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史永雋:傳統內家拳的道家淵源

史永雋:傳統內家拳的道家淵源

傳統內家拳的道家淵源

史永雋

摘 要:源遠流長的傳統內家拳根植於道家,是內視功夫發展的產物,也是道家思想的一種健康、特殊表達。內家拳的不同拳種或直接傳自於道家,或與道家具有密切的聯繫,在思想上與道家具有一定的關聯性和相似性。從內家拳具體實踐上看,它表現出上善若水、道法自然、以柔勝剛、取法於儉等特點。傳統內家拳的訓練其實是一種極其樸素、返璞歸真的運動,符合大道至簡的原則,對技擊而言即是開發人體潛能,對養生來說則是增強人體自身的免疫力,但很多人易走入誤區,將其複雜化或者神秘化。

關鍵詞:內家拳;道家;淵源;實踐

作者簡介:史永雋,男,廣東行政學院省情教研部教授,主要從事中國傳統文化研究。

傳統內家拳是對在我國民間長期流行的以練習神、意、氣為主,重內大於重外,貴柔尚意、以靜制動的一類拳術的總稱,這也是人們針對另一大類重視形、力、剛的外家拳相對應的一個稱呼,傳統內家拳影響最大的即是有我國三大內家拳之稱的太極拳、形意拳和八卦掌。傳統內家拳是內視功夫、導引、內丹等綜合發展的結果,是人類在長期與自然界和自身鬥爭的過程中逐漸形成的,是追求健康和技擊相結合的特殊產物。本文主要關注傳統的內家拳運動,與宗教信仰沒有多大關係,正如有學者所認為的,即使是「道教的煉養之術,低則有養生健體乃至延年益壽之效,實際上與宗教信仰無關,任何人都可以修鍊」[1]2。因此,本文行文上用道家養生思想貫之,避免用道教引起狹隘之嫌。

一、基於道家的三大內家拳

(一)深深根植於道家的太極拳

宋末明初武當著名道家內丹祖師張三丰一直被許多內家拳種奉為祖師,如清人黃百家在《內家拳法》中說「張三丰既精於少林,復從而翻之,是名內家」。當然,從邏輯上說,張三丰一人創立、傳授諸多內家拳種幾乎不可能,一些內家拳種把張三丰作為祖師,不排除是對道家內丹祖師張三丰的認同和攀附,以滿足自己拳種的宣傳之需。太極拳理作為內家拳理論之首,在很多流傳較廣的太極拳譜中都有道家內丹祖師張三丰的署名,如被後世各式太極拳廣泛接受的武氏太極拳鼻祖武禹襄傳《太極拳論》,後有舊注云系武當山張三丰老師遺論[2]567。無論拳論是否為張三丰所作,但是作者如此注釋,對於以張三丰為代表的道家認同是毋庸置疑的。此種現象也反覆出現在楊氏太極拳的老拳譜中,如楊澄甫《太極拳拳老譜三十二解》中有《張三丰承留》《口授張三丰老師之言》《張三丰以武事得道論》等篇[3]16-18,可以看出對張三丰為代表的道家功夫和理念的推崇。陳氏太極拳的創始人陳王庭云:「到而今,年老殘喘,只落得《黃庭》一卷隨身伴。悶來時造拳……」[4]8《黃庭》顯然是道教經典《黃庭經》,於是陳氏太極拳結合道家的引導術、吐納術就很自然了。陳氏太極拳理論家陳鑫的《詠太極拳》載:

太極分陰陽,神龍變無方,天地為父母,摩盪柔與剛,生生原不已,奇正不尋常。乾坤如橐龠,太極一氣囊,盈虛消息故,皆在此中藏。至終始復始,一氣運弛張,有形歸無跡,物我兩相忘……返真歸朴後,就是活神仙,隨在皆得我,太璞自神全。[5]299

由此不難看出道家經典《道德經》對陳氏太極拳的影響,而吳氏太極拳練功歌訣的開始部分說:

混沌宇宙原無極,無極生髮化太極,靜生動來動極靜,動極回返歸無極,

天地日月星循環,人與宇宙同一體,太極原本自然力,武道醫理是同源。

天人相應自然力,陰陽平衡乃天機。練功要練意和氣,吐故納新修身體,

世人揉合外家拳,重在攻防多用力,用力太過須矯正,氣盛耗其丹元氣,

少壯練功不注意,好勇鬥狠違規律,老暮遲年悔不及,太極用意不鬥力。[6]392

該部分歌訣闡發了吳氏太極拳的基本原理、宗旨、原則,從無極、太極、武道、陰陽、吐故納新、丹元氣等,也無不透出與道家思想的融合。至於出現最晚的孫氏太極拳,就更不用多說了,創始人孫祿堂認為「拳術與丹道是一理也」。由此看出我國太極拳的幾個主要流派(武、楊、陳、吳、孫)都受到道家思想和文化的深刻影響。

(二)來源於道家的八卦掌

八卦掌,又稱游身八卦掌,相對於其他內家拳種來講是個新拳種,創立不過100多年。創始人為清代著名武術家董海川(1797—1882),據傳當時他廣收門徒,海納百川,針對弟子的個人特點以及此前所習的技藝因材施教,其第一代、第二代弟子中能人輩出,分別形成了自己的特有風格,產生了尹、程、馬、史、劉、梁等各大派別,享譽武林,使得八卦掌在短期內迅速成長為與太極拳、形意拳鼎足而立的一大拳種。八卦掌功夫來源於道家更是毋庸置疑,尹福等弟子為董海川所立的第一塊墓碑碑文中有詳細、明確的記載:「(董海川)及長,遍游四方,所過吳、越、巴、蜀,舉凡名山大川,無不歷險搜奇,以壯其襟懷。後遇黃冠授以武術,遂精拳勇。」[7]196第二塊墓碑為尹福率師弟及下代弟子在1904年所立,對於董海川求學於道家進行了更為詳細的敘述,當然也增添了一些傳奇色彩,碑文中載:

公諱海川,文安人,生有神力,幼以武勇名鄉里。弱冠技益精,訪友於江皖間,迷失道入亂山中,終日不得出,飢困無聊,度無生理。忽有人于山巔招之以手,乃攀藤附葛而上,至則其人謂之曰:「師侯汝久矣。」因導之行見,廟宇奇幼,類非人世。蜿蜒而入,曆數處,一道者裝,童顏鶴髮,遙之曰:「汝來何遲乎。」遂日授以擊刺進退法,煉神導氣之功,凡其所傳,皆乎平日所未聞未睹者。居之久,又謂曰:「汝行矣,可以問世矣!」遂麾之使出,此回視,則煙雲飄渺,已失其處噫。此公至誠所感,所遇者殆仙歟。公神力得自天授,而技藝又獲自仙傳,此後遂無有能致之者。[6]197

黃冠、道者裝、煉神導氣等詞句非常清楚地說明了董海川的道家師承,至於他具體是在何地和道家何人所學,至今還沒有確切答案,有安徽渝花山、江西龍虎山等說法。這種現象在道家的發展史上比比皆是。道家很多人士功夫越深,涵養越高,越是隱姓埋名,不願為世人所知、所擾。有的甚至要弟子立下重誓不能暴露其行蹤,當然這也為後人的考證留下了很多困難和遺憾,但八卦掌來源於道家應是一個不容爭辯的事實。

(三)養靈根而動心的形意拳

由山西戴龍邦傳出,經李洛能後名聞天下的形意拳雖然號稱傳自南宋名將岳飛,終因年代久遠實不可考,但其拳譜中處處體現了道家的思想和實踐,認為「養靈根而動心者,敵將也;養靈根而靜心者,修道也」,強調「精養靈根氣養神,養功養道見天真。丹田養就長命寶,萬兩黃金不與人」[8]79。這裡明顯承認修道、武術的親密關係。山西形意拳大師車毅齋經常引用來教育門人弟子的拳訣是:

混元一氣吾道成,道成莫外五真形。真形內藏真精神,神藏氣內丹道成。如問真形須求真,要知真形合真相。真相合來有真訣,真訣合道得徹靈。武藝雖真竅不真,費盡心機枉勞神。祖師留下真妙訣,知者傳授要擇人。[6]50

車毅齋的同門河北郭雲深甚至直接把練形意拳的三層道理分為「煉精化氣、練氣化神、煉神還虛」三步,無疑是和道家內丹修鍊的步驟是一致的。就連下手方法,修丹與形意都從練氣開始。「靜坐修丹,一般常言煉精化氣、練氣化神、煉神還虛。殊不知三者下手法,系以練氣為首。其訣在以練氣補形,練形補精為第一環。」[9]34形意拳譜中說:「丹田者,陽元之本,氣力之府也,欲精技藝必健丹田,欲健丹田尤必先練技藝。」[10]1郭雲深進一步言及丹道與內家拳術關係曰:

丹道始終全仗呼吸,起初大小周天,以及還虛之功者,皆是呼吸之變化耳。拳術之道亦然,惟有鍛鍊形體與筋骨之功。丹道是靜中求動,動極而復靜也,拳術是動中求靜,靜恆而復動也。[6]21-22

開創宋氏形意拳一脈的宋世榮更是把高級的形意拳術直接取名為道藝(以示與「練武藝者,是雙重之姿勢,重心在兩腿之間,全身用力,清濁不分,先後天不辯」相區別),而「練道藝者,是三體式單重之姿勢,前虛後實,重心在於後足,前足亦可虛,亦可實,心中不用力,先要虛其心,意思與丹道相合。丹書雲:『靜坐最初要還虛,不還虛不能見本性,不見本性用功皆是濁源,並非先天之真性也。』拳術之理亦然……在拳術中,虛極時,橫拳圓滿無虧,內中有一點靈機生焉……故此三體式內之一點生機發動,而能至於無窮,所以謂之道藝也」[6]44-46。形意拳譜中曾引用赤松子胎息訣說:「『氣穴之間,昔人名之曰生門死戶,又謂之天地之根。凝神於此,久之元氣日充,元神日旺。神旺則氣暢,氣暢則血融,血融則骨強,骨強則髓滿,髓滿則腹盈,腹盈則下實,下實則步行輕健,動作不疲,四肢康健,顏色如桃李,去仙不遠矣。』此亦是拳術內勁之意義也。」由此可見,形意拳是把道家內丹理論與實踐和練內家功結合為一了。

內家拳與道家之間的淵源是如此密切,以至於有的學者認為:「太極拳與道教的哲學—心理學原理有著密切而深刻的聯繫,與道家心理操練和心理自我調節的整個實踐密切相關。不僅如此,這兩種中國古代宗教文化現象在思想上和心理上的接近是如此地有機,以至於中國武術的許多流派,當然首先是太極拳(我們把它作為最有特點的例子),都可以被看作是整個道教實踐的某種形式或變種,儘管它們特色不盡相同。」[11]顯然此處作者說的中國武術,準確表達應是指傳統內家拳。

道教作為道家的實際載體,在其內部也出了不少內家拳高手,知名的如全真祖師王重陽、龍門祖師丘處機、魯北道醫李肇永、自然門杜心五的師爺徐清虛、千峰老人趙避塵等,只是更多人不為人知罷了。道教中人也認為太極拳等內家武術與道家修鍊的內功是高度相關的。道教龍門千峰派傳人牛金寶說:「太極拳與道家養生功同出一源,根本不能分開……與太極拳、八卦掌、形意諸拳以及各家拳術,無不密切關聯……這與道家靜養功的要求以及所起的作用完全一致。」[12]31-32在很多功法上內家拳與道功也是高度類似,即使是道教內部秘傳的一些關鍵功法在內家拳中也往往有所體現,如道教有「十六錠金」之喻的「一吸便提,氣氣歸臍,一提便咽,水火相見」與內家拳的「先吸後呼,一出一入;先提後下,一升一伏;內收丹田,氣之歸宿,吸入呼出,勿使有聲。下收穀道,上提玉樓,或坐或立,吸氣於喉,發意送下,漸至底收。升的升路,肋骨齊舉;降的降所,氣吞俞口」(《內功四經內功經》)「心腎為水火之臟,水宜升,火宜降」(《內功四經納卦經》)就非常相似。在當代,著名道教學者陳攖寧的弟子胡海牙通過自身實踐把內家拳明確納入陳提倡的仙學範疇。

二、傳統內家拳基於道家理論的實踐

內家拳既然和道家淵源深厚,那麼它的鍛煉過程中也必然有道家的具體思想貫徹其中,下面主要從內家拳實際鍛煉的角度,說明內家拳運動中是如何突出地體現了道家思想。

(一)上善若水

「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道德經》第八章)「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道德經》第七十八章)有人說道文化是水文化,與道家關係極為密切的內家拳秉承了這種特徵。傳統內家拳的捨己從人、以柔克剛、先柔後剛等都是取理於此。

一方面,在練習過程中用水作為想像。八卦掌先是從趟泥步走圈入手練習的,想像在泥水中行走,然後再練習趟水步,想像在水中行走,水可以由淺到深。姜容樵有「樁如山嶽、步似水中」[13]3-6的說法,這樣才既能夠練出松沉勁,也更能夠找到輕靈的感覺。另一方面,與人接手時,也是找水的感覺,在防守上全身像水樣圓轉虛無點,遇力如水中漂木。八卦掌中也有專門的水勁功練習。在太極拳的練習中,太極名家郝為真(1849—1920)則把太極拳分為水中兩腳踏地、水中兩腳浮起、水面上行三層練習,階段依次提高。形意拳的高境界是「身形應當似水流」,在練習中始終貫穿著這種意識。時間久了,才能體會到什麼是「火上水下,水重火輕」,才能「實腹暢胸」,感覺到腹內充實,追求「腹乃氣根,氣似雲行」之妙,這與道家內丹「凝神入氣穴」是一回事,養生上可以達到心腎相交、水火既濟的效果。內家拳到了一定境界,什麼招數、招式都通通歸為動靜和陰陽互轉,到了此時即是「得來萬法皆無用,身形應當似水流」了。

(二)道法自然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經》第二十五章)養生亦如此,凡是違背自身規律的做法最後證明總是失大於得。內家拳無論是練、養,還是高境界的虛無都根於此。從練習上看,內家拳從自身機體自然而然的現象入手,無論動、靜樁功,還是招式都是取源於此,「太極亦稱自然拳」,「太極原本自然力」(《太極拳練功歌訣》)。即使是練功出現偏差,最保險的辦法還是回歸其自然意境或狀態以調回。

顯然,內家拳的有些練習功法是來源於對生活的觀察。如八卦掌趟泥步、趟水步、轉圈等。此外,內家拳高級階段的一些功法,也只不過是把人體在某些特殊狀態下自然而然的反應練出來實現常規化控制而已,走的也是返先天的路線。形意拳經雲「豈知吾得嬰兒玩,打遍天下是真形」,其實此句講到了一個非常關鍵的問題,「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是謂復命」(《道德經》第十六章),內家拳其實也是借鑒了嬰兒的狀態即「法嬰兒」,嬰兒的腿腳非常有活力,三大內家拳強調的「根打」[14]即基於此,「地龍真經,利在底攻」(《內功四經地龍經》)。從養生角度看,「人老腿先老」,腿部的機能逐漸變差是人體衰老的一個標誌,如果能夠保持腿部的活力,無疑對健康是有好處的。

到了內家拳的高級階段純粹以意識行功時,出現種種干擾,也要無心自然應對,不被外在環境轉移注意力為妙,道法自然為總綱。但是在現實生活中,很多習拳之人,甚至練了很多年拳的所謂老拳師反其道而行之,不是追求自然而是反自然,招式以複雜和花哨為目標,不勤奮練功還好,如果再一勤奮,結果導致氣脈糾結不清,反而是陽顯於外,表面上容光煥發,其實是埋下了禍根。中醫前輩周潛川早有提醒,王薌齋也批評過此種現象,說「非弄到不舒服,不自然,百骸失正而後止。因而不得不走入刻板方法之途徑,永無隨機而動,變化無方,更無法發揮潛能」[15]227。其實正應了「大道甚夷,而人好徑」(《道德經》第五十三章)。

(三)以柔勝剛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強則不勝,木強則兵。強大處下,柔弱處上。」(《道德經》第七十六章)離了柔,就不是內家拳了,能夠極柔軟,才能夠極堅剛。內家拳原理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反向運動,是三歸二,二歸一,一歸無,目標是回到出生之初甚至出生前的狀態。試想一下,初生的嬰兒,至精至和,生命力極強,但是身體極為綿軟,哪有什麼腱子肉呢?高妙的內家境界亦是如此。

柔是內家拳的核心,無柔不是內家拳。柔是求內勁的唯一途徑,只是在描述和表現上不同而已。太極拳相比其他內家拳種更突出了柔的作用,太極拳的別名也叫綿拳、軟拳,王宗岳的《太極拳論》中說:「人剛我柔謂之走,我順人背謂之粘。」其實這是把柔提高到了一個非常高的地位,可以說柔即是走,就是粘,離了柔就不是太極拳了,柔也是達到「一羽不能加,蠅蟲不能落」般輕靈的唯一路徑。太極拳的《十三勢行功心解》則指出了太極拳堅剛的來源即「極柔軟然後極堅剛」。八卦掌對於柔的重視也不例外,八卦掌的《三十六歌》中第十九歌明確提出八卦掌對於柔的看法:「人道掌法勝在剛,郭老曾言柔內藏。個中也有人知味,剛柔相濟是所長。」由此可見,八卦掌的剛是以柔為基礎的剛,是柔的積累。榮華豐認為「全身之法柔為妙,內外貫通顯柔高,千招萬法柔軟妙,唯有游空最逍遙」[16]36即是得道之語。形意拳雖然講究「硬打硬進無遮攔」,但絕不是一般人所理解的僵硬,而是柔藏其中,郭雲深對於形意化勁的論述是:「練之周身四肢運轉,起落進退,皆不可著力,專以神意運用之,雖是神意運用,惟形式規矩仍如前兩種不可改移。」[17]282可見形意拳對於柔的要求更高,是暗柔,否則就不能解釋形意拳譜說的「豈知吾得嬰兒玩,打遍天下是真形」了。在實踐中練家們也都知道,無柔不得松沉,無柔不得通關,柔是傳統內家拳的根本和基礎。

柔的訓練是內家拳訓練的關鍵,這個過程必須有明師(指明白的師傅,區別於名師)指導才行,光靠書本是絕對不行的。「無論何種學術,凡可以文字相傳者,多屬其中之糟粕。若其精華所在,絕非文字可以相傳。其中之曲折奧妙,非由耳提面命不可,甚至可以意會而不可以言傳。」[18]1確實是「妙高頂上無話可說」,身、心同時實踐的技藝大多這樣。

(四)取法於儉

「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道德經》第六十七章)儉即節約,是道家修鍊的一個宗旨,即精、氣、神的節約。

傳統內家拳亦是如此,在內家拳的練習和運用上都提倡節儉。太極拳講究「一羽不能加,蠅蟲不能落」,「四兩撥千斤」,是體力節約,儉也。內家拳的儉也體現在借勁上,不但是在接手時借對方的勁,也常常表現在練功中借自己的勁,如八卦掌在起落翻轉中要練得圓潤流暢,往往要借勢、順勁(尤其是在高、低位轉換中,唯有此膝關節才不容易受傷)。在三大內家拳中表面形式最簡單的是形意拳,因為其簡單反而成了練習者的難關,郭雲深說:「難者,是練者厭其拳之形式簡單,而不良於觀,以至半途而廢者有之,或者練者惡其道理平常,而無有奇妙之法則,自己專好剛勁之氣,身外又無奇異之行,故終身練之而不能得著形意拳術中和之道也。」[17]286

在傳統內家拳運動中,儉是節約,精、氣、神的全面節約,也就是人體能量的節約。只有少用,才能夠持久,八卦掌《妙訣歌》中「蠅蟲不能落,輕時如鴻毛」也即是如此。只有儉才能長久,所以儉也是生活的三寶之一,求儉只能在松、靜、柔中求,除此之外別無他法。

南懷瑾先生提倡的路子也認為「練太極拳到後來的階段,應該走上內功的路子才好」(南懷瑾:《太極拳與靜坐》),從主要精、氣的節約到心神節約的轉化過程自然做到了回視返聽,甚至慢慢體會到氤氤氳氳,這皆是元氣充足的表現,這在一年四季中都有身體上的表現,尤其是至寒至熱的冬、夏兩季更為明顯,只是現代人已經遠離自然,大多無緣體會了。內家拳追求的終極境界是什麼呢,從太極拳的經典之說「由招數而漸悟懂勁,由懂勁而階及神明」已經很明白了,在八卦掌中則描述為「意動生慧」。

三、大道至簡的內家拳

《道德經》所說的「大道至簡,而人好徑」對於練習內家拳非常有指導意義,能明白其中含義,對於內家拳的訓練和養生都有深遠意義。

大道至簡,初學者不可不知。就像千古絕學之稱的金丹大道,無論南派、北派,還是東派、西派、中派,也無論是自身陰陽、同類陰陽還是虛空陰陽都離不開攝心收念、回視返聽,從自己身體上下功夫,從自身的精、氣、神練起。內家拳也是同樣的道理,無非是改善自己機體的功能,提高抵抗力,開發潛能而已,「離開己身,無物可求」[15]213。

醫聖張仲景認為三條主要的致病因素中兩條就與傳導有關,也表明了養生的路徑。

一者,經絡受邪,入於臟腑,為內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竅血脈相傳,壅塞不用,為外皮膚所中也……若人能養慎,不令邪風乾杵經絡……四肢才覺重滯,即導引吐納……勿令九竅閉塞……不遺形體有衰,病則無由入其腠理。[19]32

內家拳練習由於排除了阻礙,使得經絡、氣血的傳導暢通,無疑是有助於身體健康的,練習者自己也會覺得神清氣爽,遍體無滯。但值得注意的是,練功者完畢後往往會出微汗(尤其是做到以心行氣時),其時萬不可對著風口猛吹,或者立即進入與練功環境溫差較大的地方(如夏季室外練完功進入空調房),否則,此時毛孔開放,經絡暢通,風、濕、寒都會趁機而進,為日後發病埋下禍根,所謂「避風如避劍」指的就是此時。

傳統內家拳訓練理同中醫用人蔘補氣,其實氣不在參而在於吃參之人,人蔘只是把人本身已經耗散的東西聚起而已,但總是有人迷信世上類似人蔘等的補藥。傳統內家諸拳種的訓練也不過是把人人具備的東西調出來而已,能調得快、調得細、耗得少的就是好方法。

參考文獻

[1]陳兵.道教修鍊養生學[M].西安: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總社,2015.

[2]人民體育出版社編.太極拳全書[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1995.

[3]楊振鐸.楊氏太極拳[M].西安:世界圖書出版公司西安有限公司,1997.

[4]唐豪,顧留馨編著.太極拳研究[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1964.

[5]沈家楨,顧留馨編著.陳氏太極拳[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1964.

[6]胡轉運,黃瑋編著.太極拳與氣功[M].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

[7]張全亮.八卦掌答疑[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5.

[8]孫祿堂.拳意述真[M].上海:仁記印務局,1929.

[9]肖天石.道家養生學概要[M].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8.

[10]劉殿琛.形意拳術抉微[M].太原:山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03.

[11]H·阿巴耶夫.中國武術的道教淵源[J].張雅平,譯.世界宗教文化,2010(3):74-80.

[12]牛金寶.養生延壽法[M].北京:北京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1989.

[13]姜容樵.八卦掌[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1963.

[14]史永雋.傳統內家拳養生與誤區[J].中國道教,2013(6):24-27.

[15]於永年編著.站樁養生法[M].北京:地震出版社,1989.

[16]榮華豐.宮寶田八卦掌[M].廣州:世界圖書出版公司廣州有限公司,2012.

[17]孫祿堂著,孫劍雲編.孫祿堂武學錄[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1.

[18]方慎庵.金針秘傳[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

[19]張仲景.傷寒雜病論[M].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1980.

歡迎訂閱《中原文化研究》雜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原文化研究 的精彩文章:

觀點|胡適:貢獻社會的最好辦法,是把自己鑄造成器

TAG:中原文化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