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龍門石窟:瑰寶珍窟百丈岩 神工鬼斧歷千年

龍門石窟:瑰寶珍窟百丈岩 神工鬼斧歷千年

龍門石窟是中國石刻藝術寶庫之一,現為世界文化遺產、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位於河南省洛陽市洛龍區伊河兩岸的龍門山與香山上。龍門石窟與莫高窟、雲岡石窟、麥積山石窟並稱中國四大石窟。龍門石窟開鑿於北魏孝文帝年間,之後歷經東魏、西魏、北齊、隋、唐、五代、宋等朝代連續大規模營造達400餘年之久,南北長達1公里,今存有窟龕2345個,造像10萬餘尊,碑刻題記2800餘品。其中「龍門二十品」是書法魏碑精華,褚遂良所書的「伊闕佛龕之碑」則是初唐楷書藝術的典範。龍門石窟延續時間長,跨越朝代多,以大量的實物形象和文字資料從不同側面反映了中國古代政治、經濟、宗教、文化等許多領域的發展變化,對中國石窟藝術的創新與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2000年被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奉先寺是龍門石窟規模最大、藝術最為精湛的一組摩崖型群雕,因為它隸屬於當時的皇家寺院奉先寺而俗 稱「奉先寺」。此窟建開鑿於唐高宗初,咸享三年(公元672年)皇后武則天贊助脂粉錢兩萬貫,上元二年(公元675年)功畢,長寬各30餘米,洞中佛像明顯體現了唐代佛像藝術特點,面形豐肥、兩耳下垂,形態圓滿、安詳、溫存、親切,極為動人。主佛蓮座北側的題記稱之為「大盧舍那像龕」,這裡共有九軀大像,中間主佛為盧舍那大佛,為釋迦牟尼的報身佛,據佛經說,盧舍那意即光明遍照。這座佛像通高17.14米,頭高4米,耳朵長達1.9米,佛像面部豐滿圓潤,頭頂為波狀形的發紋,雙眉彎如新月,附著一雙秀目,微微凝視著下方。高直的鼻樑,小小的嘴巴,露出祥和的笑意。雙耳長且略向下垂,下頦圓而略向前突。圓融和諧,安閑自在,身著通肩式袈裟,衣紋簡樸無華,一圈圈同心圓式的衣紋,把頭像烘托的異常鮮明而聖潔。整尊佛像,宛若一位睿智而慈祥的中年婦女,令人敬而不懼。有人評論說,在塑造這尊佛像時,把高尚的情操、豐富的感情、開闊的胸懷和典雅的外貌完美地結合在一起,因此,她具有巨大的藝術魅力。

飽經滄桑、老成持重的大弟子迦葉,溫順聰慧的小弟子阿難,表情矜持、雍榮華貴的菩薩,英武雄健的天王,咄咄逼人的力士與主佛盧舍那一起構成了一組極富情態質感的美術群體形象。奉先寺的九軀大像的背後有很多長方形的小龕,這是大約在宋、金時代,人們為了保護大像龕,依龕修建了木結構屋檐式建築,這些建築影響了佛像的通風,加速了佛像的風化,因而後來被拆除。 奉先寺大型藝術群雕以其宏大的規模、精湛的雕刻高踞於中國石刻藝術的巔峰,成為中國石刻藝術的典範之作,也成為唐朝這一偉大時代的象徵。

中國的四大石窟之一的洛陽龍門石窟。我一直想去親眼看看,電視、網路上介紹不少關於洛陽龍門石窟的概要,還有詳盡的文圖說明。但只有身臨其境才知道行萬里路的真正意義所在。去洛陽南約20里,我們來到龍門石窟。千年古都洛陽,在人們的心目中,她不只是一個古都,而是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歷史濃縮地。而石窟卻把山西大同雲岡石窟、謂之「東方盧浮宮」的莫高窟、甘肅天水麥積山石窟盡踩於腳下。因為她是龍門石窟:隋朝第二代皇帝隋煬帝楊廣登上洛陽北面的邙山,遠遠望見了洛陽南面的伊水,就對他的侍從們說,這不是真龍天子的門戶嗎?古人為什麼不在這裡建都?一位大臣獻媚地答道,古人並非不知,只是在等陛下您呢。隋煬帝聽後龍顏大悅,就在洛陽建起了隋朝的東都城,把皇宮的正門(南門)正對伊水,從此,伊水便被人們的習慣的稱為龍門之水。謂之伊水為伊闋,伊闋之西山脈為之龍脈,伊闋之東山脈謂之卧龍。這次旅遊只是粗略看了幾個西山代表性的洞窟:奉先寺、萬佛洞、蓮花洞、賓陽三洞、摩涯三佛、古陽洞等。還有東山香山寺、白園等。看到奉先寺才知道不入其境未知其偉,看萬佛洞才知道古人精工石雕之精美,

才知「東方維納斯」美態令人嘆止。其伊水東西兩山皆為石灰石,適合石雕,不易風化。這也許就是古人選在這裡作為石窟雕刻原因吧。但是幾乎每一蹲雕刻都有破損。《天下無賊》片頭出現的畫面把被偷的人面石雕作為「天下無賊」四個字幕出現的背景可見馮小剛用心之良苦,同時感嘆文化大革命之瘋狂,嘆!這些石窟中北魏洞窟約佔30%,唐代佔60%,其他朝代僅佔10%左右。自武則天在位以來,唐王朝就於洛陽建都,佛教在唐朝勝行,那些表現佛的石窟也就應運而生不為奇怪。來洛陽也不免要對武則天作一評價,她是一個了不起的女人,她的聰明之處在於,自己當完女皇后,仍還位於李家,將她生前迫害的所有人全部平反召雪,以李家媳婦入葬。不給後人留下任何對她的恨,反而讓後人對其產生了敬仰之情。她在位的16年里社會經濟快速發展,人口增加近一倍,這也為「無字碑」增加功績的份量。後李太白將武皇謂之唐朝「

七聖」之一。這次出遊還是比較盡興,但美中不足之處,就是香山寺的一柱香,燒了我近三天的工資,好不心痛。也不能怪別人,誰讓自己沒事去看蔣美別墅?誰讓自己聽其(和尚)言:你福人一家,前半生受罪,後半生享福;夫生財來,婦聚財.....後來回味之,所言其實家家都是那麼一樣,那家男人是吃軟飯的,無語。看石窟之偉,也看到了伊水之柔,與奔騰咆哮的黃河相比,她就是一個溫柔的女子,就那麼靜靜地流淌著,默默地守望著這千年不朽的歷史男人--龍門石窟。怪不得人們總稱女人柔情似水,這水也含這伊水否?無從考證。

龍門石窟是北魏、唐代皇家貴族發願造像最集中的地方,是皇家意志和行為的體現,具有濃厚的國家宗教色 彩。兩朝的造像反映出迥然不同的時代風格,北魏造像在這裡失去了雲岡石窟造像粗獷、威嚴、雄健的特徵,而生活氣息逐漸變濃,趨向活潑、清秀、溫和。這些北魏造像,臉部瘦長,雙肩瘦削,胸部平直,衣紋的雕刻使用平直刀法,堅勁質樸。在北魏時期雕鑿的眾多洞窟中,以古陽洞、賓陽中洞和蓮花洞、石窟寺這幾個洞窟最有代表價值。其中古陽洞集中了北魏遷都洛陽初期的一批皇室貴族和宮廷大臣的造像,典型地反映出北魏王朝舉國崇佛的歷史情態。這些形制瑰異、琳琅滿目的石刻藝術品,是中國傳統文化與域外文明交匯融合的珍貴記錄。

北魏時期人們崇尚以瘦為美,所以,佛雕造像也追求秀骨清像式的藝術風格。而唐代人們以胖為美,所 以唐代的佛像的臉部渾圓,雙肩寬厚,胸部隆起,衣紋的雕刻使用圓刀法,自然流暢。龍門石窟的唐代造像繼承了北魏的優秀傳統,又汲取了漢民族的文化,創造了雄健生動而又純樸自然的寫實作風,達到了佛雕藝術的頂峰。[12] 唐代龍門石窟的重點洞窟中,以規模宏偉、氣勢磅礴的大盧舍那像龕群雕最為著名。這座依據《華嚴經》雕鑿的摩崖式佛龕,以雍容大度、氣宇非凡的盧舍那佛為中心,用一周極富情態質感的美術群體形象,將佛國世界那種充滿了祥和色彩的理想意境表達的淋漓盡致。這組雕像體現了大唐帝國強大的物質力量和精神力量,顯示了唐代雕刻藝術的最高成就。

盛唐以後,經過「安史之亂」,香山寺因年久失修,漸趨衰敗,至白居易任河南尹之時,香山寺已是蕭條至極,唐文宗大和三年(公元829年),白居易來洛任河南尹,他閑暇時常在伊闕山水間流連,想修復香山寺,卻因財力有限,未能如願。大和六年(公元832年),好友元稹去世,白居易將為元稹撰寫墓志銘所得的酬金悉數拿出,費時3個多月,重修了香山寺,使衰敗的舊寺的亭台樓閣換了新顏,並撰寫了《修香山寺記》一文。白居易重修後,香山寺再次聲名大振,一時間遊人絡繹不絕。

「停宮致仕」後,白居易更加放情于山水,賞玩泉石風月。因慕戀香山寺清幽,白居易常住寺內,自號「香山居士」並把這裡作為了自己最終的歸宿,在他七十四歲時,和遺老胡杲,吉皎,鄭據,劉真,盧貞,張渾等6人先是結成了「尚齒七老人會」,後來,又有百歲之人李元爽,95歲的禪師如滿加入,號稱「香山九老」,終日吟詠於香山寺的堂上林下,寫下了許多歌詠龍門山水及香山寺的詩篇。「空門寂靜老夫閑,伴鳥隨雲年往複還,家釀滿瓶書滿架,半移生計入香山」《香山寺二絕》這裡所描繪的,正是白居易晚年生活的寫照。為保存詩稿,白居易又把自己從大和三年(公元829年)到開成五年(公元840年)所作的詩,共800首,合成12卷,取名《白氏洛中集》收藏在香山寺藏經堂內。唐文宗開成五年(公元840年)再次出資修復藏經堂,並收集綴補5000多卷佛經,藏入其中,可以說白居易為唐香山寺的再興竭盡全力,會昌六年(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陽履道里私第去世,家人遵囑將其葬於香山寺附近如滿法師塔之側。

洛陽龍門石窟賓陽北洞正壁主尊佛像的特殊「剪刀手」手勢其實是一種極少見的佛教手印。結合雙手的姿勢來看,高舉胸前,右手掌心向上,拇指、無名指與小指屈起,其他二指伸直,左手掌心向下,屈無名指及小指,伸直其他指,這是一種頗能傳達強烈意志的手印。這尊佛像因拇指風化,而食指、中指間隙過大,頗似大家習慣擺出的剪刀手類似,故而被網友戲稱為「剪刀手」佛。

2014年5月1日,有遊客去洛陽龍門石窟,發現一尊歷經千年風霜的佛像,手勢神似「剪刀手」。剪刀手佛像是在向遊人賣萌,在提醒大家保護文物,還是想說點什麼?網友評論:四百年前的藝術大師們好有遠見,知道在四百年後剪刀手肯定會風靡全球。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白居易 的精彩文章:

唐代大詩人白居易的長壽秘訣

TAG:白居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