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教育大咖告訴你:教育改革如何找准切入點

教育大咖告訴你:教育改革如何找准切入點

第五屆全國教育改革創新典型案例推選頒獎暨創新成果展示活動1月20日在京舉行。活動內容精彩紛呈。教育名家、省廳廳長、局長和校長們共同探討如何更好地培養人才,讓人民群眾有更多的「教育獲得感」。繼上午的頒獎典禮和主題報告之後,下午,獲獎嘉賓代表進行了精彩的教育改革創新成果分享和對話活動。想知道這些優秀案例有哪些獨到之處?快來看看這些教育創新亮點吧!

【教育改革創新成果分享】

江蘇省教育廳廳長葛道凱:

以黨的十九大精神為指引,深化江蘇教育改革創新

中國教育新聞網記者 張勁松 攝

關於對江蘇教育下一步改革的思考,需要重新認識教育現代化的內涵,新的內涵是什麼,五個更加註重:第一,更加註重科學理念的普及,什麼是科學的理念?概括起來平衡充分發展的教育才是適合的教育,適合的教育就是最好的教育。第二,更加註重豐富辦學資源。希望更多的類型,更多的品種,而不僅僅是發生在課堂上的由老師傳授的教育資源。第三,更加註重發展性政策體系,換句話說就是教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第四,更加註重貼心的服務,教育是人和人的交流,不能是冷冰冰的。第五,更加註重引領社會的精神文化風尚。

教育現代化的目標在未來30多年的時間裡,是要建設教育強國。要建設教育強國,那就要有教育強省,對於江蘇來說,我們建設強省應該抓什麼?要抓「四個進一步」。第一,進一步鞏固教育優先發展地位;第二,進一步張揚每一個孩子的個性;第三,進一步彰顯每一索學校的特色;第四,進一步激發教育的發展活力。

通過五個措施實現:第一深化管理體制和辦學體制的改革;第二深化資源配置改革,重點是補短板破難題;第三深化人才培養機制的改革,重點是立德樹人全面發展;第四深化教師管理制度改革,重點是破除壁壘。第五深化服務發展機制改革,重點是產教融合、優化供給。核心是落在教育與產業鏈和創新鏈的對接上。

上海市教委副主任李永智:

建設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的創新實踐

中國教育新聞網記者 張勁松 攝

今天主要講講上海在這三個點上的一些做法:

第一,嚴把教師入口關。所有上海新任教師,不管是高校的教師還是基礎教育的教師,全部要經過一個見習的實踐培訓。注重四個能力的培養:職業感悟與師德修養;課堂經歷與教學實踐;班級工作與育德體驗;教研與專業發展。同時針對各個學科、各個學段的教師制定學習任務包,這些最後落地都是一些指導性的手冊,或者具體的教材。

第二,引導團隊發展,促進骨幹教師的快速成長。我們搞了一個中小學幼兒園中青年骨幹教師團隊發展計劃。這個計劃基本上是跨校、跨區來組建團隊,年齡主體人員是中青年教師,但是會有有資歷、有經驗的教育家做指導,同時會帶一批年輕教師做分工團隊的角色,共同鼓勵中青年教師開展教研,針對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能進行更深度的教研活動,進一步提升中青年教師的教學活動深度、廣度和跨學科的能力。

第三,是特級校長和特級教師的「雙名工程」。「雙名工程」一開始針對教師和校長分別建一個基地,由一個老教育家主持,後來雙主持人主持這個基地,手把手對學員進行培養,這樣帶起了一批名校長、名教師。在特級校長和特級教師的評選任用當中,以他們為龍頭,帶動優秀校長、優秀教師流動,特別是向郊區和農村學校流動。目前在郊區的農村學校起到了非常好的帶領和示範作用。

山東省教育廳正廳級巡視員張志勇:

解決大班額的創新工作機制

中國教育新聞網記者 張勁松 攝

這幾年我們著眼於解決鄉村弱、城鎮擠的問題,實施了「一體兩翼」的雙輪驅動戰略,就是我們破解鄉村弱和城鎮擠的問題,用兩個輪子推動它,一個是鄉村薄弱學校改造工程,一個是城鎮解決大班額工程。

解決大班額問題,特事特辦,綜合施策,用好存量,擴大增量。我們提出了給人、給錢、給地的三大政策。怎麼統籌這個問題,一縣一策,市域統籌,以縣為主,按照新型城鎮化發展要求,依據人口變動的趨勢推動大班額的解決。

推動規劃落地,我們自己先切掉了退路。我們公布了各個縣委、縣政府報上來的數字,你需要投多少錢,劃多少地,全部公開,切斷退路,背水一戰,必須解決,向人民群眾做出承諾,這是我們的工作策略問題。

破解教師教師編製問題,我們採取用達不到標準班額的班師比合編,用兩個5%擴大蛋糕增量。育齡婦女多的,增加5%的機動編製;鄉村教師不夠,增加5%的變動機制,機動編製先利用起來,5年再還給你。一下子增了9萬教師編製,把超編的帽子徹底甩掉了。

解決地的問題,沒有土地,我們就從每個縣的土地指標里要那個指標出來,全部用省國土資源廳一級保障土地統籌解決。這次解決大班額過程中,我告訴大家每一個學校的新增土地都是省國土資源廳單獨下達的指標。

北京市教委副主任李奕:

以「更好的教育」讓人民群眾有更多的「教育獲得感」

中國教育新聞網記者 張勁松 攝

在當前這個新時代,鄉村教師到底需要什麼樣的教師教育,怎樣建設教師教育和教師進修,我們出台了一個開放型教師實踐活動計劃。把教師教育和進修的主動權和選擇權交給鄉村老師,把鄉村教師培訓的研修和課程計劃交給市場,提供鄉村教師教育供給側改革,讓它更多元。到底哪些東西是可以提供給鄉村教師的,第一批動員了市區級的骨幹教師、特級教師,每個人把自己可以開課、可以推出來的繼續教育和研修的資源貢獻出來。2017年下半年我們把供給的群體拓展到教育系統之外。這樣調動的不僅僅限於所謂的主科或者短期學科,各個學科都有。教師的核心素養和教師的關鍵能力,怎樣圍繞這方面提升加固,靠專家和傳統的課程體系不行的,必須開放。

關於鄉村教師補助計劃,我們想它不是給鄉村教師發工資的事,而是落實中央的精準扶貧計劃,是鄉村教育的供給側結構調整的問題,這個錢真的到位之後帶來鄉村教師騰籠換鳥。所以認清這個問題之後,把它實施的切入點和力度,精準定位在鄉村教師,我們還擴大到鄉村的鎮區,同時北京還有山區。同時又有意識地把額度拉得特別大。以前補二三百塊錢就行了,這次補到工資翻倍。我們通過這樣的方式促使鄉村教師崗位質量的提升和騰籠換鳥產生結構的變化。

西安交通大學副校長席光:

「絲綢之路大學聯盟」推進區域合作發展

中國教育新聞網記者 張勁松 攝

現在絲綢之路大學聯盟已經發揮了很好的作用,下一步我們覺得要進一步把聯盟的作用向深度、向廣度拓展,現在我們已經把西遷精神傳承發展,與絲綢之路大學聯盟密切結合。

習主席在今年的元旦賀詞里講到西安交大西遷老教授的故事,讓我深受感動,廣大人民群眾堅持愛國風險、無怨無悔、讓我感到千千萬萬普通人最偉大,同時讓我感覺幸福都是奮鬥出來的。我們在思考怎樣繼續弘揚西安交通大學的傳統,服從國家的安排,聽黨指揮,服務於國家大學。

60年前我們完成了西遷,現在進一步要在「一帶一路」的國家建設當中發揮更好的作用,這是我們思考的一個問題。現在我們已經有一個舉措,就是依託絲綢之路大學聯盟還有西安交通大學要建設的新校區,我們叫做中國西部科技創新港,把我們新的校區建設成為「一帶一路」、教育、科技、文化交流、留學生中心共享的中心,打造西部的人才高地、科研共享的高地,進一步服務好國家的絲綢之路經濟帶包括「一帶一路」的建設的發展,這個方面有相應的舉措,現在已經有159萬平方米的建築完成,預計2019年完成內部裝修就可以使用。希望我們在國家「一帶一路」的戰略中繼續發揮作用,能夠支持西部大開發,能夠為國家做出新的貢獻。

安徽農業大學副校長蔣家平:

精準扶貧的「大別山道路」升級版

中國教育新聞網記者 張勁松 攝

安徽農業大學抓住首批建設新農村發展研究院這個體系,著力打造大別山道路升級版。我們主要內容是堅持服務、社會服務和建立教學的融合,科技推廣和精準扶貧的融合,探索「一站一盟一中心」的模式,建立教學、科研、推廣、孵化於一體的綜合基地,延伸教學課堂,實現育人鏈、創新鏈和產業鏈的對接。

一是校縣合作的共建模式,「一站一盟一中心」。 「一站」是綜合實驗站,「一盟」是校企聯合的現代農業學研聯盟,「一中心」就是校企聯合成立的農業技術推廣合作服務中心。通過「一站一盟一種新」的建設,打造了一體融合的新型農業科技服務模式,基本上就是新型農業科技服務模式是在縣域農業主導產業聯盟下,行政主體、研發主體、推廣主體和新型的農業經營主體四方共同組成了政產學研緊密結合的新型農技推廣聯盟。

二是構建協同教育的模式,利用綜合實驗占平台把學生的創新實驗、綜合實踐、畢業實習拓展到基地,把學校、課堂和實驗室建在田間地頭,扶持大學生創新創業。

三是打通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最後一公里」,通過我們高校優勢結合,打通科技成果推廣的最後一公里。我們現在在貧困地區投資5500多萬元,和縣區合作成立76個農業主導產業產學研聯盟,扶持了茶葉、畜禽、食用菌、高山蔬菜等等特色產業,對安徽省農業結構的調整和農民的脫貧致富起到重要的作用。

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校長翟小寧:

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及教育教學創新的綜合實踐

中國教育新聞網記者 張勁松 攝

我們的課程觀就是以人為本,創建連接過去、現在與未來,打破時空限制,促進個性化成長,注重學生學習體驗和學習興趣的適合每一個學生髮展的新時代全面育人課程體系。簡單說,我們的課程觀,育人是根本,從構成來說是立體化的,過去現在與未來相連接,校內校外國內國外相連接。

注重學生學習體驗和興趣發展,打造適合每個學生髮展的新時代的全面育人課程體系。世界是在不斷變化,教育也要與時俱進,我們應該從基礎教育開始,培養學生具備為複雜人生求解的能力,培養學生決勝未來的關鍵技能,鍛造學生人格使學生具有決定性的人格優勢。

遵循人的成長規律,三個層級,從學生的發展維度和課程的服務體系,以及課程的空間維度來構建課程。從學生的發展維度構建了基礎課程、發展課程和高端課程。從課程的服務體系維度,我們構建了必修課程、選修課程和個性課程。從課程的空間維度構建了校內課程、跨界課程和雲課程。

我認為一所學校要有特色,但不能只突出特色不突出綜合,基礎教育重在給學生提供豐富多彩綜合的方面,讓學生各取所需。所以要科學合理、文理兼容。個性化發展要照顧到它,所以豐富多元。我們構建了縱橫開合的體系,縱就是形成小學、中學、大學一條龍的培養體系。「橫」就是注重跨學科學習、跨領域、跨文化學習,現在學校壁壘打開,原來得分科學習是工業化時代為特色的教學模式,現在看很多的創新都不是分科創新,交叉創新、跨界創新,逐漸要有分科教學走向綜合教學。「開」就是開放的視野,學習空間和學習機制要開放。「合」就是課程的聚焦,立德樹人。

【對話:區域教育創新切入點和著力點在哪裡】

中國教育新聞網記者 張勁松 攝

主持人:劉華蓉(中國教育報刊社質量考核中心主任,博士,編審)

我們十九大報告在最後出版定稿的時候有6個修改的地方,其中一個修改的地方關於教育。增加了6個字:深化教育改革。怎麼深化教育改革,離不開我們的學校和區域教育實踐的活力。今天的對話就請我們獲獎的五位區域局長圍繞區域教育創新的切入點和著力點對話。

有一位希臘物理學家阿基米德說,如果給我一個支點我就能撬動地球。我們怎麼撬動中國教育改革創新這個巨大的地球,我們不僅需要一個支點,我們還需要一個長長的槓桿,需要在哪裡著力,在哪裡撬動,還需要到底誰來發出動力,而且把槓桿撬起來以後,需要保持槓桿持續的撬動,有動力之外還要有動能。今天請五位局長圍繞我們的案例來講一講你們的思考。

劉華蓉(中國教育報刊社質量考核中心主任,博士,編審):請問趙局長,找准切入點的時候有什麼建議?

遼寧省瀋陽市教育局副局長趙仁君:

區域性教育改革要抓准目標和問題

區域性教育改革的切入點可以從兩個方面考慮:第一個是目標導向,另外一點就是問題導向。我們教育在發展當中要朝哪個方向努力,達到什麼目標,哪些問題需要解決,我認為這兩個是切入點。在區域性的教育改革中,改革不是摸著石頭過河,是從頂層設計從上到下的。比如說這次設計的課後服務,我們根據用戶導向在區域上先抓住了彈性離校的關鍵點,實施多個著力點,解決了孩子們課外負擔重的問題,孩子外面補課、老師課外上課,現在回歸學校了。在外邊補,孩子們提早放學之後家長接不了,不但不安全,好的學習習慣也沒有養成。所以一策多舉,實現多個效果。頂層設計的時候,在區域性推進教育改革上一定要考慮這種效果,真正地以人民為中心,最終受益的是老百姓。

我們開家長座談會的時候,家長講,每天晚上五點半,孩子在車上跟他交流一天的學習情況的時候,家長心裡是幸福的,這就是幸福感。

劉華蓉(中國教育報刊社質量考核中心主任,博士,編審):中國教育界有不少教育戰線成長起來的局長,也有不少跨界的局長,典型的例子就是前段時間新聞炒作過,一個地方的畜牧局長擔任教育局長。在座的也有擔任鎮長、鄉長的經歷。請問李局長,您的專業對於推動教育改革創新,對這次獲獎案例的推進有什麼幫助?

河北省石家莊市教育局副局長李立水:

以跨界思想推動教育改革

如果說畜牧局的局長調任教育局長遭媒體熱炒,反過來教育局局長調任畜牧局局長,調任農業局局長又該怎麼考慮?這是一個問題。

我畢業於農業院校,在基層干過很長時間的行政工作,到了教育部門以後,我感覺我可以站在另外一個角度上去看待教育,有時候可能看得更清楚。比如說普職融通模式的探索,最初從2010年、2011年我提出來,現在全國遍地開花。現在教育的現狀是什麼,葉聖陶說過一句話,教育是農業不是工業,恰恰在很多地方,教育,尤其學校已經成了整齊劃一、批量生產、統一標準的工業產品生產的工廠和機器。如果像工業產品一樣培養人才,那你培養人才肯定是不注重個性發展,不符合社會需求的。針對這個情況,我提出跨界,就是職教和普教跨界,實行融通。只有跨界才能融合,只有兼容才能並蓄,我覺得教育界也應該有跨界的思想。

劉華蓉(中國教育報刊社質量考核中心主任,博士,編審):山西晉中的教育在推進改革創新的過程中,有沒有想改想做,但改不了的事,感覺到最難的是什麼?

山西省晉中市教育局局長張海榮:

循序漸進推進改革持續發展

我是2017年4月份返回我們教育系統的,老兵歸隊。一上任就接到兩項改革任務,目前回頭來看,這兩項改革推進得比較順利,但是也不是說改革過程中就沒有難題,我感覺推進改革的過程中,我作為老教育人回過頭來看這個事比較吃力,最關鍵的是出台兩個教育的方案。我們經常說有一個好的方案就成功了一半,所以說在出台這兩個方案的過程中,我是比較慎重的,做了大量的調查研究,按照總書記的要求,四個親自的要求,親自部署,親自把關,親自協調,親自督促,推進改革的各項進程。另外我感覺到,一次改革不能談得太多,我們要把改革改哪些問題,解決什麼問題,達到什麼樣的目的和得到什麼樣的效果,要想清楚搞明白,如果一次想解決的問題太多,一蹴而就,是不可能的,我們要循序漸進,我們得持續推進改革。我們今年還要在這個基礎上進一步推進一系列的改革,我們就是要發揚釘釘子的精神,持續推進改革,這也是我去年推進兩項改革的一個小小的經驗。

劉華蓉(中國教育報刊社質量考核中心主任,博士,編審):請問覃局長,您做過教師,也在鄉鎮做過鄉鎮長,在政府黨委組織部、市政府都工作過,既是一個老教育人,但是也是一個行政經驗很豐富的人,請問作為教育局長,發動學校和教師支持你的改革創新的關鍵在哪裡?

湖北省宜昌市教育局局長覃照:

讓學生、學校、老師能夠享受到更加公平的教育資源

我把自己定義為一個教育人,雖然說三進兩出教育行政部門,但是我認為教育是我自己的本行。過去的工作經歷給我一個深切的體會,無論幹什麼事情,我們一方面要思考怎樣幹事,同時我們更重要的是要思考怎樣干成事。教育的改革尤其如此,就像我們推進高中階段的結構性改革一樣,首先思考怎麼干,乾的方向必須是正確的。同時我們也要思考怎麼樣把改革的措施推進到位,所以說我們在改革的過程當中,從目標設計到操作環節的設計,需要進行認真的思考。比如普職之間的協調發展,普職比,為什麼我們提到普職相當,因為我們的普教和職教得到了均衡的發展,我們的學生選擇到中職教育,30%的學生選擇了升學,升向高一級的學校,可以參與技能高考,參加技能高考的人數占湖北省整個水平的人數超過20%,70%的人選擇到企業里當高素質的技能者。還有對學校3+3結構的調整,對校長競聘的改革等。我們的出發點是公平,讓學生、學校、老師能夠享受到更加公平的教育資源,同時讓學生、老師、校長有選擇權、辦學自主權,這是他們內心的動力,所以推進改革的過程當中,我們就能得到改革的對象人民群眾和領導的支持。這也是我們改革取得初步成效的關鍵。

劉華蓉(中國教育報刊社質量考核中心主任,博士,編審):很多地方新的教育局長上任以後大刀闊斧推教育改革,費了很大的勁,花了很大的人力物力,家長不買賬、教師不滿意,你覺得教育創新讓大家認可的關鍵在哪裡?

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區教育局局長項海剛:

教育改革要以孩子為中心

做改革,我們要搞清楚我們的初心是什麼,在我們老師眼裡孩子應該是我們的中心,所以我們經常要思考三個問題:第一,我們覺得我們要找尋到自我,第一個我們從哪裡來,我們這個地區、這個部門所承載的歷史、積澱在哪裡;第二個找准我們現在在哪裡。很多時候城市化以後,我專門寫了一篇文章,原來農村裡似乎隨便都能找到方向,南北清楚、道路非常熟悉,現在城市燈火輝煌了,我們有時候恰恰忘卻、找不到我們自己在哪裡。第三我覺得我們做的改革一定要明確我們要往哪裡去,「哪裡去」是一個方向,如果我們「哪裡去」的方向,忘了我們的核心:以人民為中心、以學生為中心,我們改革一定會失敗。只要我們把握好了方向,認準了目標,改革就會被認可。我認為改革是需要我們共同努力和付出的。

【對話:學校教育創新是如何實現的】

中國教育新聞網記者 張勁松 攝

主持人:儲召生(中國教育報編委、周刊中心主任)

我提兩個問題,各位做校長的時候,改革最難的地方在哪裡?各家有各家的難處,各位覺得最難的地方在什麼地方?第二,大家當校長這麼多年,搞改革,得意之作是什麼,我們部長說奮進之筆,大家做過這麼多校長,改革創新,得意之筆在哪裡?

江蘇省南京浦口區行知教育集團校長楊瑞清:

教育改革中處理好傳承與創新的關係

教育改革最難的地方是處理好傳承與創新的關係。我們學校,在37年前我去的時候,是100來人的小學,發展到今天成為教育集團。我想想看,我們也沒有太多的創新,我們真正做的就是老老實實地踐行教育這個思想,教學合一,把生活教育理論在我們實踐中貫徹實施,慢慢帶動教育發展,我們真的要好好傳承。

我覺得比較得意的是什麼呢?我們是在長江邊上的鄉村小學,我統計了三個累計數據,一個是讓3000多鄉村兒童享受到了優質教育,第二是接待了36萬名城市學生來這裡體驗鄉村生活,我接待了100萬名學生來這裡學習中國師生文化,我覺得行知教育、中國文化具有很強的時代價值,所以我們認認真真地在教育改革創新的實踐當中去落實、實施,真的很有吸引力、很有魅力。

江蘇省江陰南菁高級中學校長楊培明:

從教育的本質看教育,從教育的未來看教育

我感覺進行教育改革創新最難的是,先進的教育的理念和教育現實的困境兩者之間的矛盾。我們面臨著教師的專業發展動力不足的問題,我們面臨著家長對教育的多元訴求問題,我們也面臨著孩子的全面、全體、有個性的發展問題,這些都是擺在我們每一位校長面前的現實問題。套用一句流行的話,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幹。尤其作為高中校長,升學率始終是擺在我們面前很現實的問題。我們怎麼戴著鐐銬跳舞跳得精彩?我們要辦既有面子又有里子的教育。所謂面子就是社會各界我們的家長、我們的學生關注的所謂顯性的教育質量,同時作為一個教育人,尤其作為我們對教育有自身的理想、有自己追求的,我們怎樣才能夠守正,就是堅守學校百年的傳統,同時也要遵循我們的教育教學規律,按照教育的本來樣子來辦教育,所以在面子和里子之間我們一定要找到一個平衡點。一所學校的發展首先應該建立在對自身歷史傳統的正確認識和理解繼承之上,我們發現,從傳統書院到現代高中,審美成為我們這所學校的文化基因,在學校新的發展時期,我們一定要高度重視文化傳承和傳統教育的時代轉換。

南京近幾年的實踐深刻地告訴我們,面向未來的教育,要利益高遠,致力於人類更美好的未來,我們更應該從教育的本質看教育,從教育的社會功能看教育,從教育的未來看教育。如果說我們認同美學是未來的人類學的觀點的話,那麼基於教育的立場,我更願意相信美學是我們未來的教育學。

河北省正定中學校長周慶:

縮短自上而下推行改革理念的時間差

學校里遇到的困難是什麼,我覺得對於我來說,也可能對於其他在座各位校長來說,是校長的思想如何變成中層的思想,中層的理念如何變成老師們的行動。每一位校長都是自己的思想家,都有自己的辦學理念,理念都是先進的,以人為本、面向學生未來發展的。但是校長的思想能不能很快地為中層所接受,變成中層的理念。校長的思想走得很快,中層滯後,如何縮短時間差,縮短的過程中不使中層產生反感,同樣的道理,中層的理念落實到老師那裡去,同樣縮短時間差,不產生反彈和反感,這是面臨的大問題。第二個問題是最大的成就,應該說對於我來說,最大的成就在於,雖然我做了將近20年的副校長和校長,今天我很自信地站在三尺講台上,同時我也是一名普通的高三地理老師,每周14節課,帶領我的團隊和學校,把這個中學打造成在省能內有一流師資、一流管理、一流質量、一流效率的學校,按照領導的要求,努力打造不一樣的河北教育,不一樣的河北教育就是學校有特色、教師有特質、學生有特長。

雲南省昆明市滇池度假區實驗學校校長楊立雄:

從小處著手確立教育改革命題

改革創新最難的是什麼,我認為,最難的就是改什麼。這個問題分兩個方面:第一是尋找命題,第二是確立命題。我們要尋找到一個點,在這個點上改,尋找需要教育的智慧;第二我們要確立,確立在這個點上改,我們還需要改革的勇氣。尋找和確立要依據這樣幾個方面。第一方面在價值引領層面。哲學判別層面和實踐供給層面要統一起來;第二在黨和國家培養人才層面,學校的發展目標層面。第三就是家長和學生的利益層面,這三者也要統一起來。所以尋找的命題和確立的命題能夠確定一個學校教育改革最難的事情。我們尋找到一個命題以後,它可能會是一個概念,也可能是我們的一種價值觀念,那麼基於這一小點,我們從最微小的改變開始,圍繞這個點劃圓圈,慢慢地放大、輻射,那麼這個命題就正式確立了。我們有了實踐的操作,有了哲學的判別,有了價值的引領,我們的改革才會有開始,也能夠成功。

【論壇總結】

中國教育報刊社副總編輯、中國教育報總編輯 周飛

改革創新推動我們走向教育強國

今年我們第五屆教育改革創新典型案例推選活動的140個獲獎案例,有這些特點:

第一,聚焦關鍵。緊扣黨中央對教育改革發展的頂層設計和重大布局,積極探索和解決事關民生、事關教育實踐改革發展的重點和難點問題,改革創新有力度。

第二,關注民生。立足教育的民生定位,積極回應和解決廣大人民群眾關切的熱點問題,不斷提升教育的公共服務能力和水平,改革創新的紅利顯著。

第三,立足於人。堅持以人為本,瞄準立德樹人這個根本任務,深入推進教學改革,不斷優化育人模式和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改革創新步伐穩健。

第四,注重質量。教育內涵發展成為我們當前教育改革的主流,以規模擴張為特徵的外延式發展,逐漸轉變為以提高質量和優化結構為特徵的內涵式發展,改革創新更顯品質。

十九大明確提出要堅持新的發展理念。回顧過往的幾十年,我們神州大地上,教育改革創新就像春潮流動,改革創新已經成了中國教育一道特別閃亮的名片,也是我們各地教育部門、學校,特別是在座的一張閃亮的名片。展望未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改革創新仍然是我們一如既往、繼續堅持的重要方向。

我們要繼續秉持改革創新的精神,以更大的勇氣、更多的智慧推動教育事業現代化,推動我們中國真正走向教育強國。

(中國教育新聞網記者 彭詩韻 整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教育新聞網 的精彩文章:

第五屆全國教育改革創新典型案例推選頒獎暨創新成果展示活動舉行

TAG:中國教育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