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六祖壇經要義》21-明安法師

《六祖壇經要義》21-明安法師

【祖知悟本性,謂惠能曰:不識本心,學法無益;若識自本心,見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師、佛。】

五祖知道惠能大徹大悟了,於是對他說:「修行人不能認識自心,即使學習了很多佛法,也是沒有多大利益的。如果能認識自心,見到本性,這個人就是調御丈夫、天人師、佛。」

五祖的這段開示是在說明明心見性的重要性,你不認識本心,用生滅的妄心求證佛果,這是不可得的。所以修道人首先要見性,然後才能「悟後真修」。你見到自己的真如本性了,是心是佛,那麼你就是佛,就是調御丈夫、天人師。「丈夫」和「天人師」是佛的十號之一。「丈夫」全稱為「調御丈夫」』,就是能以種種方便調御修行者的心性,使趨向涅槃正道。「天人師」,就是人天的老師,人天都以佛為師。

這一段中,有兩個問題還需要解釋一下。一、「不識本心,學法無益」,是不是我們不明心見性,學習佛法就沒有利益了呢?當然不是!五祖是在強調見性的重要,所以才作此說。我們不能把這句話聽死了,否則會很偏執。有些人沒有見性,但老實念佛,也往生了,你怎麼說呢?《法華經》上講:「若人散亂心,入於塔廟中;一稱南無佛,皆已成佛道。」散亂心念佛,都是成佛的緣種,你又怎麼講呢?所以我們要懂得祖師的用意,要知道這句話的指向,千萬不能停留在文字表面,「依文解義,三世佛冤」啊。佛經中類似的情況還有不少,比如《地藏經》中說,地藏菩薩度化的眾生無量無邊,釋迦牟尼佛「以佛眼觀故,猶不盡數」。龍樹菩薩也講:「若人一剎那,修持菩提心,所生諸福德,佛亦難衡量。」要知道佛是正遍知,是一切智者,哪有不知道的情況呢?這種說法是在顯示數量之多,是在顯示功德的殊勝,可不是講佛還有不知道的時候,我們要明白這個道理。五祖說「不識本心,學法無益」也是如此,這是在強調見性的重要,不是說不見性學習佛法就沒有利益了。應知!

第二個問題,明心見性是不是就成佛了?要知道佛有多種,天台宗講六即佛,這是由凡夫修行一直到佛果的位次。

一、理即佛,一切眾生,雖輪迴六道,日處塵勞煩惱中,與覺體相背,然而佛性功德,仍然具足,故名理即佛。

二、名字即佛,或從知識處,或由經典中,得聞即心本具不生不滅的佛性,於名字中,通達了解,知一切法,皆為佛法,一切眾生,皆可成佛,點頭會意,豁爾有悟,故名名字即佛。

三、觀行即佛,這是圓教五品外凡位,不但解知名字,更進一步依教修觀,知一切法皆是佛法,心觀明了,理慧相應,故名觀行即佛。

四、相似即佛,這是圓教十信內凡位,初信斷見惑,七信斷思惑,八九十信斷塵沙惑,在此位上的行者,於觀行即中,愈觀愈明,愈止愈寂,雖未真悟實證,而於理彷彿,有如真證,故名相似即佛。

五、分證即佛,這是於十信後心,破一分無明,證一分三德,即入初住,而證法身,從此成法身大士,其間從初住起,各各破無明,證三德,至等覺共歷四十一位,破四十一分,故名分證即佛。

六、究竟即佛,這是從等覺,再破最後一分無明,則惑盡真純,徹證即身本具的真如佛性,入妙覺位而成佛,故名究竟即佛。

在六即佛中,蕅益大師說自己是:「名字位中真佛眼,未知畢竟付何人。」智者大師說自己是:「損已利人,但登五品」。印光大師說:「五品者,即圓教觀行位,所悟與佛同儔,圓伏五住煩惱,而見惑尚未能斷。」蕅益大師、智者大師本地都是不可測度的,在示現上也是大徹大悟的人,但他們沒有說自己就是究竟圓滿的佛,甚至以沒斷煩惱的凡夫自居。由此可知,明心見性並不是究竟圓滿的佛,一般就是名字即佛的水平。此時正好上上升進,時時觀照,等見思、塵沙、無明煩惱全部斷盡,這才究竟成佛。打個比方來說,就像剛出生的孩子,你說他是不是人呢?當然是人!但他沒有大人的作用,不能像大人一樣去做種種的事情。一定要好好餵養,等慢慢長大才可以。我們對五祖說的:「若識自本心,見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師、佛」,要這樣理解。當然,也有特殊的情況,也有一開悟就頓斷煩惱的,這種情況很少,這種人更能稱得上是丈夫、天人師、佛了。

【三更受法,人盡不知,便傳頓教及衣缽。云:汝為第六代祖,善自護念,廣度有情,流布將來,無令斷絕。聽吾偈曰:有情來下種,因地果還生;無情亦無種,無性亦無生。

惠能在三更時受法,這時眾人都不知道,五祖就把頓教法門和衣缽都傳付給惠能了。五祖說:「你現在就是第六代祖師了,要好好地自行護念,廣度一切有情。要將正法流傳到後世,不要讓正法斷絕了。」聽我的傳法偈語:「有情來下種,因地果還生;無情亦無種,無性亦無生。」一切有情眾生本具如來種性,回歸本來因地即是佛果生;究竟的空性中沒有眾生和佛的安立,沒有所謂的佛種性和佛果生。當然,五祖的傳法偈語還可以再廣泛解釋一下,但不論怎麼講都離不開悟道見性,我們要知道這一點。

從這段中我們可以看出來,真正的禪宗是很重視師徒傳承的,五祖印可惠能大師開悟,並確認他為第六代祖師,這不是惠能大師自封的。現在禪宗的傳承也沒有斷,但已經演變得不像原來一樣了。傳法的師父未必開悟,弟子也不一定開悟,只是一種傳法卷的形式而已。也沒有敢稱祖師的,都說是第幾代傳人而已。禪宗傳到今天已經很衰微了,很多都是表面的東西,明心見性的核心,很多人摸不到邊,這也是法運和眾生的根性所致。不過也有些開悟的大德在極力弘傳正法眼藏,雖比不上古時氣象,但也是值得欣慰和讚歎的,畢竟佛法精髓的內容還在。其實,禪宗見性一法也不是遙不可及的,只要有明眼的善知識指導,再加上你能真實用功,完全可以契入,有志者當努力!

至於開悟後還要不要用功呢?這段中五祖已經講了,要「善自護念」,還是要好好保任的,不是一悟即了。惠能大師是極利根之人,尚且都要如此,更何況一般人!我們千萬不要以為一開悟就都圓滿了,不要再修行了,這是錯誤的,悟後才更好修行。悟後怎麼保任呢?這個功夫是很細密的,要在行住坐卧一切時、一切處綿綿密密觀照自心,做到「內不隨念轉,外不為境牽」,這樣才行。如果念頭起來覺察不到,或者心被外境所轉做不了主,這就不行了,妄想煩惱不斷,不能了生死。要一切時觀照自己在本位上不動搖,這才相應。但也不能把功夫做死,無念不是不起心動念,如果一個人不起心動念,怎麼說話做事呢?怎麼講法聽法呢?無念是念起不住,就像法融禪師所說:「恰恰用心時,恰恰無心用,無心恰恰用,常用恰恰無。」要這樣如法用功,不斷精進,由保而任,由任而化,以至渾化兩忘,得大自在。當然,這都是開悟後的修行,不是一天兩天的事,有時得要幾年、幾十年才能打成一片,我們應先開悟,才談得上保任用功。

以前很多禪宗大德也開示過保任的竅訣,如:大安禪師問百丈禪師說:「未審始終如何保任?」百丈答:「如牧牛人執杖視之,不令犯人苗稼。」

崇信禪師問道悟禪師:「如何保任?」道悟禪師答:「任性逍遙,隨緣放曠;但盡凡心,別無聖解。」

僧問曹山本寂禪師:「學人十二時中,如何保任?」師曰:如經蠱毒之鄉,水也不得沾著一滴。」

僧問歸宗智常禪師:「如何保任?」歸宗云:「一翳在眼,空華亂墜。」

僧問汾陽無德禪師:「波澄湛湛時如何?」師云:「舉棹即迷源。」問:「如何保任?」師云:「大海波濤靜,橰棹一時拋。」

太守李翱問葯山惟儼禪師:「如何是戒定慧?」師曰:「貧道這裡無此閑傢具。」翱莫測玄旨。師曰:「太守欲得保任此事,直須向高高山頂坐,深深海底行。」

還有很多類似的開示,我們開悟後自然能明白祖師的心意,要上上升進,不要得少為足,半途而廢。

開悟的人不僅要自己做功夫,還要「廣度有情」,因為一切眾生都是我們自性的眾生,順性起修,必然自性眾生誓願度,這樣自利利他,才能斷除一切惑業,圓滿福慧,成就佛果。如果不度眾生,那就偏於小乘,知一切眾生根性意樂的後得智不圓滿,這是不能圓成佛果的。我們要發菩提心,流布佛法,廣度有情。

明安法師|《六祖壇經要義》01

明安法師|《六祖壇經要義》02

明安法師|《六祖壇經要義》03

明安法師|《六祖壇經要義》04

明安法師|《六祖壇經要義》05

明安法師|《六祖壇經要義》06

明安法師|《六祖壇經要義》07

明安法師|《六祖壇經要義》08

明安法師|《六祖壇經要義》09

明安法師|《六祖壇經要義》10

明安法師|《六祖壇經要義》11

明安法師|《六祖壇經要義》12

明安法師|《六祖壇經要義》13

明安法師|《六祖壇經要義》14

明安法師|《六祖壇經要義》15

明安法師|《六祖壇經要義》16

明安法師|《六祖壇經要義》17

明安法師|《六祖壇經要義》18

明安法師|《六祖壇經要義》19

明安法師|《六祖壇經要義》20

歡迎訂閱—微山光明寺:

guangmingsiws

明安法師微信號:

youbojuduo(優波鞠多)

願以此功德,莊嚴佛凈土。

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

微信號:guangmingsiws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微山光明寺 的精彩文章:

若無智慧,善也會變成惡-阿姜查尊者

TAG:微山光明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