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深奧的《道德經》,可以用這種方式打開

深奧的《道德經》,可以用這種方式打開

《道德經》,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等,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論述修身、治國、用兵、養生之道,而多以政治為旨歸,被稱為「內聖外王」之學,文意深奧,包涵廣博,被譽為「萬經之王」。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在前,《德經》在後,並分為81章,全文共約五千字。

近日,暢銷書作家白雲先生全新解讀《道德經》,出版《老子之道》一書。本書揭開了《道德經》中塵封幾千年的大道真義,提供正確打開這本深奧古書的正確方式。

跟著老子看世界「頭頭是道」

老子,楚國人,家住苦縣厲鄉曲仁里鄉,今安徽亳州渦陽縣。老子姓李,名耳,字聃。老子的職業,周天子國家圖書館館長。

孔子前往周都,向老子請教禮的學問。老子說:「你說的禮,發明它的人和他的骨頭都已經腐朽了,只有他的言論還在。再則說,君子時運來臨才會出來建功立業,時運不濟,則像蓬草一樣苟存性命。我聽說,善於經商的人會把貨物囤積起來不為人知,君子雖有高貴德行,才智過人,但看上去毫無鋒芒。去掉你的驕氣和過多的欲想,去掉顯掛在臉上的神采、情態和過高的志向。這些都是對你的身心沒有好處的東西。我能跟你說的,只有這些了。」

孔子回去後,和弟子們說:「鳥,我知道它能飛;魚,我知道它能游;獸,我知道它能跑。會跑的野獸可以用網捕捉它,會游的魚可以用絲線釣它,會飛的鳥可以用弓箭射它。至於龍,我不知道它是怎麼乘風雲而上天的。我今天見到的老子,他就像龍一樣。」

這段講孔子向老子問道,老子並非主張聖人要避世,而是說,現在天下無道,應該抱道藏身才對。對於禮崩樂壞,老子看得更平淡,他覺得禮樂只是人制定和發明的,既然發明它的人會消亡,那麼禮樂思想所締造出來的言論、禮制、和社會秩序,也會自然而然地隨之消亡。真正不會隨著時間消亡的,唯有獨立而不改的大道。

老子修研道德,他的學問以自隱不求聞達為宗旨。他久居周地,目睹周王室衰敗,便離開了周都。到了函谷關,關令尹喜說:「你就要隱居了,寫本書留給我吧。」於是老子便著書上下兩篇,講述關於道德的思想共五千多字,寫完人就走了,沒有人知道他去了哪裡。

據說老子活了一百六十多歲,也有人說老子活了兩百多歲,因為他修道能延年益壽。從這段可知,老子是深諳攝生之道的。有膚淺的人認為,《道德經》只是在闡述政治思想,而不知《道德經》也可以奉生養壽。能深入地理解並掌握老子道家學說裡面的攝生思想,活一百歲是沒有問題的。

社會上學老子思想的人,則排斥儒學。學儒家思想的人,也排斥老子的思想。道不同不相為謀,是這樣的嗎?老子主張的是無為自化,清靜自正。

關於道、儒的源流關係,葛洪說:道為三皇之學,老子為集大成者。儒為周朝之學,孔子為繼承者。道為儒之本,儒為道之末。道家思想,講的是天倫無所不包,而儒家思想,則側重於人倫。人倫效法天倫,即為道、儒之本末關係。

老子創立道德的思想教化,主張清靜無為。道家學說被孔子傳入東方的魯國後受得尊崇,道家學說的一個支流則被法家韓非帶到了西方的秦國。老子道家思想被莊周闡述得歡暢淋漓,也能被申不害詮釋成勤力自勉充滿權謀。韓非《說難》極其智慧。可悲韓非防患如此周密,最終還是死在李斯手上。

老子的道家思想,強調的是應天,孔子的儒家思想,強調的是應人,管子、商君、申子、韓非法家思想,強調的則是應事。三家本出一源,互有交織。那為什麼三家又會出現長期的互相非難呢?道非儒,以為其做作刻意。儒非道,以為其事天有餘,應人不足,天生天殺雖道之理也,可是看到世道崩壞、人為草芥,作為儒家怎麼能坐視不管呢?儒非法,以為法家冷酷無情,赤裸裸的績效主義萬歲,講績效不講人性。法家非儒家,則認為儒家老把社會想得那麼情意綿綿的,對解決實際的問題有價值有幫助嗎?

道、儒、法三家,互相非難的原因,並非因為思想本身,而是因為越界。通天徹地交給道家,人倫綱常交給儒家,世事應對交給法家。誰也不要跨過自己的職權範圍去做別人的工作,這樣道、儒、法三家思想的運用就能夠完美地結合在一起了。

五千年智慧積澱的中國哲學

我們要講《道德經》,首先,需要理解道到底是指什麼,德到底是指什麼,經又到底是指什麼。所以,要對道德經三個字進行訓義解讀。

萬物從何而來?我們可以追溯,萬物乃天地相合而生。那麼天地又是從何而來的呢?繼續往前追溯,在未有天地之前,宇宙充滿了虛漠鴻蒙之氣。此沖虛之氣為天地萬物之始。此時,雖見有氣,而未見有質,更未見有形,故謂未曾有物。

虛漠鴻蒙之氣,又是從何而來呢?道生之。那又是什麼生出來的道呢?道無形無物,無名無狀,所以無物可生道。追溯到道,那麼就萬物最原初的宗始。所以說,道為萬物之宗。萬物非道而不能生。

其次,道為倫理之宗。道生天地萬物,同時還要給天地萬物的運行,設定一個法則和秩序,我們稱之為倫理。萬物不倫則不類,無理則不序。無序則亂,亂則亡。所以萬物不僅在形質上以道為宗。並且在倫理上,也要以道為宗。

再次,道為造化之宗。道生萬物,又給萬物設定倫理,那麼又是誰推動萬物生生不息的永恆演化呢?是誰提供的這個動力呢?依然是道。所以,道是萬物的性質之宗,是萬物的倫理之宗,還是萬物的造化之宗。故,道者,萬物之所宗也。味有宗於道,萬物才能生,才能類,才能化。宗者,出也,則也,稟也。

德又是什麼呢?我們上面說,道為萬物之所宗。那麼道是怎麼作用在萬物之上的呢?以德府之。萬物合道故積德,積德則能養正,養正則能久。萬物離其道宗,則失德,失德則不能養正,不能養正,則病,病則亡。

道為根,德為本,萬物為末。離道德不生,離德物不成。根生本,本生末,萬物成之,昭然紛紜若道德之華。視其華,可以窺其根基。根本牢固則物可以長久;根本不固,物必將衰亡。故物昌盛者,必宗其根本;物敗亡者,必先失其所。

府者,蓄也,養也,容也,成也。德之不府,則萬物不能成。不積德,則不能久。於萬物而言,道若母,德若鄉。聖人積天德府天下,畜而養之,而使天下萬物皆能得其天,成其全。故謂,德者,萬物之所府。

中國聖人所傳真人真言,用以治國安民,萬世之所奉,謂之經。何謂聖人?抱神合道,通天徹地,能以道德安定天下者,謂之聖。非中國之人,不可以稱為聖。非中國之聖人所言,皆不可稱為經。

道、德、經,三字合起來是說,有一個亘古不變的大道,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為萬物之所宗。人行於道上,則能有德。聖人闡述這個道,以及怎麼把握它,行道積德以蓄天下,並實際用以治國理政的君王教育經典,叫作《道德經》。

道德二字,已經被後世庸常流俗化,多用於人倫瑣事之意。世無大道,妖異邪僻者以道居之;世無上德,妄人自鳴功德。

經字,也被流俗化了。古人云,先有真人,後有真言。真人真言,方能萬世不朽。之所以萬世不朽,因其非人之言,而實為原天地至美之真言。而後世,佞人狂語,自詡為經。夷狄胡鬼,出口成經,何其鄙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快悅讀 的精彩文章:

語文有標準答案?聽周國平怎麼說

TAG:快悅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