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太上老君究竟是誰道教究竟是什麼樣的宗教

太上老君究竟是誰道教究竟是什麼樣的宗教

道教,以道作為最高信仰和基本信仰,認為道「無形無象,生育天地萬物,是宇宙本原」,用老子《道德經》中的「道」、「德」思想告諭、教化眾生,追求天人合一、天下太平、宇宙和諧,追求長生久視、得道成仙、無量度人。

一、道教歷史和主要教派

中國自古就是好道之鄉。道文化的發端至少可以追溯到黃帝時期,「黃帝問道廣成子」的傳說成為道教文化重要的節點。我們道教使用的道歷便是從黃帝紀元開始的,比如今年用道歷講的話,是4714年。所以,我們也常將黃帝奉為始祖,而黃帝問道的廣成子也被認為道祖太上老君的化身。

不僅如此,老子也被認為道祖太上老君的第十八次化身。老子所著的《道德經》是道文化的主要著作,因此老子也被認為是道文化的集大成者。那麼,太上老君究竟是誰呢?接下來我與大家介紹一下太上老君。

一炁含三混沌初,萬象既形化三清。

生天生地並生人,太清立教自虛無。

誰將周禮東傳孔,誰入函關化胡夷。

八十一章明道德,百千萬億鎮玄都。

我認為,道教信仰的太上老君,不是一般意義上的神靈,而是道的直接神化,象徵著開天創世與救贖教化。「太上者,萬物之所尊」,在聖為眾聖之尊,在真為萬真之先,在地為萬國帝王之師,在法界為無上法王,在教為萬教之祖,常常分身下降諸界,傳教度人,弘揚道法。道教的產生和傳教度人,無不是太上老君的分身下降而啟示,講說經法,救度生民,扶持道法,太平護國。

據道經記載,老子在殷商時期就降生於世了,距今已經有3259年了。在殷商時期,為周柱下史。因為「好養精氣,貴接而不施」,轉為守藏史,積八十餘年。孔子見到老子,知道他是聖人曾數次向老子問禮、求道。後來,周朝的德行衰微,就乘青牛而西去。

過函谷關時,被善於觀星望氣的尹喜迎為真人。尹喜以關牒為名強使老子著書,老子半推半就隨他去終南山著作《道德經》。此後,老子便不知所蹤,相傳去了蜀地,現在成都的青羊宮相傳是老子與尹喜相約之地。也有傳說是去了西域,化胡為教主。

關於之前西出函谷關的故事,就是我們常說的紫氣東來的來源。在老子《道德經》出世之前,之前中國古代修行人都屬於散修,被稱作方士。老子《道德經》出世後,雖然修道者沒有成為教團,但已經有了明顯的組織性。在這以後相繼出現了很多道教派別,道文化得到了進一步的完備。

比如我們現在還有隱仙派、尹喜派、猶龍派、文始派、樓觀派等相傳都是老子傳道於尹喜。尹喜所傳的道教宗派,距今已有2500年歷史,都可以統稱為樓觀道。但是當時樓觀道教團組織並不嚴謹,所以按照西方學界的觀點,樓觀道並沒有被全部當代學者作為道教的起源。

道教正式形成相對完整的教團體系是在東漢末年,最有代表性的派別是正一盟威道。東漢中葉,太上老君下降蜀都,授張道陵天師《正一盟威籙》、《北斗經》等,在成都大邑鶴鳴山創立正一盟威道。入道時道民需要交五斗米,以作為「義米」,放在路邊或者固定的茅舍,救助那些流離失所的災民。

但是一些不信仰正一盟威道的士大夫因為貶低道民,蔑稱正一道教徒為「米賊」,蔑稱正一盟威道為「五斗米道」。當代個別學者在考察中未深入研究,多以「五斗米道」稱呼正一盟威道,實際上是一種錯誤的稱呼,作為信道的人,不應該以此「五斗米道」自稱。第四代張盛天師將天師法裔由陝西漢中遷居江西龍虎山,自此歷代天師皆住在龍虎山,龍虎山也正式成為正一道祖庭。

春秋時期,老君復授道於東華帝君。漢代,東華帝君授道於正陽真人鍾離權。至唐代,正陽真人授道於純陽真人呂洞賓。北宋末年,鍾呂二仙降於甘河橋上,授王重陽祖師以至道。王重陽祖師匯四海宗風於一壇,在活死人墓中苦行修鍊,傳道于山東,創立全真道。全真七子再續宗風,傳於後世,教法大興。全真派的道派主要有龍門派、華山派、遇仙派、南無派、隨山派、嵛山派、清靜派、五祖派、少陽派、正陽派、純陽派、劉祖派、重陽派、武當派、金山派、龍華派等。

除此之外,道教還有上清派、靈寶派、清微派、凈明派、神霄派、天心派、真大道教、鐵師派、玄武派、三豐派、長春派等。宋代朝廷下令,封以龍虎山、茅山、閣皂山的正一、上清、靈寶三大派為經籙三山。當時是三山鼎立,領導了整個江南地區的道教。元朝以後,天下符籙歸龍虎山天師掌管,設「萬法宗壇」,編撰《天壇玉格》,創立三山滴血法派,道教神權授受統歸龍虎山正一真人總理。

明代以來,將道教通常分為兩大派,即全真派和正一派。將不是全真派的教派統稱正一派。比如全真龍門派的開派祖師就是邱處機大真人。

二、道教的教理教義

道教,以道為根本信仰,以濟世度人為立教宗旨。道教的一切教義思想和修行方法,都根源於對大道的執著追求。萬物都由道化而來,一切生命都體現著道。對生命的重視,即是對道的尊重。因此,長生久視、與道合真是對道的信仰與實踐的結果。

誰是道母生天地,誰是教父傳玄妙。

一丈騰篆演洞章,九天生神宣教法。

道盡挹真玄精粹,德屢演秘要詮諦。

賑窮補急行苦行,迴風混合列高真。

《道德經》指出,「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動之死地,亦十有三」。說明人的生命非常有限,而且處於危險的狀態之中,要求人們「深根固蒂」,追求「長生久視之道」。所以,道士都比較善於養生。

道是宇宙的本體,萬物的本原,萬物運行的規律以及人間倫理道德綱常都是道的體現。德是道的外化及功能。神仙是循德而上,在精神和肉體及倫理道德超越於世俗的精神實體。神仙既是道的化身,又是人類道德的楷模,因此道教雖然有很多神仙,其實也都是大道的化身,在不同的方面宣化和踐行大道慈悲,行無量度人宗旨。

《道教義樞》指出,「道德一體,而其二義。一而不一,二而不二」。「道」和「德」是一個整體,是道教教義的核心。符合「道」準則,便是「有德」;違反「道」準則,便是「無德」

《清靜經》指出,「上士無爭,下士好爭,上德不德,下德執德,執著之者,不名道德。」所以,道教徒要重視「修道養德」,並將「道」和「德」作為最根本的信仰和行動的準則,做到既要修道,又要積德。

道教將「德」按態度區分為「陰德」和「陽德」二類。所謂「陰德」,是指個人不被他人所知道的德行;所謂「陽德」,是指個人被大家了解的德行。道教提倡「陰德」密惠,「大以及於人,小以及於物,修身積德」。

我們道教認為濟世利物不僅幫助了他人,而且有利於自己修成仙道。老子說:「賑窮補急則名生,起利除害即功成」。葛洪祖師曾訓示弟子說,你們之所以不能成為天仙,而做了地仙,是因為「前世學道受經,少作善功,唯欲度身,不念度人;唯自求道,不念他人得道」。所以,道教強調「濟世利物,齊同慈愛」。這也是道教修鍊德行的重要體現。

承負也是道教重要的教義。道教認為因為有承負,所以有的人一貫行善但卻經常得禍;有的人一直行惡但卻經常得福。同樣,後人的命運是在為祖先承擔後果,祖先造惡,後人就會得禍;祖先行善,後人就會得福。就如同祖輩積財,後輩享受,祖輩欠債,後輩還錢一樣。也就是「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的道理。

天地無私,神明鑒察。一切理氣之所資始,亦一切理氣之歸宿。上天時時監察眾生罪福善惡。比如三官大帝集校諸天已得道、未得道百姓子男女人滅度生死功過簿祿,陰陽水火風刀三府考官、三十六曹官屬,計算功過罪惡輕重、年月日限,事事分別青黑二簿,考校三界眾生罪福功過。五臘日,五老上帝朝會玄都,統御人間地府、五嶽四瀆、三萬六千陰陽,校定生人,延益良日。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道教 的精彩文章:

為替主盡孝,忠犬用命請來狐精幫忙,三年後狐精要吃掉它!

TAG:道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