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靠下棋悟出來的「戰神」
原標題:中國歷史上靠下棋悟出來的「戰神」
在中國歷史上,以少勝多的戰役常常被驕傲地寫入史冊,指揮戰役的人,往往一戰成名,名流青史。但有這麼一位將軍,其實他不是個武將,不善騎馬與射箭,難開普通弓駑,不惑之年才上了戰場,卻在十幾年的時間,多次以少勝多,創造了不敗的傳奇。
他就是南朝梁時的陳慶之。
宋齊梁陳,是南北朝時南朝的四個朝代。梁朝的開國皇帝,是梁武帝蕭衍。蕭衍是名人之後,漢朝相國蕭何的二十五世孫,齊朝的權臣,後逼迫齊和帝蕭寶融「禪讓」給自己,建立梁朝,史稱梁武帝。這個梁武帝很厲害,集文學家、軍事家、政治家於一身,竟然還是個佛教徒。可算個中國史上的奇葩皇帝。說他是文學家,他與史上有名的文學家沈約、謝朓、范雲等同是「竟陵八友」之一,詩歌文章廣有才名;說他是軍事家,他曾力退北魏孝文帝拓跋宏三十萬軍隊,招募軍隊擊敗了東昏侯蕭寶卷,立蕭寶融為帝,後廢蕭寶融建立梁朝;說他是政治家,他當皇帝後設立謗木函和肺石函,廣開言路,「儉過漢文,勤如王莽,可謂南朝一令主」;他晚年篤信佛教,「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說的就是這位皇帝菩薩的故事。陳慶之從小就跟著這位奇葩,做蕭衍的隨從。
陳慶之出身寒門,本是個文職人員。史載其「本非將種,又非豪家」,梁武帝蕭衍建立梁朝後,大封功臣,陳慶之是蕭衍的隨從,被封為主書一職。主書,主管文書者也。是年,陳慶之十八歲。陳慶之雖是文官,但頗有建功立業的想法,他散盡家財,廣招士人,等待上天給他機會。這一等就是二十三年。命運直到陳慶之四十一歲,過了不惑之年時,才給了他一個機會。
南北朝時期,梁朝是南朝,北朝面對的是北魏。有一天,北魏道武帝拓跋珪玄孫、江陽王拓跋鍾葵之子、徐州刺史元法僧當大臣當得的不耐煩了,也想「皇帝輪流做,明年到我家」,享受一下當帝王的威風和快樂,於是起兵造反,在彭城自稱天子,國號為「宋」,改元「天啟」,一個朝廷豈能有兩個天子,既便是同宗也不行,北魏皇帝很生氣,派兵征剿。元法僧造反有膽,反抗無力,抵敵不住,趕忙投降了梁武帝蕭衍。蕭衍啥也沒幹,天上掉下個大餡餅,高興壞了,於是加封他最親密的屬下、主書陳慶之為武威將軍,與胡龍牙、成景俊等率梁軍前去接應受降。
這是陳慶之第一次由文職官員成為「將軍」,擔任的是一個受降官角色。但就是這次受降官的小小角色,改變了陳慶之的人生命運。從此他開始征戰沙場。陳慶之喜歡穿一件白色的戰袍,手下兵將只有幾千人,但就是這幾千人,被他帶領者,竟然橫掃河洛,14月內連下魏32城,攻無不克。命運只給了他十五年的征戰時間,但就在這短短的十五年時間裡,陳慶之參加指軍的戰役有四十七次之多,以數千兵力,先後破魏軍丘大可7萬、楊昱7萬、元天穆數萬,降費穆2萬,直陷魏都洛陽。皆是以少勝多,民間流傳著這樣一句話:「名師大將莫自牢,千兵萬馬避白袍」
陳慶之顯然不是項羽一樣的人物,他武力值是很差的,史載他「射不穿札,馬非所便」,騎馬射箭都不行。但為什麼總打勝仗呢?分析原因大概有兩點:
第一,「善撫軍士,能得其死力」,這是史書記載的一個重要原因。也就是說,陳慶之善於將兵,而這些兵將,樂為之用。陳慶之武力值雖然不行,但他可以象諸葛亮一樣,揮著鵝毛扇指揮的。他的部下,絕不是象他一樣的文弱書生,而是虎狼之師。雖然區區幾千人,但如果這些將士都個個如項羽、呂布一樣,而且團結一心,誓以死戰,那該有多大的殺傷力?當年趙雲在長板坡曹操百萬大軍中,殺了個七進七出,殺死曹軍大將幾十名,士兵無數。試死如果有七千個趙雲在曹操大營中,該是什麼樣的景象?還不如老虎搏兔一般。
第二,陳慶之指揮有方。陳慶之的指揮藝術是怎麼來的?史書沒有記載他拜哪位名家為師,但陳慶之有一個人愛好,圍棋。梁武帝蕭衍是一個圍棋高手,而陪蕭衍下棋的,便是他的隨從陳慶之。兩人一下棋,就如老僧入定一般,可以不吃不喝不上衛生間通宵太旦,陳慶之陪蕭衍下了二十多年棋,而圍棋,其實是打仗的沙盤,早在四千多年前的堯時便已被發明了,許多著名軍事家如三國時的曹操、孫策、陸遜等都是疆場和棋枰兩個「戰場」上的佼佼者,陳慶之一定是人下棋中悟出了「棋道」,而將之應用於戰爭實踐,由「棋聖」而華麗轉身為「軍神」,成為「棋開得勝」第一人。
歷史上記載陳慶之對陣常常眾寡懸殊,兩千對敵兩萬,一比十,大勝;七千對敵三十萬,一比四十三,大勝;七千對敵二十萬,一比二十八,大勝……,梁武帝蕭衍對陳慶之的戰績非常驚訝,「本非將種,又非豪家,觖望風雲,以至於此。可深思奇略,善克令終。開朱門而待賓,揚聲名於竹帛,豈非大丈夫哉!」,連開國領袖毛澤東對陳慶之的故事也「為之神往」,這該有多大的「神通」,才能取得如此的戰績啊!
陳慶之五十六歲去世,謚號為「武」。一介書生,卻得到了「武」的謚號,在名將之林,成就了一段神秘莫測的歷史傳奇。
TAG:喵星人說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