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故宮學院今日簽約揭牌 安達森洋行舊址將建故宮文物南遷紀念館

故宮學院今日簽約揭牌 安達森洋行舊址將建故宮文物南遷紀念館

博物館頭條訊:1月19日,故宮學院(重慶)簽約揭牌在抗戰時期故宮文物重要南遷點——重慶安達森洋行舊址隆重舉行。故宮博物院與重慶市文化委員會、南岸區人民政府、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分別簽訂合作協議,達成諸多合作意向:

故宮將在重慶設立故宮學院分院,通過故宮學院平台開展培訓活動,為文化遺產保護事業發展提供專業人才支持;

在安達森洋行舊址建設故宮文物南遷紀念館,主要用於展示南遷史實、舉辦相關展覽,向公眾傳播文物保護理念;

開展故宮文化數字化展示,利用數字多媒體等方式,展示故宮最新的數字化應用成果;

在安達森洋行舊址設立紫禁書院(重慶),主要開展與故宮文化創意產業合作和交流、通過多種方式為公眾宣傳故宮文化信息;

加強學術科研交流合作,合作舉辦論壇、研討會,故宮博物院對國家文物保護裝備產業基地建設予以指導支持;

加強傳統文化教育傳播合作,充分發揮故宮博物院收藏研究及教育優勢,結合重慶市的地方資源與特色,共同開展公眾教育活動等。

故宮學院落戶重慶後,將以文化遺產保護事業發展的需要為出發點,與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和安達森洋行舊址等單位聯合開展多層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培訓項目,為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促進文博事業發展做出新的貢獻。

活動現場圖

故宮學院已先後與蘇州、西安、上海等地合作建立了故宮學院分院,在博物館界以及社會公眾中產生了積極的影響。據了解,重慶與故宮歷史淵源悠久,抗戰時期,安達森洋行舊址、川康平民商業銀行舊址等,是故宮文物南遷到重慶的重要存放點。

資料圖:抗戰時期,故宮文物南遷途中。

故宮文物南遷 守護中華文脈

1933年,當山海關被日軍攻陷的消息傳到北京,圍繞故宮文物要不要南遷的問題,中國知識分子傷透了腦筋。

胡適想通過國際社會幹預保護文物,可當時幾乎整個國際社會都想拿走中國的文物。

魯迅寫下「寂寞空城在,倉皇古董遷」的詩句。

古物陳列所前所長周肇祥不同意南遷,給支持和參與南遷的人員打騷擾電話,寄恐嚇信,鼓動人們將故宮的城門都給堵了起來,差點被打。

最終,鬧劇以確定南遷結束。因為「只要文物在,中華文化的根就不會斷,中華民族的精神就不會亡,中國人就不會做亡國奴」。

剛剛開船離開 日軍炮火攻城

每件南遷文物都有對應的「身份證」,比如「天」字打頭表明來自乾清宮,「地」字打頭來自坤寧宮。同時,專家們專門定製了一批長三尺,高寬各一尺半的厚實木箱。儘管當時時間緊迫,但裝箱工作依然一絲不苟、極為繁複,甚至將一箱瓷器從城牆上扔下,箱內的瓷器也毫髮無損。

為保證一路上「人不離物,物不離人」,南遷文物雖有政府軍隊護運,但均配有故宮工作人員全程押送。從一地運到另一地,出發時間、運輸工具、轉崗、轉車、轉船,都有文字記錄。故宮人用「對簽子」的辦法保證文物數量準確。一支簽子對應一箱文物,每交付一支簽子,就代表一箱文物安全送達。曾經故宮博物院理事李濟和院長馬衡在視察時,他們在冊中隨便圈了兩號,5分鐘不到,兩箱文物就從幾千箱中提出來了,管理之高效可見一斑。

19557箱文物抵滬後,放在上海法租界暫存,但好景不長,「七七事變」爆發。1937年8月13日,日軍轟炸上海,南京告急,南遷文物只能分三批向西遷移。同年12月9日(南京淪陷的前4天),這些文物隨英國輪船「黃浦號」駛離浦口碼頭。

船剛開,雨聲夾雜著隆隆炮聲,日軍開始攻城了。留城文物,無一倖免被日軍或掠或燒。

安達森洋行舊址 胡傑 攝

在菜園壩挖洞保存國寶 這不科學

根據戰時文物宜散不宜聚原則,就這樣,數千箱故宮文物輾轉來到重慶。這些文物字畫最多,對保存條件要求較高,因此倉庫要找隱蔽性好的、結實的,同時還對空氣濕度有要求。

當時,故宮博物院理事會理事長蔡元培,主持了關於故宮文物在重慶存放地點的會議,決定立即修建專門的庫房存放國寶。擔任故宮博物院代理院長的馬衡,想就近在菜園壩的附近挖山洞,建立基地保存國寶。但菜園壩離著名的珊瑚壩機場太近,特別容易遭受轟炸,最終大家一致決定,將文物分三處存放,即安達森洋行、川康平民商業銀行和吉時洋行。其中,位於南濱路的安達森洋行存放了3694箱文物,是存放故宮文物最多的地方。

把臘肉甩了存文物 瑞典人幫忙避日軍轟炸

安達森洋行,位於南岸區南濱路慈雲寺旁,始建於1890年代重慶開埠初期。看上去是幾棟破舊的倉庫,但它卻曾經是故宮文物的「臨時避難所」,是抗戰時期故宮文物南遷的傳奇。

安達森是瑞典人,重慶開埠以後,他來到重慶南岸海獅支路2號買地建房開設洋行,主要經營鬃毛、臘肉及百貨等。資料記載,安達森洋行原有6棟建築,佔地近萬平米。當時故宮博物院租下四個倉庫,安達森下令「把倉庫里的臘肉都甩了」,將3694箱文物都搬進了倉庫。

瑞典作為二戰中立國,為防日軍轟炸,洋行的主人瑞典人安達森每次在日軍轟炸機來臨時,便將瑞典國旗在屋頂鋪開,就這樣,故宮文物得以逃過大轟炸劫難。

安達森洋行效果圖

「守衛者」朱學侃 為故宮文物而死

1939年5月,隨著日軍對重慶的轟炸日益加劇,故宮文物被迫再次向樂山轉移。

由於江水漲潮期時間太短,押送人員必須晝夜搶工。故宮職員朱學侃在玄壇廟船艙邊布置裝運,江上漆黑,船中昏暗,朱學侃竟一腳踏空墜身艙底,重傷身亡。

他是為守護南遷文物身亡的第一人。

在繼續遷徙的過程中,故宮文物也狀況不斷:行船於江上,纖繩竟然斷了,船體失去控制,裝滿國寶箱件的船隻連同船里的工作人員一起被水衝到下游……最終,搬運工靠人力,將一箱箱文物扛到樂山。

回遷文物重慶聚首 抗戰勝利又戰白蟻臭蟲

1945年8月,抗戰勝利,當年秋天,故宮博物院重慶總辦事處隨即規劃複員,開始著手準備故宮文物復歸計劃。在計劃中,重慶扮演了聚集地的角色,分為三路分別西遷到四川樂山、峨眉,以及巴縣的文物,將全部先運到重慶,再循水路直運南京。

1946年,所有故宮文物運抵重慶,藏入海棠溪向家坡山腳原國民政府經濟部貿易委員會的庫房,故宮博物院根據情況成立了三個小組負責整理保護。

在這時,白蟻和臭蟲成為困擾他們的大害。白蟻非常厲害,一天之內,能把一箱的東西吃個精光。為了防止白蟻由箱架穿孔直接進去箱中,據故宮學者那志良先生回憶,工作人員在箱架之下墊上一塊鵝卵石,白蟻要想進入箱件之中,必須爬過鵝卵石,它們必須在鵝卵石上用土築成隧道才能達到箱子,要檢查白蟻是否上來,只要看看鵝卵石的四周有沒有它們築的隧道就知道。這項工作是很辛苦的,工作人員每人發給一個棉墊、一個電筒,每天上午、下午分別檢查一次。

文物集中重慶之後,故宮博物院就積極接洽船隻,準備復原還都了。本來打算是把這些文物直接運回北平去,但因時局關係,平漢鐵路的運輸有問題,只能改為運到南京。從重慶沿長江水路運到南京的文物是比較順利的。他們先在海棠溪設立一個轉運站,用汽車從向家坡載運來的文物箱件,先由轉運站負責人點收裝上駁船,拖到對岸存入倉庫,裝船的時候,再由倉庫將駁船拖出,用人力轉入輪船。裝運文物的輪船到達南京後,由在碼頭上負責接收東歸文物的人員照應,將文物箱件裝汽車,再運到文物庫房儲存。這批文物,自1947年6月中旬起運,到12月初結束。

(部分文字內容來源於人民網重慶頻道、《起運呈文》、《文物車輛翻車報告》、《故宮文物避寇記》、《故宮文物南遷及其意義》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博物館頭條 的精彩文章:

北京大量老舊廠房將變身博物館美術館等文化空間 20大成功案例吸引業界關注

TAG:博物館頭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