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無問西東》令人感動的「真實」下,真實嗎?

《無問西東》令人感動的「真實」下,真實嗎?

自從影片《無問西東》上映後,如同之前《芳華》口碑的迅速兩極化,關於此片的評價亦產生了巨大分野。

《無問西東》的主題一直在向「真實」這個關鍵詞靠攏。「真實」本身,有著多重意蘊,有著不同維度,譬如物之真實、歷史之真實、情感之真實、人性之真實等等。但這些不同的「真實」,而非一個「內心真實」所能囊括,眾多「真實」的強行焊接,反而遮蔽了真實的複雜性。

泰戈爾對於「真實」的解讀開悟了吳嶺瀾。但歷史的真實是,對於泰戈爾1923年這次的訪華,並不是所有人都表現出高度的熱誠與仰慕。魯迅就曾譏諷:「印度的詩聖泰戈爾先生光臨中國之際,像一大瓶好香水似地很熏上了幾位先生們以文氣和玄氣」。

王敏佳被批鬥的一場是影片中最有力度的一筆。當批鬥王敏佳和表彰李想這兩件事情被並置在同一個時空下發生的時候,荒誕就產生了。但在這個扭曲變形的的角力場中,並不存在內心意義上的尋找真實,因為在每個人心中,自己所堅持的都是真實的,所做的都是正確的。

《無問西東》具有一種明顯的知識分子化的、精英式的宏大敘事立場,它思考的是作為這個國家的精英,應當有何種操守、信念與理想。

但即使作為一名普通的人,該怎麼度過我們的青春,該怎麼度過我們的一生,《無問西東》在試圖給予我們一種答案。它是「真實」的一個碎影,也是一個好故事。

383

《洞見》第383期

《無問西東》令人感動的「真實」下,真實嗎?

自從影片《無問西東》上映後,如同之前《芳華》口碑的迅速兩極化,關於此片的評價亦產生了巨大分野。整體來看,分裂的產生主要是因為影片藝術表達上的失衡,而非對於其中價值觀念的懷疑。但如若細細思量,影片中諸多問題反而是被「真實」簡單化了。

影片一直在叩問「真實」,每個故事最後都落腳到了「不問西東,只問真心」這一正能量的主題上。從完成度上說,確實是緊扣主題,首尾圓合,但是影片中散落各處的許多細節,比如王敏佳被集體批鬥時的人心迷失,比如許伯常夫婦的婚姻悲劇,比如被給予了許多筆墨的西南聯大精神,比如關於現代社會中孩子與奶粉安全的諸多指涉,所有這些只用內心的「真實」來解釋似乎還不夠。

因為「真實」本身,也有著多重意蘊,有著不同維度,譬如物之真實、歷史之真實、情感之真實、人性之真實等等。《無問西東》的主題一直在向「真實」這個關鍵詞靠攏,四個故事都是關於選擇,關於集體與個人的角力,但這些卻是不同的「真實」,而非一個「內心真實」所能囊括,眾多「真實」的強行焊接,反而遮蔽了真實的複雜性。

關於《無問西東》,從藝術表現層面批評它是必要的,但更需要的討論的是:為什麼會有《無問西東》的出現?為什麼在許多人不喜歡它的情況下,它還是讓許多人願意原諒它的缺陷,為之唱讚歌?其實關於《無問西東》有爭議也是一件好事,如果有一天我們不再爭論,而將自己的想法藏起,無論是一味喝彩,還是一味貶低,都是一件可怕的事。

時代精神與個人自由:吳嶺瀾們的迷惑與彷徨

吳嶺瀾的故事,可以看作影片中這一切故事的發端。雖然它很短,幾乎像一個過客。

他所面對的,是時代精神與個人精神歸屬的衝突。如果沒有梅貽琦的適時點撥,沒有泰戈爾的適時來華,或許吳嶺瀾一生都在從事一門心有餘而力不足的學科,繼而迷失,繼而消沉,繼而衰老死去。

對比其他幾個故事,吳嶺瀾的驕傲與迷茫更能激起當下青年的共鳴。彼時國勢衰微,實業興國是大勢所趨,而文科雖然承載了幾千年的精神傳統,但在現實的無情衝擊下也變成了「無用」之學。

今日文科所面臨的困境更甚於當初。但凡屬所謂時代精神,掀起一個時代的人的興奮與熱情的,都未必可靠,也未必持久,潮起潮落,都是一時之勢,如若沒有自己的衡量,終會湮沒在時代的浪潮中。所以思考人生不可恥,也不是浪費時間。

溪面群飛的蜻蜓夠多了,倘若有那麼一匹小生物,倦於騷擾,獨自休息有一個岩石上或一片蘆葉上,這休息,且是為準備一種更有意義的振翅,這休息也不壞。這是沈從文的話。泰戈爾演講中觸動吳嶺瀾的那段話也大抵有著相似的意思。所謂「真實」,在這裡是個人精神的覺醒,也是個人自由與時代精神的折中與和解。

比之與吳嶺瀾,沈光耀的抉擇更為艱難一些,因為他選擇了時代精神,並且這精神是以生命為代價。倘若那時沈光耀選擇做一個像吳嶺瀾那樣的文人也未嘗不可,同樣能為國家效力。

但「真實」的問題由此拋出,沈光耀此時的心裡更想做的事情已經不是讀書治學,而是捐軀赴國難。這並非是追求無學之富貴,恰恰是追求高貴之精神。歸根到底,沈光耀的選擇與傳統讀書人的精神是一以貫之的。

影片在此處給了西南聯大許多的筆墨,尤其是「靜坐聽雨」和「跑警報」那兩段所表現出來的從容與風骨,令人心折。其實這一段與「真實」二字並沒有直接的關聯,但卻是催生沈光耀這樣的人物出現的大環境,也和吳嶺瀾的治學與人生緊密相連。從表面上看,聯大教授們埋頭著述好像是不顧國難,躲入了象牙塔,但其實他們每個人都懷著滿腔的悲憤無處發泄,悲憤是他們做學問的動力。他們想的是,哪怕只是一點中國味,也是對抗戰有利的。

但他們的悲憤又不囿於感懷,而是寓於超逸之中,在那時,這種知識分子氣的儒家精神和道家氣質也是在救國。汪曾祺曾這樣談及當時的西南聯大:「對於任何猝然而來的災難,都得用一種儒道互補的精神對待之。這種儒道互補的真髓,即不在乎。這種不在乎的精神,是永遠征不服的」。

電影《無問西東》劇照 沈光耀

泰戈爾對於「真實」的解讀開悟了吳嶺瀾,而吳嶺瀾又開悟了沈光耀,這是電影所想表達的東西。但歷史的真實是,對於泰戈爾1923年這次的訪華,並不是所有人都表現出高度的熱誠與仰慕。

魯迅就曾譏諷:「印度的詩聖泰戈爾先生光臨中國之際,像一大瓶好香水似地很熏上了幾位先生們以文氣和玄氣」。但無論如此,1923年,人們對於泰戈爾還是溫和的,但當泰戈爾1929年第二次來華時,得到的卻是大家的噓聲與冷落。

在「晃晃」那個片段里,那個一閃而過的傳教士塞繆爾·柏格理,也不妨看作是另外一個「泰戈爾」,只不過他在電影中也和泰戈爾的待遇一樣,有點「很熏上了孩子們以柔光與榮光」,換做魯迅先生,或許也要批評一下的。

所以「真實」到底該怎樣理解?面對同一對象,為何會有兩種截然相反的態度?每個人都在遵循心靈的真實,但每個人的內心又是如此不同。電影強調的是前者,但我們總是在面對的其實是後者。這是每個時代的青年困境。

虛幻的真實:眾聲喧嘩下的人性迷失

王敏佳被批鬥的一場是影片中最有力度的一筆,這裡涉及到了更複雜的「真實」。

當批鬥王敏佳和表彰李想這兩件事情被並置在同一個時空下發生的時候,荒誕就產生了。但在這個扭曲變形的的角力場中,並不存在內心意義上的尋找真實,因為在每個人心中,自己所堅持的都是真實的,所做的都是正確的。

那個時候,幾乎人人都在犯錯,但似乎每個人都沒有錯。毆打王敏佳的人們認為,自己是在替天行道;指認王敏佳的淑芬認為,是王敏佳勾引了她的丈夫,所以她才會不幸福;放棄王敏佳的李想認為,自己是為了人類更崇高的事業而捨棄了小我;王敏佳認為,她沒有錯,照片上的本該就是她。

電影《無問西東》劇照 王敏佳

這場批鬥和《芳華》相似卻也不同。在嚴歌苓的《芳華》里,曾經被所有人擁戴的活雷鋒聽從自己的內心想要戀愛,卻被眾人從雷鋒的神壇上推下,集體痛打,而曾經與之親近的人也順便狠狠地踩了幾腳。這是英雄跌落的故事。而在《無問西東》里,是普通人下墜的故事,哪怕一個很小很小的錯誤也會被上升到國家民族的高度。

這是群體性的人性迷失,哪怕與理想同名的李想在現實面前也低了頭。但是影片中值得思考的一幕是,當淑芬在混亂中被擠出失控的人群時,她突然之間醒了過來,虛幻的真實在那一刻抽離了身體。當她看到王敏佳被打得面目全非沒有呼吸時,當她在路上遇到依舊冷漠的丈夫時,她終於看清了此生的悲劇,選擇了跳井。在跳井的前一秒她感到的是恐懼、是自責、是懊悔、還是絕望?我們終究是不得而知。

這又是一個大的背景,在這樣的背景下再次叩問真實,本該應該循著此路走下去,但是卻輕輕地用一句台詞晃過:「你怪她沒有對你真實?那你給她對你真實的力量了嗎?」

這不免令人有些失落。那段陳鵬牽著王敏佳的手圍著校園各個角落奔跑來解釋核原理的畫面,在人群中尋找失落的印章的畫面,以及用落葉與雪花膏代替的鴻雁傳書,陳鵬研發核彈歸來時掉落的頭髮,都是極為讓人動容的細節,甚至有些偶像劇化了,可惜卻在扣題的枷鎖中失去了曾經震撼的力量。以至於後來陳鵬投身核彈事業更像是與這段故事的主旨是脫節的。而這一段故事,也最終與吳嶺瀾和陳光耀們分道揚鑣。

電影《無問西東》劇照 陳鵬

現代困境:青年的消沉與時代精神的失落

「『世道澆漓,人心日下,國將不國』這一類話,本是中國曆來的嘆聲。不過時代不同,則所謂「日下」的事情,也有遷變:從前指的是甲事,現在嘆的或是乙事。……世風人心這件事,不但鼓吹壞事,可以『日下』;即使未曾鼓吹,只是旁觀,只是賞玩,只是嘆息,也可以叫他『日下」』。」當初魯迅冷眼說出此番言語時,或許早已洞見今日社會之亂象。其實《無問西東》所追問的東西,無非就是人心。

張果果這個片段如大家所言,近乎雞肋,但是從影片立意來說卻又不可或缺。片中有許多用心的小細節:比如張媽媽傷心光顧多年的肉店老闆竟然在肉中作假,不由得嘆息人心為何變得這麼壞;比如張家一家清明為李想掃墓卻遇到堵車,張果果為此不快,一家人彼此寬慰。以奶粉安全為主線的四胞胎故事想要反映的也是當下人心不古、世風日下的現狀。如若再想想去年發生的許多事情,這個設計得不那麼完美的故事的提出便不由得使人愈發感慨。

電影《無問西東》劇照 張果果

當家國天下的時代精神已逝,當整個社會的精神狀態不斷下移,當冷漠與速度成為當下的普遍生態,理想主義者很難無動於衷。所以張果果才會迷茫,許多當下的青年才會消沉失落,所以「廢柴」、「葛優躺」、「佛系青年」才會成為青年們彼此戲謔而無奈的玩笑。這種種現象也是一種「人心日下」。只是很可惜,這個故事沒有深入進去,和陳鵬的故事一樣,都簡單地用一句「遵從內心的真實」草草了結。

從某個層面來講,影片所提出的問題,和這幾天熱議的詩人食指與余秀華之爭是相似的。雖然這些故事都被賦予了「真實」、「真心」等抽象的外形,但其實家國情懷才是影片真正的精神品格,而片尾用了七分鐘的時間將片中那些作為背景而被忽略的知識分子們漸次呈現,無非也是想說,這些默默努力的身影才是民族的脊樑,這些高貴的精神才是我們民族最深沉的力量。

《無問西東》具有一種明顯的知識分子化的、精英式的宏大敘事立場,它思考的是作為這個國家的精英,應當有何種操守、信念與理想。

電影《無問西東》劇照

即使作為一名普通的人,該怎麼度過我們的青春,該怎麼度過我們的一生,《無問西東》也在試圖給予我們一種答案。沈光耀母親說的那番話,在彼時的時代背景下也許不適用,但在如今是深刻的,尤其是在張果果的語境里。放在很多年後看,人的一生真的不值一提。但人總有一種理想,一種希望,雖然高下不同,必須有個意義。

和《無問西東》的命題性質一樣,筆者也是在《無問西東》的命題下寫作,只不過沒有限制言論而已。既然是命題,就免不了和電影一樣敘事失衡、枝蔓叢生。

看完電影后我第一時間想起的是魯迅的一篇小文《好的故事》:那一日,在夜的昏沉與朦朧的幻景中,魯迅看到了一個美麗、幽雅、有趣的故事,許多美的人和美的事,錯綜起來像一天雲錦,而且萬顆奔星似的飛動著,同時又展開去,以至於無窮,但當他正要凝視他們時,倏忽之間一切卻皆成碎影。當我「凝視」這部影片時,我的感受也大抵如此。但即使是碎影,這也是一個好的故事。

作者簡介

楊是

業餘撰稿人

版權聲明

《洞見》系鳳凰文化原創欄目,所有稿件均為獨家授權,未經允許不得轉載,版權所有,侵權必究。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鳳凰文化 的精彩文章:

1945年,老舍的買房夢破碎了

TAG:鳳凰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