亞和中亞文化傳播到敦煌,在這裡匯聚、碰撞、交融。
元狩二年,漢武帝在河西設置酒泉郡和武威郡,後又將酒泉、武威二郡分別拆置為敦煌和張掖兩郡,又從敦煌到鹽澤的路上修築了長城和烽燧,並設置陽關、玉門關,保證絲綢之路的暢通。
當時,敦煌疆域遼闊,統管六縣,成為中西交通的「咽喉鎖鑰」。
3、莫高窟的誕生
魏晉時期,在河西地區先後建立前涼、後涼、南涼、西涼、北涼等封建政權。
敦煌有史以來第一次成為國都,是在公元400年由李暠據在敦煌稱王,並且建立了西涼國。涼州成為中國北部的文化中心,而敦煌又是涼州文化的中心。
十六國時期,群雄逐鹿中原,沒想到河西卻相對穩定。漢魏傳入的佛教在敦煌空前興盛。敦煌是佛教東傳的通道和門戶,許多的佛學大師無論是東進、還是西去,都在敦煌短暫逗留。前秦建元二年,即公元366年,樂尊和尚在三危山下的大泉河谷首開石窟供佛,莫高窟從此誕生了。
北魏滅了北涼,統一北方,佔據河西。這一時期的敦煌百姓安居樂業,佛教盛行。北魏在莫高窟開鑿了13個洞窟。
4、大量洞窟的開鑿
隋朝建立,大批南朝貴族遷徙來到了敦煌,而隋文帝崇信佛教,在隨朝存世的37年內,莫高窟開窟77個,規模宏大,壁畫和彩塑技藝精湛。
隋代後期大亂,東突厥崛起,武威郡鷹揚府的司馬李軌,他於大業十三年舉兵反隋,佔領敦煌,建立大涼國,歸附東突厥。
李淵於唐武德二年滅掉李軌,唐朝從而佔據了敦煌以及河西,這時在莫高窟開鑿了1000多個洞窟,壁畫和塑像的藝術水平非常高。
5、洞窟開鑿在延續
唐朝天祐年間,朱溫挾天子而令諸侯,群雄逐鹿中原,唐朝名存實亡。天祐二年,張承奉自立為白衣天子,建立金山國。金山國於914年滅亡,沙州的長史曹議金,擔任了當地的節度使。
在曹氏的統治時期,他們積極籠絡當地的望族,推行教化,改善民族關係,河西走廊因此維持了一段時間的安定局面。而在這段時期,莫高窟的開窟造像仍在進行,並未受到局勢影響。
直到11世紀,党項族稱霸河西,建立了西夏。西夏統治者崇信佛教,不排斥漢文化,共開鑿洞窟100個。
蒙古大軍滅亡西夏,攻克沙州,元朝佔領了河西地區。元朝征服西方,每回都經過敦煌。元朝統治者也崇信佛教。莫高窟的開造得以延續。
6、敦煌的衰敗
明朝建立後,朱元璋平定河西,修築嘉峪關、明長城,重修肅州城。吐魯番攻破哈密,敦煌的安危迫在眉睫。
明王朝在沙州古城設置罕東左衛。正德十一年即公元1516年,吐魯番佔領了敦煌。明朝下令封鎖嘉峪關,廢棄瓜、沙二州。
從此後,敦煌將近200年沒有建制,連年的戰亂致使百姓流離失所、田園荒蕪,而敦煌也漸漸的衰敗,成了荒漠之地。
7、命名歷史文化名城
清王朝漸次收復嘉峪關外的廣大地區,雍正三年在敦煌建立沙州衛,從甘肅移民了2400戶人口到敦煌墾荒定居,又遷徙吐魯番、羅布泊的大批兵民到沙州。
1986年敦煌被國務院命名為「中國歷史文化名城」。
三、敦煌壁畫遭到損壞
目前影響壁畫壽命的是鹽害,隨著洞窟中溫度和濕度的變化,岩體的鹽分不斷溶解、結晶,大量堆積,壁畫遭到了破壞。明明很美的壁畫,腐蝕了、剝落了,大大影響了美觀度。
值得一提的是,國畫家張大千於1940年至1942年間曾經兩次遠赴敦煌莫高窟,他在那裡臨摹壁畫長達一年多的時間。這時,他幹了一件事,那就是剝損壁畫!敦煌研究院陳列中心的執行館長羅華慶先生指出,被張大千剝損的壁畫總共約有30餘處。
(文/漠南子)
TAG:漠南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