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張建宏:用時間去雕刻,做新時代匠人

張建宏:用時間去雕刻,做新時代匠人

「用時間去雕刻」這是中國玉石雕藝術大師張建宏在觀止藝拍直播做客的過程中,反覆被他提及的話。在擔任著全國工藝美術行業理事會副理事長,蘇州市玉石文化行業協會副會長、蘇州市工藝美術行業協會玉雕專業委員會常務理事眾多職務的背後,我們看到的是一位在行業內有口皆碑的玉雕大師,更是一位專註於心的匠人。與和田玉相見、相識、相知,決定了張建宏長達二十餘年的創作之路。多年的藝術沉澱背後是他蘊藏著溫度與生命力的作品,不僅耐人尋味,更對業界影響甚遠。

從苦學技藝到獨自創業

張建宏出身於江南水鄉周庄。自幼受當地人文環境熏陶,酷愛東方文化藝術,尤其喜歡古物、書畫等文玩件。從籍籍無名到登上玉壇之巔,張建宏的成長和他的作品一樣,靠的都是時間的歷練與揣摩。

初入和田玉界,張建宏是從王忠建工作室的學徒開始。「我們那個時候學三年幫三年,六年這是基本功,也是老傳統」。艱辛的學徒生活,不僅為他今後的藝術生涯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也在他心中磨礪出對玉雕的一股韌勁和一份執著。張建宏在觀止藝拍的直播中告訴我們:「手工藝都是十年磨一劍練出來的,需要的是精心,靜心。」

與很多成功人士一樣,張建宏也把今日的成就一部分歸功於自己的「好運氣」。從買原石到參與其「賭性」,對手工藝行業的從業者來講,「沉得住氣」是基本要求。當然前提是發自內心的熱愛。一早起來便趴在機子這頭開始雕刻工藝,一坐便是四五個鐘頭渾然不知,張建宏特別享受這個過程中的專註,並且日復一日的堅持著。他說:「我們有時候在雕刻,會很認真思索怎麼樣去理順的時候,忽然有一個人出現,經常會嚇一跳。」

正是這樣一份專註和嚴謹,2004年張建宏有了自己的琢石工作室。「發展至今從未想過要做得多大多好,就是把這二十多年來的大事小事都認真做好,工作室也在這個過程中,逐步壯大」。當直播中問及如何擁有今天的成就時,張建宏如是說道。

用傳承與創新去雕琢

作為江蘇土生土長的玉雕藝術大師,張建宏的身上流淌著「蘇工精神。」「蘇工」的精巧從明朝便有所記載。《天工開物》曾提到:良玉雖集京師,工巧則推蘇郡。蘇州從明代開始成為經濟中心,號稱江南首都,人們生活富足,喜愛潮流之物,於是以玉器為代表的高檔消費品便極度盛行,這也恰恰促進琢玉文化發展。

從古時候為帝王宮廷進貢玉料,加工玉器至今,一代又一代的能工巧匠用鬼斧神工成就了不少驚為天人的大作,也為蘇州玉文化奠定了紮實基礎。也正是這份深耕於土壤的基因,讓張建宏的作品中蘊藏了傳承的情懷。而玉雕大師張建宏如今的成就,除去單純的傳承延續之意,又多了幾分創造與革新。

1994年張建宏初涉仿古玉雕工藝,在玉雕廠的這些年中,他深入理解了這門傳統藝術,也逐漸領悟到:「工」是一切藝術的骨架、是一件作品的根莖,「藝」是作品的花和葉,是作品靈魂和氣質,體現了作品的生命價值。所以「工」與「藝」缺一不可。而在已經擁有了紮實功底的基礎下,如何體現「藝」、表達作品的獨特靈魂,他開啟了二十餘年的創作和鑽研之路。

張建宏在觀止藝拍的直播過程中為我們介紹道:「蘇工」的飄、空、靈,分別指的線條飄逸流暢舒服,作品富有層次感且靈氣逼人。從2004年成立工作室起,張建宏逐步實現了自己藝術理想的一片天地。空閑時,他經常參加些行業內的協會活動,和大家一起探討玉雕工藝,在此過程中他的作品也受到了玉雕圈內專業人士的廣泛觀注和好評。

在雕刻工藝上,他採用多層次的設計布局和雕刻手法,這是與傳統玉牌創作的最大區別,也是最大限度體現玉質縝密、細膩、潤澤的一個非常好的雕刻方式。除了雕刻主體、背景、邊框等多個層次之外,他還融入了深(遠)景、中景、近景等現代美術的透視方法,用深(高)浮雕、淺浮雕和薄意雕刻的傳統手法加以體現。他利用學到的現代美術理論和知識,大量運用陰與陽、空與實、疏與密、方與圓、線與面等藝術手法處理,更好的表達出各種題材的藝術美感和創作內涵。而一切的創作設計又從原材料本身條件出發,符合蘇州雕工去除瑕疵、保留完美的特質。

形成特定的藝術風格是一個玉雕人真正完成從「工匠」到「大師」的飛躍與升華。張建宏用獨特的藝術創作詮釋了「創新是最好的繼承」。

老傳統打磨下的看料高人

很多人將張建宏稱為「看料高人」,這個稱號也是從某種程度上對他幾十年如一日刻苦鑽研的一種認可。和現在買個機子兩個月就能上手的快工業模式不同,在張建宏拜師學藝的那會兒,學徒3年的期間內是不會讓你幹活的,敲工具、燒工具,一做就是三個月,還要承擔起幫師傅燒水等一系列雜活。正是在這樣的老傳統打磨下,張建宏才有了如今的紮實功底。

張建宏說:「做到現在,很多原石我們看一眼就能知道它的產地。」 在觀止藝拍的直播室中他向我們詳細講解者和田玉的種類和特徵。和田玉按產出環境進行分類,可以分為原生礦(「山料」)和次生礦(又分為三種:「山流水」、「子料」、「戈壁料」)。不同產地的產出環境有各自的特點,因此在和田玉的品質上會有所不同。根據其在自然光下所呈現的顏色區別,玉種可分為清白種(冷光)、黃白種(暖光)等。

市場上對於和田玉的追捧持續不退,其價值也是逐步攀升。不少消費者將和田玉視為收藏佳品。張建宏向我們透露,稀缺性和田子料在過去十年間其價值翻了近10倍。所以從保值角度出發,和田玉確實值得收藏。

然而和田玉也存在「一刀窮,一刀富」的賭性。所以玩玉多年的張建宏大師也提醒大家保持一顆平常心。特別是在買料之初便要知道是玩料還是賭料還是切料。「買那種明料,雖然價格比較硬,但沒有輸的概率,可以把風險規避掉,通常有10%-15%的利潤就已經很不錯了。」張建宏這麼說道。在玉雕行業遊走多年,張建宏早已擁有了平和的心態,沉心靜性這無疑是張建宏修得如此高藝術造詣的靈魂所在。

新時代下的匠人精神

張建宏曾參與拍攝過一個江蘇衛視崑山電視台的專題片,詳細記錄了他製作一個成品玉器的過程。從買原材料,到切料,去綹,設計,整型、雕刻,打磨,成品,評獎,前後總共耗時四個月左右。很多人覺得這太過漫長,張建宏則不這麼認為。「和田玉每一塊玉都不一樣,不會給你重來的機會,你需要因材施藝,這是我們一直在學的東西,所以看到不同的料,不同的皮色就要知道最合適做什麼。」直播中張建宏反覆向我們強調:「不要為了利益追求短頻快」。他還在觀止藝拍直播室和我們分享了行業里的至理名言:石頭是死的,人是活的,活人磨玉石,玉石磨死人。

不得不說當代社會發展迅速,很多工廠化的出品逐步替代了手工藝,在效益加倍的衝擊下,工匠們也開始心浮氣躁。「追求短頻快,可以及時帶來利潤,但忽略玉的品質和靈魂,雕出來的東西沒有味道,不靈動,非常死板。這一點是我們當代玉匠很缺乏的,這個社會太浮躁了。」說到這個張建宏的神情不免有些落寞。數百年的傳承文化,雕刻工藝是一門全在手上,在心上的技術活,不由得半點偷工取巧。張建宏呼喚「匠心回歸」,把古老的手藝傳承下去。精益求精,一絲不苟,花更多的時間去雕刻,每天重複的做同一件事,但是這種重複絕不是一種單調的重複,恰恰是在重複中,我們的手藝變的越來越熟稔,越來越精湛,也越來越有新的花樣和創意。干一行,愛一行,精一行,成一行,張建宏向我們演繹著新時代的匠人精神。

直播的最後,張建宏帶我們參觀了他的琢石工作室。從選料、切割到成品,這裡的每個工種都被細劃在不同的工作間,足以看出這位匠人的一絲不苟。在張建宏看來,每一步都不能疏忽,只有經過精雕細琢的玉,才是生命與靈魂的結合。正是這份態度,成就了張建宏中國玉石雕刻界大師級的行業地位。

「觀止藝拍藝術名人直播間」後續還將會邀請更多大師做客現場,與大家共同探尋藝術的魅力。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華書畫博覽 的精彩文章:

TAG:中華書畫博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