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蘇聯解體前的戈爾巴喬夫有多無奈?蘇聯人有了自由卻不再擁護他!

蘇聯解體前的戈爾巴喬夫有多無奈?蘇聯人有了自由卻不再擁護他!

1991年,美國與蘇聯的最後一次峰會在莫斯科舉行,經歷9年的漫長時間後,《第一階段削減戰略武器條約》即將簽訂。在這次會上,作為東道主的蘇聯總統戈爾巴喬夫意氣風發,躊躇滿志,但此時,戈爾巴喬夫在蘇聯的支持率已經降到冰點。

過去的蘇聯並不存在「支持率」的問題,領導人從來都是人民心目中的偉大領袖,儘管在他們過世後也會變成人們批判的對象,但在他們在世時,沒人會有不同意見。戈爾巴喬夫的改革給了人們想要的自由,於是人們開始反對他。彼得·詹寧斯是美國三大新聞主播之一,他參與了莫斯科峰會的報道,當時,他向美國廣播公司電視網的觀眾宣布,戈爾巴喬夫的支持率已經降至20%,這是一個極其危險的指數。

為何人們不支持這個給他們自由,告訴他們什麼叫「民主」的領導者呢?另一位美國路透社記者吉恩·吉本斯曾經報告了他在美國的見聞,或許可以對這一奇怪現象做出最好的詮釋。「商店門口排起長隊的人群、空蕩蕩的商店櫥窗、破舊的汽車和閑置的起重機停滿了街道兩旁。但是在克里姆林宮,他將見到截然相反的景象,珠光寶氣的水晶枝形吊燈熠熠生輝,精美絕倫的繪畫,雕刻精美的木地板,以及多到足以打造千萬座紀念碑的大理石。」這就是當時蘇聯的真實寫照。百姓忍受著貧窮和物質嚴重缺乏帶來的困苦,人們沒有錢,而有錢的人也買不到足夠的牛肉、黃油、伏特加。但是,當權者卻依然享有特權,這更增加了人民的不滿情緒,而此時,他們已經懂得如何發泄這種不滿。

為了挽救自己在國內糟糕的形象,戈爾巴喬夫唯一的指望就是國際援助。從1991年中旬開始,戈爾巴喬夫在蘇聯國內幾乎沒有朋友了,保守派不喜歡他在軍事上的軟弱;而葉利欽為首的激進改革派也蠢蠢欲動,時刻準備取而代之。與國內悲慘境遇相反,在國際社會,特別是西方媒體眼中,戈爾巴喬夫卻是極受歡迎的。人們讚許他的開明、幽默和風度,認為他是比老布希更有魅力的領袖人物。因此,戈爾巴喬夫希望能得到西方國家的經濟援助。

從1990年起,戈爾巴喬夫頻繁的與西方領導人進行會晤,在華盛頓、倫敦,他總把一件事掛在嘴邊,那就是經濟援助。在戈爾巴喬夫看來,只有西方的經濟援助才能使蘇聯渡過眼前的危機,而生活得到改善的蘇聯人能夠再一次支持他,給他的改革帶來更多的時間。布希曾勸戈爾巴喬夫儘快讓蘇聯加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因為這樣能夠更方便的獲得援助,但是戈爾巴喬夫卻猶豫了,他擔心這會被國內的反對派當做簽訂《第一階段削減戰略武器條約》的交換條件。結果,一直到莫斯科峰會,經濟援助的問題還是沒有得到解決。

但是蘇聯人等不起了,戈爾巴喬夫打破了舊的經濟結構,但是新的市場機制尚未建立,更未見成效。在一切尚未就緒的情況下,蘇共卻結束了對媒體的壟斷,從1919年一來首次敞開了公開批評的言路,蘇聯政府的很多行為也開始公開化、透明化,然而這些改善人權的行為沒有給戈爾巴喬夫帶來了想像中的支持,反而使他受到輿論的抨擊。改革派慫恿著民眾支持更為激進的改革。

蘇聯人民的反對或許會讓戈爾巴喬夫感到遺憾,但這種局面不也正是他的改革所希望得到的結果嗎?人民有權力選擇好的,自然也有權力反對不好的。正如戈爾巴喬夫自己所說「我們為未來而活」,他這個失敗者終究還是成功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孫博士侃歷史 的精彩文章:

斯大林用了哪些手段,將社會主義的蘇聯變成了一個霸權主義國家?

TAG:孫博士侃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