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孩子一言不合就打人

孩子一言不合就打人

家長課堂

1月3日【在家一起玩 分享群】第七期

哈嘍,各位寶爸寶媽們,上期Fiona姐姐跟大家探討分享了孩子們喜歡鬧情緒打人時候家長可以多做一些互動方法引導他平復情緒後再談;

本期我們還將繼續這個話題。

是不是有遇到過這些場景呢:

孩子動手打了家裡人或者其他孩子,就算我們凶凶的逼他道歉卻遭到拒絕?或者很不情願的道歉卻沒有任何悔改?

今天將要和大家聊一聊,

孩子打人了要不要立馬道歉?

孩子打人要如何道歉?

孩子打人這個話題因為內容較多,

同樣還是分成兩部分跟大家分享哦;

上期與大家探討了

有關孩子一言不合就打人的問題,

也揭示了三歲前和三歲後孩子

打人的處理應對方式。

今天,我們來說說,

孩子打人了要不要讓孩子立馬道歉。

該怎麼道歉?或者,

如果寶貝打了自己

(父母或家裡大人),

和打了其他孩子,

家長的第一反應會是什麼樣?

應該有家長會覺得說直接讓孩子道歉的,也會有制止後直接斥責「不可以!我們大家都是好朋友,怎麼可以打別人呢?!」也有要責問孩子「為什麼要打人?」的;

我們先假設,孩子是因為憤怒和生氣才打人的,而不是無意識,不小心打人的。

大部分家長都會像以上家長反應一樣,會讓孩子道歉或者明確告訴孩子這樣做是不對的,不可以的。包括我自己也是常常忍不住這樣去做。但今天我要告訴家長的是,孩子打人了,家長第一時間的反應是不要逼著孩子道歉。

GIF

在上期我也有說過不要在這時候逼著孩子去道歉的問題,有些家長會沒辦法理解,甚至覺得這樣的話孩子教出來,不就是溺愛嗎?現在暴力事件那麼多,不就是溺愛缺乏管教引出來的嗎?

其實每個家長的觀點和做法不一樣,如果父母衝動行事,不但事情得不到很好解決,還有可能會犯下錯誤,同時也會給孩子今後行事風格和做法留下影響,甚至引發更惡劣的事件發生。所以,我們不提倡蠻力解決問題。

上次分享中,我在最後也跟大家做了個小小的總結。除非是類似「刺殺事件」的人士有目的性、理性計劃的暴力行為。絕大部分的暴力行為都是來源於憤怒和仇恨的。憤怒情緒越大,暴力行為也會越大。

其次,管教。對於絕大部分人來說,管教會讓憤怒情緒更加強烈,而不是緩解。

就好像我們在氣頭上的時候,有個人在你身邊告訴你「你這麼做不對!你怎麼能這樣做呢?!」這種話聽上去,難道不是在「火上澆油」么?

所以上期我跟大家說,建議在孩子還在情緒爆發的的時候不要硬碰硬去以暴制暴,而是先緩解情緒。必要的時候,可以先將情緒失控的孩子帶離現場。

因為當場管教的效果很多時候都最多只能在表面上暫時壓制住孩子的暴力行為,孩子還處在情緒失控的狀態下,父母就去管教不僅不能在根源上解除他們暴力的動機,且十分可能為將來積累下更多的炸藥。

學齡前的幼兒的一些行為,如情緒失控便打人、咬人,確實是暴力行為最早的形式,也的確應該引起重視。

還有的時候,孩子的語言能力發展滯後於動作。跟同齡小朋友一起玩耍時,經常搶玩具、打人來表達需求。

但是,想要將來不會積累爆發更多的暴力行為,那麼我們家長要為孩子做的是減少憤怒,而不是增加憤怒值。家長在臨場處理上面不是要立馬管教,而是關懷、聯結、給他同理心,給他共情。

我曾聽到家長反饋,說小朋友在2周歲左右的時候,很多家長認為孩子這時期很「暴躁」。所以經常會喜歡動手打人。很大一部分原因不是因為憤怒而出手打人,可能他是出於好奇,想要探索,還有一點,這個時期的孩子已經開始探索因果關係,就是打一下東西,觀察那個東西有沒有反應,有反應的話,反應會是什麼樣子的?他對這一部分的好奇,直接由右腦下達了指令,才會出手打人。

寶寶逐漸學會因果關係,比如敲一下玩具,它就會發出聲音;打一下父母,「啪」的一聲之後,父母就會有誇張的反應。(「咦,寶寶有動動了誒?/寶寶會打打了誒?」)若是你的反應很大,越來越喜歡對身體的這種掌控感的寶寶,就會越來越愛上這種遊戲。

當然,孩子面對小事情有大脾氣,很多不是針對這個小事情,而是因為有其他問題造成的,比如很多事情累積下來,孩子那麼小,還不懂得表述出來,剛好發生了這一件小事情,那麼這個事件就有可能成為一個抒發的窗口,換句話說,它只是導致寶寶情緒爆發的一個誘因,一個導火索。

因此,正確的引導方式是,抓住他的小手,平靜的告訴他,不可以,我不喜歡。

3周歲以下孩子打人の處理方式

今天再拓展多一個話題,就是3周歲以下的孩子打人後馬上處理的方式。等下再來說上了幼兒園之後,有比較好的語言和社交能力的孩子打人後的處理方式。

家長首先要明白的是,孩子在3歲前,右腦的邏輯、聽我們講道理的這部分功能是幾乎都還沒有開發出來的,這時候你同他講道理,幾乎是「對牛彈琴」的。

我們首先要做的是,確認孩子是出於憤怒的攻擊性質還是出於好玩、好奇而打。

1

孩子出於好奇心覺得好玩而動手,首先就是要改正全部大人給孩子的第一反應,不能再是大的情緒反應,不能再是帶有比較誇張的叫聲。因為孩子們在這個年紀,是分辨不出好壞的,他們不是因為要攻擊大人或其他小朋友。而是他覺得能發出聲音,這個動作能有反應,這種反應帶給他的是掌控感,而掌控感是可以給孩子甚至大人很好的感受的,所以他們往往會愛上這樣的感覺,甚至習慣與主動用他認為對的方式去獲得這種感受。比如持續的「打人」,因為一打,這個人就會有反應。

2

而如果孩子是出於憤怒或是真的動手攻擊他人,一定要第一時間立刻制止,說了兩次還是如此,那就帶他離開「事發現場」遠一點。以此表明,動手打人或者搶東西就不能再跟別人玩了。

同樣的,這個過程中,絕對不要「以暴制暴」地打孩子,因為這樣做,你是在告訴孩子,當你不開心,沒被滿足時,可以動手打人。不管孩子打的是誰,就算是爸爸媽媽,等他情緒平復後,一定記得讓孩子道歉,讓寶寶跟對方,說聲「對不起」。

不要小看這個小小的儀式感,它能讓孩子學會對自己的行為負責,也是在告訴孩子如何表達友好。

注意,這裡是說情緒平復之後,不是馬上逼著孩子道歉,那樣他根本不能真心接受,還會更加逆反。

3歲以上孩子打人の處理方式

再來說說3歲以上的孩子(其實兩周歲左右的孩子就得開始注意),前面我們說到,孩子打人後我們家長要為孩子做的事減少憤怒,而不是去增加憤怒。家長在處理上面不是管教,而是關懷、聯結、給他同理心給他共情

1

孩子打了爸爸媽媽の處理方式

那我們來說說孩子打了我們自己(爸爸媽媽)後,我們具體該如何處理;

這種情況下,我的建議是,不要馬上批評孩子,也不要馬上逼孩子道歉。首先保證孩子和我們自己的安全,比如孩子已經摔了東西,比如摔了玻璃杯子,碎了一地,那我們首先應該做的是把這些玻璃渣子收拾起來。

在做收拾的過程中呢,不用去叫孩子做,而是使自己盡量冷靜的做這些事情。

如果孩子是還在繼續打我們,這個時候我們需要做的是攔住他而不是制服他。

這跟昨天講到的孩子在打人過程中我們要做的很像。同樣的,我們這時要做的就是聯結,跟孩子共情,讓孩子的情緒慢慢平復了,這個時候我們再來跟孩子一起用講故事的方式也好,或者跟孩子聊天的方式也好,與孩子一起回顧事件,然後再引導孩子重新思考問題,或者教育孩子。

這個時候,孩子在情緒平復的時候才能真正聽進你的話,能夠思考你對他說的話(教育內容)。

我能理解當我們被孩子突然打了一下,本能反應就是訓斥或者責問孩子,或者是打回去,但是我們冷靜的考慮,我們是不是要跟著這種本能反應「以暴制暴」?還是我們要用以一種正確的方式讓孩子認識到自己錯誤的原因?

或許因為在我們社會環境中有著「子不教父之過」等社會輿論壓力,很多家長第一反應應該會拉著孩子跟其他孩子或者家長道歉。

2

孩子打了別人家的孩子の處理方式:

接下來我們來說一說另一個部分,當孩子打了別人家的孩子,我們的反應及處理:

如果自己的孩子打了別人的孩子,我們身為「肇事者」的父母,心裡肯定會不安,甚至頗有罪惡感,在這種時候,我們還能像剛才說的在家裡的處理方法一樣去處理嗎?

這個時候,大家的處理方式既要讓孩子理解社會的規範,又要照顧到孩子的心理感受。

作為孩子的養育者,我們該道歉就要道歉,該負責就要負起責任。這時候可以由我們自己出面真誠的向對方家長或者孩子道歉(而不是逼著孩子去道歉)。因為畢竟是十月懷胎從自己肚子呱呱墜地的寶貝,打從出生那刻起,咱們為爹為娘的就得承擔起這部分的責任。

而當你做這個動作時候,有一部分的孩子已經看到你在道歉,會開始意識到自己的情緒和行為是不對的。

但是幫孩子道歉不代表我們就可以縱容孩子。

同樣的,與孩子共情,聯結之後,等孩子情緒平復後,還是要跟孩子同樣回顧整件事,並引導孩子分析思考自己做的事情,與孩子探討,將來再發生這類事情,他應該如何去做,又該如何正確處理自己的情緒?

3

孩子動手打人後說「對不起」的道歉方式

我們再來說說孩子打完人說「對不起」的道歉方式,不能單純讓孩子覺得,只要說「對不起」別人就能原諒。

這個對於在家庭活動中教育極為重要,尤其是孩子打了爸爸媽媽,如果孩子只是單純說了「對不起」就覺得沒事了,這個時候,你可以告訴他「我還是很生氣/傷心,因為你打了媽媽。不是隨便說一句對不起就可以了的,而是要做到不再動手了。因為任何原因而打媽媽都是不對的,不可以的。」

這個時候,你是可以表達一些你的不滿情緒的,你得讓孩子知道原來我打人是不對的,是會讓別人不開心甚至不會再理我的。這時候你就可以繼續引導他「那你以後還會再打媽媽嗎?」這個時候通常都會得到孩子肯定地回答「不會。」這時候你可以跟他說「那好,媽媽相信你能說到做到。但你若是再犯,我還是會不理你,也更加難以原諒你,就像這次一樣。」

當孩子可以用言語表達需求的時候,父母一定要在適當時候教會孩子,應該如何告訴父母他的需求是什麼,如何表達不樂意,而不是動手。但當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還不強,我們可以告訴他,說「不要」,或者用擺手搖頭等方式表達不要,用點頭表達可以。

一定要告訴孩子如何正確去表達,若是他沒學會正確的表達方式,只能用自己所認為對的方式去表達。

父母的行為往往是孩子的仿效對象;父母偶爾也需要自我反省,自己日常是否也容易以武力來發泄情緒或表達不滿?

順便告訴大家,孩子1歲左右就可以接受一些簡單的閱讀訓練噢。家長可以買一些繪本,給孩子自己看,培養他們的閱讀習慣是件非常好的事情。或者晚上哄睡前,爸爸媽媽們可以拿著繪本給孩子們講故事。

下面我會推薦幾本這方面的繪本,父母親也可以藉由這些繪本故事去引導孩子:

《我不再打人啦》

《手不是用來打人的》

《菲菲生氣了》

《生氣湯》

《我不再打人啦》

國際成長啟蒙繪本:生活習慣養成篇;關鍵的時期,培養珍貴的行為能力!國際成長啟蒙繪本,一套獻給家長和孩子的成長認知書,幫寶寶養成生活好習慣!

《手不是用來打人的》一套四本

內容推薦

本書全4冊,適合1-7歲兒。

《手不是用來打人的》、

《語言不是用來傷人的》,

以切實有用的方式,引導兒童,

正確使用手與語言與外界交流、釋放善意。

學會控制情緒,以獲取友誼,避免衝突。

《尾巴不是用來扯的》

引導兒童正確對待寵物,不激怒和侵害它們,並避免意外發生。

《細菌不是用來分享的》幫助兒童

正確處理個人衛生,

避免受到細菌的侵害。

書中設有特別寫給大人的話,

裡面有眾多和孩子一起討論的話題

和相關活動的建議。

《菲菲生氣了》

《菲菲生氣了》緩解孩子的憤怒情緒。同時告訴孩子別害怕,每個人都會有開心和不開心的樣子,但是卻是可以逐漸改善不滿的壓力與情緒。

《生氣湯》

《生氣湯》緩解孩子的煩躁情緒。

書中的媽媽做得很棒,她很細心地關注到孩子的情緒。孩子最需要的就是理解、關注和陪伴,成人應該試著了解和接觸孩子的情緒,同時幫助孩子找到合適的抒解管道。

本期話題就醬紫咯。

Fiona有話說

沒有什麼萬能的育兒秘籍,

只有了解孩子,

懂得方法後的耐心引導

和為人父母的責任感支撐著我們前行。

孩子其實是家長的一面鏡子,

孩子的問題實際上

也可能反映出家長的問題。

沒有爸爸媽媽是需要持證上崗的,

天下父母都一樣

是要在和孩子相處中累積經驗的。

希望家長們多多給予自家寶貝們鼓勵和引導,以幫助他們度過無憂無慮的童年~

請對孩子多一點耐心,

少一點誤解!他會成長的更好!

本文部分文字和圖片資料來自網路

關注在家一起玩,分享原創親子DIY視頻和兒童成長心理,教你高質量陪娃。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大搜羅 的精彩文章: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