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八大山人 孤獨者的光芒

八大山人 孤獨者的光芒

八大山人

八大山人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十六子朱權的九世孫。他姓朱,名耷,字法崛,一生所有名號多達55 個,以「八大山人」的名聲最顯著。他一生主要從事書畫創作,是一位極富個性、創造性的書畫家。

朱耷自幼受祖輩的藝術教養,8歲能寫詩,11歲能畫青綠山水,少時能懸腕寫米家小楷。崇禎十七年(1644年),明朝滅亡。朱耷時年19歲,不久父親去世,內心極度憂鬱、悲憤,他便假裝聾啞,隱姓埋名遁跡空門,潛居山野,以保護自己。因為他耳朵特別大,所以通常人們叫他朱耷,他自稱「山驢」,把僧捨命為「驢屋」。

59歲之後,他取號「八大山人」,說「八大者,四方四隅,皆我為大,而無大於我也」。其於畫作上署名時,常把「八大」和「山人」豎著連寫。前二字又似「哭」字,又似「笑」字,而後二字則類似「之」字,哭之笑之即哭笑不得之意。

一生對明忠心耿耿,以明朝遺民自居,不肯與清合作。他隱姓埋名,削髮為僧,過了十三年的僧侶生活,還俗後不久,在江西南昌修建青雲譜道院,韜光養晦,取名朱道明,字良月,號破雲者,這些名號都寓有懷念明王朝的含義。

清 八大山人 仿倪山水

自明朝滅亡後,朱耷就處於極度壓抑的狀態。因此,他筆下的花鳥都是他自身的寫照。他的山水畫,也大都是荒山怪石、枯枝殘葉,表現「殘山剩水,地老天荒」的境界。

朱耷的魚、鳥的眼珠子都能轉動,有時還會翻白眼瞪人,一副孤獨冷漠的神態,全然不知世人的存在。他畫的孤松,無根無土,拔地而起,氣勢直衝雲霄,枝為風所碎,葉為雪所折,屈曲盤繞的枝葉隨風搖擺,筆直蒼勁的樹榦傲然孤立。

今人觀畫有時會覺得八大山人的魚死氣沉沉,但結合八大山人前朝遺民的身份,他要畫的並非水中活物,而是一種生命的蒼涼。

吳玉平筆下臨摹的八大山人畫作

以紫陶為載體,賦予了畫作新的生命力

除了魚鳥的眼神外,鴨子(大雁、鳧)也是八大山人畫中常見的對象,《雙雁圖》就是一張擁有明顯「八大」痕迹的作品,「八大」用極簡的筆墨,勾勒出大雁扭頭的動態,中國毛筆線條的靈動,在此處被表現得淋漓盡致,一根墨線畫出了造型,幾個微微暈開的墨點更是畫出大雁羽毛柔軟的材質。

《雙雁圖》

八大山人是至簡的,簡到極致,讓人在大片空白中仔細端詳那至簡筆墨的極美。高妙的畫家都善於留白,都諳知空白處的雅緻、靜謐、闊達和朗逸。細心的觀者能夠聽得到畫面的呼吸。

八大山人形式和技法是他真情實感的最好的一種表現。筆情恣縱,不構成法,蒼勁圓秀,逸氣橫生,章法不求完整而得完整。他的一花一鳥不是盤算多少、大小,而是著眼於布置上的地位與氣勢。

八大山人在方形構圖中多採用截景、斷景的方式來安排畫面,他筆下的物象大多是不完整的形態。

除了花鳥外,八大山人的山水畫成就也是極高的,在中國文人山水開拓於黃公望、倪瓚,大成於八大山人。但是他的山水畫得只是一抹山影,而不是具體的山水,連綿的山水在畫面中被簡化,成為了「有影可追、無跡可尋」的幻影,這樣的表達方式也被後人解讀為用悲傷的心情畫出壓抑的、國破家亡的殘山剩水。

八大山人有一首題畫詩:「墨點無多淚點多,山河仍是舊山河。橫流亂世杈椰樹,留得文林細揣摹」,他用筆墨留下的痕迹,是悲憤的心情,是生命的直接反應,是中國文人表達自我的一種方式。無疑,八大山人的藝術是孤獨的,不在乎別人的眼光、沒有對象性的時候,顯現出的是生命本身的顏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陶韻文化 的精彩文章:

TAG:陶韻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