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得有精力的方式二:情感
有個觀念特別有趣並充滿說服力:精力(energy),而非時間,是高效表現的基礎。
如果說鍛煉身體與健康飲食所產生的精力是非常明顯的,那麼情感精力則隱晦得多。
鍛煉這種事,做了就會得到精力,沒做就不會,涇渭分明。
情感常常變幻無常,上一秒還開朗樂觀,下一秒就變得抑鬱了。
其中最不受人所控的,便是情緒。
譬如說所有失戀、喪親都會抑鬱很長一段時間,並不是說人們不懂道理,不能從陰霾中走出。
人人都知道斯人已逝,再追戀也於事無補。
關鍵在於回憶時不時跳出來打擾人,不分場合,不分地點,將人的情緒拖入地下。
我就親眼見過一位外表非常堅強的男性,聊天聊到半途突然失神,問他怎麼了。
他哽咽著說,沒什麼。
但是眼神和面部肌肉都顯示出某種追憶與痛苦。
問了才知道他失戀不久。
人們總以為能控制這種事,實際上常常被這件事所支配,會激發人的逃避心理,會想方設法地逃避掉心理激蕩的情緒。
這對人的精力是極大威脅,很可能養成壞習慣和回歸到過去的壞習慣。
像喝酒、狂歡、一直抽煙,只是為逃避作出的努力,清醒過後將帶來雙倍痛苦。
另一種損失精力的痛苦是平庸之苦。
人會快速適應當下的生活。
心理學家追蹤了中彩票者的幸福程度。
在剛中彩票時,那個人的幸福程度得到極大提升,會迸發出旺盛精力做這做那。
而通常是一年後,這人的幸福程度就回歸到原來水平,先前是什麼鹹魚,現在還是什麼鹹魚。
至於精力?當然是煙消雲散了。
剛畢業入職的大學生會有一陣新鮮感,工作四五年後也成了鹹魚。
什麼都穩定下來了,被情感、工作、貸款等所固化,不敢動彈。
沒有什麼值得追求的,也沒有什麼值得放棄的。
平庸侵蝕著精力,使人越來越不願意動彈,越來越用精力最少的方式過活一生。
Jim Loehr和Tony Schwartz問過很多人這樣的問題:「生活中是否經常體驗到愉悅或深刻滿足的感覺?」
他們得到的答案是,極少。
尤其在我們這娛樂至死,所有嚴肅都被惡搞或必須被惡搞的年代,更是如此。
人們不再對人或事有所崇敬,縱然是神也要拉下來與自己齊肩,這樣才覺得減少了些許焦慮。
耶穌、達摩、孔子等被嘲諷多少次就不說了,最典型的還是當代那些比較嚴肅的人。
汪峰就是一例,從《中國新歌聲》到《歌手》,汪峰就像個導師形象的老實人,認真的點評,認真的唱歌,認真的穿皮褲。
正如這句話,沒有「認真的穿皮褲」,人們就會感到不安寧,感到某種壓抑,感到若有若無的焦慮。
因此汪峰被瘋狂調侃,皮褲汪、半壁汪、車禍汪,有些甚至到了惡意的程度,一定要將他拉下來才罷手。
惡搞或搞笑給人的歡樂像某種有副作用的止痛劑,當時有效,過後會加倍空虛、焦慮。
這種止痛劑是無限量供應的,永遠可以上微博、B站、公眾號里去搜索,去哈哈大笑。
信息時代,當然可以如此過活一生。
但是虛無的痛苦,也會纏繞一生。
心理學研究發現,長時間觀看電視會導致焦慮增長和輕度抑鬱。
手機我記得也有相關研究。
精力,就在這種過活中減少,少得連愛恨的能力都沒有了。
這形成了悖論,有更多情感的前提是更多精力,有更多精力的前提是更多情感。
失去帶來的大痛苦、平庸帶來的小焦慮,以及伴生的抑鬱和荒謬感都是代價高昂的負面情緒。
它們就像寄生蟲一樣吸食人的精力,最終導致人急躁、化身暴躁老哥、得過且過。
我就有急躁的現象,泡手沖咖啡時總希望水快點滴下去,我好快點喝。
有一段時間有所緩解,最近反而加重了。
出於性格原因,沒變成暴躁老哥。
獲得積極正面的情緒就能增加情感精力。
「所有能帶來享受、滿足感和安全感的活動都能夠激發正面情感。」
其中道理已經被雞湯和乾貨文說了無數次了,再說也無益。
「關鍵是要表達出你對這些活動的重視,並將投入在它們上面的時間視為神聖不可侵犯的。」
換言之,足夠中二,足夠投入。
正面情緒和精力就像雙生樹,前者高,後者就旺盛。
我最近在學英語,以我親身體驗,學習的過程越中二,效率越高,也越愉悅。
小朋友在中二這件事上就「肆無忌憚」,他們因此獲得了足夠的開心。
年歲漸長,成年人在夏天玩泥巴被視為羞恥的事情,不符合社會規範。
好在冬天打雪仗不會受人指責。
真正的積極情感是從嚴肅中獲得的,惡搞別人其實消費的是自己。
有段時間我和朋友常去玩密室,體驗最好的恰恰是遵守規則的人。
我仍舊記得一次去恐怖密室,有一位朋友扮演一個叫陳美娜的,帶來了極好的娛樂效果。
這種效果,來自於對密室的投入。
我也去過不遵守遊戲規則的密室,工作人員全程嬉皮笑臉,我們也索然乏味。
同樣,真人CS、COS、跳舞、唱歌、各類認真投入的社交,或僅僅是靜坐冥想,都能給人長足的正面情緒。
在合理限度下,對朋友或親人或戀人付出越多,收到的回報就越多。
不過不能過多,過多會招來毀滅。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