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修行路上是否感到迷茫?濟群法師為你點亮一盞心燈!

修行路上是否感到迷茫?濟群法師為你點亮一盞心燈!

了解修學存在的問題

點亮心燈並不是容易的事。2500年前,佛陀在菩提樹下夜睹明星,明心見性,發現一切眾生都有佛性。這是佛陀對世界最大的貢獻,因為他為我們指出了自救之道,給生命帶來了希望。

西方宗教認為,人是沒有自救能力的,必須通過對神的祈禱,依靠神的拯救。而佛陀通過修行發現,世上並沒有萬能的神,相反,每個人都有覺悟潛質,都能成佛。這個發現,佛陀稱為「古仙人道」——就像在原始森林中找到一條出路,而且是過去諸佛走過的。

為什麼說在原始森林中?因為凡夫的生命充滿迷惑和煩惱。我們平時關心最多的,主要是有限性的問題,比如家庭、感情、財富、人際關係等,還有各種不絕如縷的顛倒妄想。但要知道,真正決定生命層次的,是關於無限性的問題,比如「我是誰,生從何來死往何去,活著的意義是什麼,世界的真相是什麼」?如果不關心這些,或找不到答案,人生必然是被動而非主動的選擇。哲學和宗教的出現,正是為了解決這些終極問題。

在點亮心燈之前,我們都處在無明狀態,什麼也看不清。因為看不清,就會引發錯誤認識,對自己產生我執,對世界產生法執,進而製造無盡煩惱。帶著這些煩惱去看世界,看人生,又會導致更大的誤解,更多的煩惱。生命就在惑、業、苦的輪迴中流轉,找不到出路。是佛陀的發現讓我們知道,在漫漫長夜中,還有覺性之光。而且這是眾生本自具足的,不假外求。

佛陀發現這條道路後,說法45年,施設種種法門。其後,歷代祖師續佛慧命,將這些教法一代代傳承下來。遺憾的是,這條路在今天又變得撲朔迷離,模糊不清。

一方面,資訊高度發達,使人們有更多機會閱讀經典,學習法義。但與此對應的,則是明眼師長難值難遇。如果沒有善知識的有效引導,資訊越多,反而會造成干擾,讓人目迷五色。很多人也在讀經,也在禪修,也在學戒,也做各種弘法事業,但這和走向解脫有什麼關係?依然是模糊的。

另一方面,整個社會都在支持貪嗔痴,誘惑越來越多,引發的妄想也越來越多。在生活比較單純的過去,我們還有時間靜下心來面對自己。而現在,我們每天都被碎片化的資訊充斥,沒有一刻安寧。在這樣混亂浮躁的心田,佛法是很難生根發芽的。

近年來,我一直在思考現代人學佛存在的問題。比如,我們學了很多道理,究竟怎麼落實到生命中,做到知行合一,而不是說食數寶?再有,漢傳佛教屬於大乘,但多數人並沒有發起菩提心,踐行慈悲利他的精神,讓大眾覺得學佛是悲觀消極的,對社會沒有作用。其三,我們雖然皈依了,成為佛弟子,但內心對三寶的信仰並沒有與日俱增,原因到底在哪裡?解決這些問題,關鍵是找到有效的修學方法。


找到有效修學的方法

佛教從漢哀帝元壽元年(公元前二年)傳入中國,在南北朝至隋唐時期走向鼎盛,宋元明清後又一路衰落。所以我們今天傳承的佛教,除優良傳統外,也夾雜著陳規陋習,這是我們需要反省的。

同時還要看清方向,在菩提路上穩步前行,而不是例行公事般地做很多事,卻對修行目標不明確,不清晰。2005年,我在《佛法修學次第的思考》中提出修學五大要素,即皈依、發心、戒律、正見、止觀。佛法雖然博大精深,有南傳、漢傳、藏傳三大語系,有天台、華嚴、唯識等諸多宗派,但離不開共同的基礎。此外,漢傳佛教的健康發展需要加強六種建設,即人生佛教的建設、信仰建設、大乘精神建設、修學次第建設、教制建設和大乘解脫道建設。在這些思考基礎上,我設立了三級修學體系,旨在為大眾提供有次第、有氛圍、有引導的修學模式。以下,簡要介紹其中幾點。

第一是人生佛教建設,幫助我們將所學佛法匯歸到現實人生。佛陀為什麼要說法?是因為眾生有問題,有迷惑,有煩惱。所以,佛法的中心不是經典,而是為每個人服務的,是幫助我們認識自己,解決迷惑煩惱。正如祖師所說:「佛說一切法,為度一切心。若無一切心,何用一切法?」如果眾生沒有問題,佛陀就不需要施設八萬四千法門了。所以,要把所學佛法和人生掛鉤,通過樹立正見,調整心態,來提升生命品質。

第二是信仰建設,強化三寶在心中的分量和地位。為此,我專門寫了《皈依修學手冊》,幫助大家認識皈依的意義和學處,並編有《皈依共修儀軌》,提倡把修習皈依作為日常定課。我們皈依三寶,首先要對佛法僧有全面認識,知道三寶對我們意味著什麼,進而如法宣誓,獲得皈依體。這是走上菩提道的開始,也是繼續前行的動力。此後還要不斷鞏固,藏傳和南傳非常重視皈依修習,漢傳佛教雖將此納入早晚功課,但總體重視不夠,這是很多人道心退失的主要原因。所以,皈依不僅是一次儀式,也不是階段性的修習內容,而要日日修,年年修。我們由皈依走入佛門,確立以三寶為究竟歸宿。進而通過對佛法僧的憶念和學習,最終於自身成就三寶品質。可以說,整個學佛都沒有離開皈依,是從皈依住持三寶到開發自性三寶的過程。

此外,戒律非常重要,可以幫助我們建立清凈健康的生活。這是學佛不可或缺的基礎,也是正順解脫之本,無上菩提之本。現代人為什麼如此浮躁?就是因為生活太混亂了,沒規律也沒節制。在這樣的狀態下,內心是無法安定的,更不可能產生智慧。戒定慧三學,是由戒生定,由定發慧。首先依戒律如法生活,然後以禪修安頓身心。當身安心定,就能像水清月現那樣,使智慧光明顯現出來。

有了以上這些基礎之後,修行到底要修什麼呢?學佛的最終目標,是成就佛菩薩的品質,那就是大智慧和大慈悲。整個修行都應該圍繞這兩個目標。我們了解緣起因果,了解無自性空或諸法唯識,目的是具備聞思正見。然後要通過止觀禪修,將之轉化為心行正見,圓滿智慧的修行。在漢傳佛教的修行中,禪宗起點太高,而教下的理論過於複雜。所以對今天的人來說,特別需要藉助有效的方法,抓住核心,次第而行。

另一方面,還要重視慈悲的修行。漢傳佛教是大乘,要發揚積極濟世的菩薩道精神。為什麼觀音菩薩在中國家喻戶曉?就是因為菩薩心懷慈悲,尋聲救苦,令眾生遠離痛苦,獲得快樂。在人與人關係冷漠的今天,尤其需要這種精神。儒家講仁者愛人,基督教講博愛,而佛教所說的大慈大悲更廣大,更深刻,蘊含的智慧更高深,這是我們需要學習和落實的。但現在人對觀音的信仰,多數是把觀音菩薩作為保護神,從來沒有想著將此作為學習榜樣,最終成就觀音菩薩那樣的品格。之所以這樣,就是因為對菩提心認識不足。

菩提心是大乘佛法的核心,也是學佛者口中的高頻詞,但往往只是停留在口頭。什麼是菩提心?就是在內心真正生起「我要幫助一切眾生離苦得樂,走向生命覺醒」的願望。修學上路之後,我們會發現,如果不走向覺醒,生命將面對無盡的迷惑和煩惱,是沒有出路的。當我們獲得這種定解,必然會生起真切的菩提心。佛菩薩過去也和我們一樣,是從凡夫開始修行的。彼是丈夫我亦是,我們要相信佛陀的教導,相信自己也能通過修行,圓滿佛菩薩那樣的悲智品質。

怎樣讓菩提心發得更真切,更有效?漢傳佛教中,不少人喜歡受菩薩戒,以為這代表著一種資格。但由於認識不足,很多人雖然受了菩薩戒,卻沒有發起菩提心,也沒有進一步修習慈悲,是名不副實的「菩薩」。而在印度和西藏的傳統中,則是先受菩提心戒,在十方三寶的證明下,確立自利利他的願望。生起願菩提心之後,再進一步受持菩薩戒,將願心落實到行動中,廣行六度,做種種利他善行,為行菩提心。

在發菩提心、行菩薩行的過程中,因為我們的心行基礎是凡夫心,有貪有嗔有痴,不能平等地接納一切人,慈悲一切人。就需要進一步學習正見,並通過禪修實踐,最終通達空性,成就勝義菩提心。至此,我們才能像觀音菩薩那樣,對一切眾生具足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從本質上說,我們和六道一切眾生是一體的,和十方諸佛菩薩是一體的,和宇宙萬物也是一體的。體證到心的這個層面,才能圓滿無限的慈悲。

在修學過程中,我們還要定期檢驗修學成果,看看自己的慈悲有沒有增長,智慧有沒有增長,煩惱有沒有減少?如果慈悲和智慧沒有增長,煩惱沒有減少,那就白學了,最多是種種善根而已,是沒有力量的。增長悲智少煩惱,既是佛法對人類的價值,也是檢驗學佛效果的硬標準。


結 說

了解到佛法的價值,我們要發心傳承這盞智慧之燈,讓它照亮世界,驅散迷惑、煩惱、仇恨、傷害等負面現象。尤其在今天這個時代,科技使人類的破壞力日益增強。怎樣化解這些潛在的危機?同樣離不開佛法。只有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態,才能使科技文明得到妥善使用。否則,很可能使世界危機四伏,同時讓自己在物慾中隨波逐流,不能自主。當我們的生命改變了,世界才會改變;當我們的內心和諧了,世界才會和諧;當我們的內心光明了,世界才會充滿光明。

玄奘三藏從小就發願「遠紹如來,近光遺法」,我們也要以此作為自己的願力,傳承佛法,利益眾生。如果今天的佛子都能具有這樣的情懷,不僅是佛法之幸,也是眾生之幸,世界之幸。

來源 | 菩提書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公佛教 的精彩文章:

Vol28.韓望喜正解中華經典《論語》

TAG:大公佛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