臘八詩10首,臘八家家煮粥多
《蠟節詩》
南北朝·魏收
凝寒迫清祀,有酒宴嘉平。
宿心保所道,藉此慰中情。
賞析:從先秦起,臘八節都要祭祀祖先和神靈,祈求豐收和吉祥。魏收的這首臘節詩就寫了在寒凝大地、數九隆冬時節,人們在桌上擺上肉酒以祭祀百神,感謝百神的福佑,抒發宿居於心中的敬神之情。
《臘日》
唐·杜甫
臘日常年暖尚遙,今年臘日凍全消。
侵凌雪色還萱草,漏泄春光有柳條。
縱酒欲謀良夜醉,還家初散紫宸朝。
口脂面葯隨恩澤,翠管銀罌下九霄。
賞析:往年的臘日天氣還很冷,溫暖離人還很遙遠。而當年臘日氣候溫和,冰凍全消。詩人高興之餘準備辭朝還家,縱酒狂飲歡度良宵。據《酉陽雜俎》載,唐代皇帝在臘日賜臣下脂膏,盛以碧鏤牙筒,即「翠管」。這時候他想到皇帝賞賜的「口脂面葯」,感念皇帝對他的恩澤,不舍離開。
《臘日宣詔幸上苑》
唐·武則天
明朝游上苑,火急報春知。
花須連夜發,莫待曉風吹。
賞析:這首詩是武則天登基稱帝的第二年(691年)所作。當時宮中有忠於唐朝的人想政變。他們假託御花園百花盛開,想乘武則天看花之機推翻她,被武則天發覺。當時正值嚴冬,百花怎麼可能盛開。於是,有人給武則天出謀劃策,叫她下旨,命令臘八節這天百花齊放。武則天聽從了,寫了五言詩《臘日宣詔幸上苑》作為詔書,寫完後,派使者前往御花園中宣詔。使者把武則天的詔書在花園中焚去,以報知花神。臘八節這天一早,武則天在大臣們的簇擁下來到了御花園。人們驚呆地看到花園中百花盛開,爭奇鬥豔,煞是好看。後來還流傳出一個關於牡丹花的故事,說武則天於某年冬遊上苑,令花神催開百花,花神奉旨,百花齊放,唯牡丹傲骨,獨不奉詔,武后大怒,貶之洛陽,「故今言牡丹者,以西洛為冠首」。
《南歌子·黃州臘八日飲懷民小閣》
宋·蘇軾
衛霍元勛後,韋平外族賢。
吹笙只合在緱山。
同駕綵鸞歸去、趁新年。
烘暖燒香閣,輕寒浴佛天。
他時一醉晝堂前。
莫忘故人憔悴、老江邊。
賞析:張懷民,名夢得,一字偓佺,北宋官員。宋神宗元豐六年貶黃州,是蘇軾至交,他《記承天寺夜遊》一文就是記載了他深夜不寐與張懷民共賞夜景的事情。這首詞上闋寫了欲與張懷民一同歸隱的想法,詞中的緱山是道家聖帝。相傳西王母曾在此修鍊,另外《列仙傳》記載,王子喬是周靈王的太子。他愛好吹笙,喜歡吹鳳凰鳴叫的聲音。有一次,他在河南的伊水和洛水漫遊時,遇見仙人浮丘公,並跟隨其修鍊。後來,家人桓良終於在山裡找到了他。他對桓良說:"請轉告我的家人,七月七日那天在緱氏山上等我。"到了七月七日那天,人們來到緱山上,果然看見王 子喬騎著一隻白鶴停在山頭。幾天後,他才騎鶴飛走。而下片則寫了臘八節的人間景象,暖閣清寒,希望兩人的友情長久,故人他日不要相忘。
《十二月八日步至西村》
宋·陸遊
臘月風和意已春,時因散策過吾鄰。
草煙漠漠柴門裡,牛跡重重野水濱。
多病所須惟藥物,差科未動是閑人。
今朝佛粥交相饋,更覺江村節物新。
賞析:臘八節又謂之「佛成道節」,亦名「成道會」,據傳,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修行深山,靜坐六年,餓得骨瘦如柴,曾欲棄此苦,恰遇一牧羊女,送他乳糜,他食罷盤腿坐於菩提樹下,於十二月初八之日悟道成佛。為紀念此事,人們在這天有喝粥的習俗。雖是隆冬臘月,但已露出風和日麗的春意。柴門裡草煙漠漠,野河邊牛跡重重。臘日里人們互贈、食用著佛粥(即臘八粥),感覺到了春天清新的氣息。
《殘歲即事(其二)》
明·王彥泓
雪霽寒新臘八天,侍兒擎燭過妝前。
肉糜舊話重拈起,引得紅腮一笑嫣。
賞析:王彥泓字次回,金壇人,他出生在一個書香門第,仕宦之家,卻仕途不濟,命途多舛,這首詩寫了臘八這天,大雪初停,與侍兒聊起臘八時的情景。
《臘八日水草庵即》
明·顧夢遊
清水塘邊血作磷,正陽門外馬生塵。
只應水月無新恨,且喜雲山來故人。
晴臘無如今日好,閒遊同是再生身。
自傷白髮空流浪,一瓣香消淚滿巾。
賞析:顧夢遊,明末清初人,崇禎十五年歲貢生。平生任俠好義,喜交結四方名士賢豪,入清不仕,以遺民終老。據文獻記載,晚年為洲田所累,窮困自甘,以書易粟,求者成市。這首詩就寫了詩人晚年臘八日這天在水草庵中的心事。
《臘八粥》
清·道光帝
一陽初夏中大呂,谷粟為粥和豆煮。
應時獻佛矢心虔,默祝金光濟眾普。
盈幾馨香細細浮,堆盤果蔬紛紛聚。
共嘗佳品達沙門,沙門色相傳蓮炬。
童稚飽腹慶州平,還向街頭擊臘鼓。
賞析:自元代起,臘月初八食粥的習俗開始進入宮廷,皇帝在這天「賜百官粥,以米果雜成之,品多者為勝」。明太祖朱元璋、清聖祖康熙,都把臘八粥作為賞賜大臣的節令佳食,因而在民間更加盛行。到了清代,朝廷臘八賜粥風俗更盛,規模也越加龐大。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世宗將北京安定門內國子監以東的府邸改為雍和宮,每逢臘八日,在宮內萬福閣等處,用鍋煮臘八粥並請來喇嘛僧人誦經,然後將粥分給各王公大臣,品嘗食用以度節日。讀這首詩時可以想見當時皇宮施散臘八粥的場景。
《臘八》
清·夏仁虎
臘八家家煮粥多,大臣特派到雍和。
聖慈亦是當今佛,進奉熬成第二鍋。
賞析:同樣是寫宮中賞賜臘八粥的情景,這首是從大臣角度來看的,詩中描寫道,臘八一到,民間家家戶戶都要煮臘八粥吃,而皇帝乃當世活佛,他也要到雍和宮煮粥奉佛並賜大臣、諸王、宮妃等。據文獻記載,清代雍和宮有四口煮粥的大鍋,鍋最大的直徑為二米,深一米五,可容米數擔。熬粥時,第一鍋粥是奉佛的,第二鍋粥是賜給太后和帝後家眷的,第三鍋粥是賜給諸王和少主府的,第四鍋粥是賜給喇嘛的。這首詩里有明顯的「頌聖」意味在其中。
《臘八粥》
清·李福
臘月八日粥,傳自梵王國。七寶美調和,五味香摻入。
用以供伊蒲,藉之作功德。僧民多好事,踵事增華飾。
此風未汰除,歉歲尚沿襲。今晨或饋遺,啜這不能食。
吾家住城南,饑民兩寺集。男女叫號喧,老少街衢塞。
失足命須臾,當風膚迸裂。怯者蒙面走,一路吞聲泣。
問爾泣何為,答之我無得。此景望見之,令我心凄惻。
荒政十有二,蠲賑最下策。慳囊未易破,胥吏弊何敦。
所以經費艱,安能按戶給。吾佛好施捨,君子貴周急。
願言借粟多,蒼生免菜色。此去虛莫償,嗟嘆復何益。
安得布地金,憑杖大慈力。倦然對是的,趾望丞民粒。
賞析:與王公貴族眼中的歌舞昇平不同,底層民眾眼中的臘八節卻是五味俱全。這首詩開篇詳盡地描述了臘八粥的起源和製作方法,然而卻筆鋒一轉,由此引出舊時荒政歉收、百姓飢餓和佛寺施粥的情景,思想內容極為深刻。
本文轉載自「儒風大家」,圖源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TAG:大道知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