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微姐帶你吃桂林特色小吃

微姐帶你吃桂林特色小吃

興安米粉

興安縣是桂林米粉的發源地,興安縣米粉有著香、鮮、微甜、粉質滑爽,柔軟之獨特風味。

名滿天下的桂林米粉最早是從興安發源的。兩千多年前秦始皇發兵統一嶺南時,大批北方將士南下,聚集在興安修築靈渠,前後達數年之久。北方將士不服南方水土,他們習慣於吃小麥面,吃不慣南方的大米飯,加上鄉愁,患病的人很多。糧食從北方轉輸,長途跋涉,山1復,困難重重,如就地解決,只能用稻米。窮急之下,試將大米磨成粉或漿,加工成像北方面條一樣的食品,就成了後來的米粉。興安米粉以其獨特的風味遠近聞名。其做工考究,先將上好大米磨成漿,裝袋濾干,揣成粉團煮熟後壓榨成圓根或片狀即成。園的稱米粉,片狀的稱切粉,通稱米粉,其特點是潔白、細嫩、軟滑、爽口。其吃法多樣。

吃米粉用的滷水是用二十餘種中草藥加各種香料調配而成。這些中草藥在兩千多年前是修渠的秦軍民夫經常用得上的藥材,因為前來修渠的民夫士卒,除了高強度的體力勞動外,還面臨高溫、潮濕、瘴氣、瘟疫等疾病流行,對中草藥的需求量很大。他們從眾多的中草藥中選出部分藥材和香料熬製成濃湯,加入米粉中同食會增加胃口。滷水的製作最講究,其工藝各家有異,大致以豬、牛骨、羅漢果和各式佐料熬煮而成,香味濃郁。滷水的用料和做法不同,米粉的風味也不同。大致有生菜粉、牛腩粉、三鮮粉、原湯粉、滷菜粉、酸辣粉、馬肉米粉、擔子米粉等。

臘腸

臘腸俗稱香腸,是指以肉類為原料,經切,絞成丁,配以輔料,灌入動物腸衣經發酵、成熟干製成的肉製品,是我國肉類製品中品種最多的一大類產品。臘腸可分為三大類:生抽腸,又名「白油腸」;老抽腸及鴨或豬肝腸(統稱潤腸)。主要產地有廣東、東莞、佛山、廣州、順德、中山、江門、增城、惠陽、梧州、江西、湖南及上海等。各種臘腸除了用料略有分別外,製法是大致相同的。

桂北臘腸是其代表。桂北臘腸是以豬肉為原料,經切碎或絞碎成丁,用食鹽、硝酸鹽、白糖、曲酒、醬油等畏料腌制後,充填入天然腸衣中,經晾曬、風乾或烘烤等工藝而製成的一類生干腸製品。

貯放臘腸,如放冰箱內,通常可保存鮮味3個月左右。

尼姑面

尼姑面即素麵,與桂林米粉堪稱姐妹小吃。相傳是桂林月牙山尼姑庵所創。天長日久,製作方法廣為流傳。桂林尼姑面的精華的湯,湯是用黃豆芽、新鮮草菇、香菇、冬筍等久熬而成。湯色金黃,味鮮而甜,清香四溢。

原料

主打:麵條,桂林腐竹、黃菜、素火腿、麵筋。

做法:尼姑面,以黃豆芽、草菇、香菇腳、冬筍等熬製成色黃清亮、香氣噴鼻的湯;選取上好的精白粉,用手工精製成粗細均勻,光滑柔膩的麵條。煮麵時,先用清水煮至七成熟,而後撈至熬好的湯里煮熟。麵條盛入碗後,再在上面蓋上草菇、素火腿、麵筋等素食鮮,滴上香油、撒上花生糜、胡椒粉。吃起來清淡可口,味道鮮美,余香纏綿。

特點

尼姑面的麵條既薄且細,全用手工做成,並且最好現做現燒,趁新鮮吃。燒時先用清湯把面燙熟,然後把面撩出到青瓷碗里,再在碗里加進特別熬出來的湯汁,澆上澆頭,方才端出待客。尼姑面的精華,吃下來方才知道,一是在特製的麵條,二是在於特殊的湯汁,三是在特別的澆頭。尼姑面的湯汁,端上來湯色金黃,一清見底,其料由黃豆芽、草菇、香菇、冬筍精心熬制而成。青瓷小碗吃澆上香油,撒上胡椒粉而倍感噴香誘人食慾的尼姑面,面上是澆頭。吃時一筷一筷,但覺麵條精細,入口潤滑細膩,澆頭香菇、木耳、麵筋、腐竹、素火腿、油炸花生米、新鮮蔬菜,還有點點香蔥浮在面上,讓人邊吃邊贊,真是感到地方飲食文化之美。

傳說

據說,吃尼姑面還有一段與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的因緣。當年朱元璋被元軍追捕,一路討飯逃到庵里,竟餓得昏倒在尼姑庵大門口。後來老尼姑把他救起,煮了一碗素麵讓他充饑,朱元璋捧面吃得直叫「好吃」,吃完又向老尼討第二碗。誰料朱元璋剛吃好第二碗,還來不及抹嘴,就有元兵追了上來。虧得庵中老尼機靈仁慈,機警引開元兵追到別處,才使朱元璋得脫大厄。後來朱元璋登基做皇帝,依舊不忘落魄時的那碗尼姑面,於是急忙派人南下尋找老尼,可惜老尼已經逝去一個多月了。朱元璋聞此噩耗不勝唏噓,遂親筆揮毫,寫下了「尼姑面」三字,著人給庵里送去。由於有了皇帝親筆題賜的的面名,從此尼姑面的名氣,便更加不脛而走,並且流傳久遠,直到如今。可惜的是,如今吃尼姑面已經從清凈尼庵,搬出到了琉璃瓦覆蓋的金碧月牙樓,吃的環境,無復當年庵樹搖曳,幽致寂靜而超然塵外了,然而無論如何,縱然如此,尼姑面依舊還是值得一吃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晏麗說汽車 的精彩文章:

帶你「玩轉」大連

TAG:晏麗說汽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