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個「科技超級大國」——中國發展成果令美國嘆為觀止
全球技術地圖
創新丨前沿丨科普丨資訊
美國《2018年科學與工程指標》顯示,中國已經成為(或即將成為)科學技術領域中的下一個「超級大國」。
近日,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與國家科學委員會發布了最新一期《科學與工程指標》(以下簡稱「《指標》」)報告。該報告每兩年發布一次,旨在介紹了美國科學技術領域的發展情況。今年的《指標》列舉了大量與美國國內研發、創新以及工程領域相關的統計數據與現實案例,然而,這份報告在字裡行間中卻透露出了另外一個不爭的事實——中國已經成為(或者即將成為)科學技術領域中的下一個「超級大國」。
對於這樣的現實,很多人或許能坦然接受,畢竟,強勁的科技水平是發展社會經濟與軍事力量所不可或缺的基石,而中國無論在經濟領域還是軍事領域都在爭當世界領先。如果從數據的角度仔細審視,中國近年來科技發展成果仍然令人嘆為觀止。
25年前,中國的經濟體量還不值一提,而中國國內的高科技產業更是無從談起。時過境遷,最新一期《指標》向我們展示了近些年來中國翻天覆地的變化:
2015年,中國的研發支出約為2萬億美元,佔全球研發總支出的21%,位居世界第二,(僅次於美國的26%)。2000年至2012年,中國研發開支的年平均增長率為18%,遠遠高於美國4%的水平,如果繼續按照現有速度增長,中國的研發開支很快將躍居全球首位。
近年來,中國科技論文的產出實現了爆炸式增長。在工程學領域,中國產出的論文多於美國和歐盟,高居世界第一,但是在生物醫學領域卻略遜歐美一籌。美國論文的被引用次數要多於中國論文(這表明美國論文的地位更加顯著),但是中國正在這一方面奮起直追。
中國的科技人才數量大幅攀升。2000至2014年間,中國獲得科學與工程學士學位的人數由35.9萬人增長到165萬人。而同一時期,美國的這一人數僅由48.3萬人增長到74.2萬人。
不僅僅是規模上的擴大,中國發展科技的雄心也在與日俱增。以往,中國的高科技產業僅限於對國外生產的精密零件進行來料組裝,而根據報告中的說法,目前中國已經開始踏足「超級計算機與中小型噴氣客機等尖端行業」。
當然,中國的科技發展並非盡善盡美。在專利申請方面,中國仍處於落後地位:過去十年來,美國國內約半數的專利所有者為美國籍或美國企業,而剩下的大部分專利則由歐洲籍與日本籍人士瓜分。不僅如此,中國還擁有14億的龐大人口(是美國的4.3倍),毫無疑問,中國國內面臨的科學家、工程師以及技術人員缺口也是十分龐大的。
技術無國界,中國的一切成就都能為全世界人民造福,而中國也能從其他國家蓬勃發展的技術中獲益。但是,現實並非如此。在當今這個動蕩的世界中,中國飛速發展的科技已經成為了美國的一項心頭大患——美國國會下屬的監督機構「美中經濟與安全審查委員會」曾多次強調這一問題。
軍事領域是其中一個重點「雷區」。中國一旦在某項關鍵技術領域取得突破(例如衛星、導彈、網路戰、人工智慧、電磁武器等),就有可能逆轉目前的戰略平衡局勢,甚至最終挑起戰爭。
即使對中國發展軍事力量的擔憂沒能成真,美國國家科學委員會在《指標》中還做出了另一項警告:目前,中國正在大力發展人工智慧、電信與計算機等產業。為了保持國內企業的競爭優勢,中國政府往往會為它們提供一系列的優惠政策,並對外國企業實施相應的歧視性政策,此類行為在將來很有可能會演化成一場經濟戰爭。
美國國家科學委員會在最新一期的《指標》中表示,美國的計算機、機器人、生物技術等產業創造並維持了大量高薪工作崗位,出口了無數高附加值貿易產品,這些產業是美國經濟競爭力的支柱,未來,這些產業將成為全球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失去在這些產業中的領導地位將大大削弱美國的經濟實力。
對於美國而言,應對這場技術競爭的最佳方法就是重整旗鼓,夯實國內的技術基礎。具體舉措包括:
全面改革移民政策,為更多高技能人才移民美國鋪平道路(而不是一味地接納親屬移民);
提高國防開支,發展新技術以對抗中國;
增加政府在基礎研究領域中的投資等。(基礎研究將一些更為「本質」的科學問題作為課題,其大部分科研資金往往由政府提供,但近年來政府卻縮減了在此領域中的開支)
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主席弗朗斯·科爾瓦多稱:「我們已被捲入了一場全球性的知識競賽,目前而言,美國也許仍然在創新中保持領先,但其他國家的進步同樣不容小覷。」
在高速運轉的國內經濟帶動下,中國近些年來的科技發展成果斐然——這本身不足為奇,更為重要的是美國政府能否清楚地認識到這一事實,並且及早著手應對。
報告下載鏈接:
https://www.nsf.gov/statistics/2018/nsb20181/assets/nsb20181.pdf
編譯丨王燕處
選自丨Washington Post
TAG:全球技術地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