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緬甸琥珀中首次發現,一億年前白堊紀時期的介形類甲殼動物

緬甸琥珀中首次發現,一億年前白堊紀時期的介形類甲殼動物

據報道:中奧加等國古生物學家在維也納宣布,在一枚距今約一億年的白堊紀琥珀中首次發現介形類,這是一種非常特別的甲殼動物。

介形類屬於甲殼類,也稱為種子蝦或介形蟲,它們的體型非常微小,約為0.5至2毫米長。介形類的整個身體被包裹在兩片介殼當中,背部長有鉸合結構,可以自由開閉。由於介形類在地史上延續時間長,種群數量大,分布廣泛,鈣化的外殼很容易被沉積物掩埋形成化石;更重要的是,它們的介殼在不同的演化階段存在一些微小的差別,特定的種類會出現在特定的地質時期。於是,介形類化石便成為了非常重要的標準化石,常常被用來判定地層的年齡。

此次發現的介形類標本來自著名的琥珀產區,緬甸北部克欽邦胡岡谷地。據火山灰測定,此地的琥珀距今約一億年前,屬於白堊紀晚期的最早期。該時期生活在緬甸北部潮濕的熱帶環境中的動植物,常常被松柏類所流下的樹脂包裹,在漫長的地質年代中形成琥珀,並一直保存至今。

「作為典型的水生動物,介形類在琥珀中非常罕見,而且目前僅有的介形類琥珀記錄都出現在新生代,如俄羅斯的始新世琥珀,墨西哥的中新世琥珀,我們此次發現的介形類是中生代琥珀首次記錄該類動物,而且,其最特別之處是其巨大的體型。」研究人員說。

在這個珀體中,除了介形類,還包裹了蟲糞顆粒,以及卵蛛科的殘骸,但介形類與其它包裹物之間由明顯的流紋分割。這表明,樹脂先包裹了地面的介形類,經過乾燥後另一股樹脂襲來,包裹了蟲糞和卵蛛科。

研究人員介紹,緬甸標本與麗足介目中的海螢科物種非常相似,一些海螢科介形類在受刺激時,從體內排出來的某些腺體中含有發光物質,產生淺藍色的冷光,營造出壯麗的生命景觀——在夜色下,整片海域都閃耀著這種清亮的光芒。雖然琥珀化石不能展露這個生物特性,但這仍然是一個潛在可能。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一個科普 的精彩文章:

摩洛哥追查在墨西哥拍賣會上成交的恐龍化石來源

TAG:一個科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