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餘韻:又是一年臘八近

餘韻:又是一年臘八近

又是一年臘八近

餘韻

臘八,即「臘八節」,是漢族傳統節日,民間流傳著吃「臘八粥」(或「臘八飯」)的風俗。

有關臘八節的來歷,可能會追溯很遠很遠。據說自先古之時起,臘八是用來祭祀祖先和神靈(包括門神、戶神、宅神、灶神、井神)的祭祀儀式,祈求豐收和吉祥。據《祀記·郊特牲》記載,臘祭是「歲十二月,合聚萬物而索饗之也。」夏代稱臘日為「嘉平」,商代為「清祀」,周代為「大蜡」;因在十二月舉行,故稱該月為臘月,稱臘祭這一天為臘日。先秦的臘日在冬至後的第三個戌日,後來佛教傳入,為了擴大在本土的影響力逐附會傳統文化把臘八節定為佛成道日。後隨佛教盛行,佛祖成道日與臘日融合,在佛教領域被稱為「法寶節」。南北朝開始才固定在臘月初八。

到了臘八節就是進入了年尾,快要過年了。聽老人們說,過去的庄稼人從春忙到冬,到了年底,交了地租後已經余不了多少糧食了,勉強湊合到臘月初八這天,把家裡能找到的豆豆角角的食物都搜尋出來,放在一起煮成粥吃了後,大人出門去外面乞討一些谷糧食物回來準備過年!孩子們在家一邊弄柴理家,一邊把那粥飯不斷加水稀稀地喝著,等大人乞討到一些食物回來後才一起準備過年的東西呢。那時候農村條件都很差,平時吃不到什麼,小孩子們就盼著過年,才吃上好一點東西,穿上好一點的衣服。所以到了臘月八,離年關就近了,心裡就有盼頭了。有歌謠說:小孩小孩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臘八粥,喝幾天? 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兒粘;二十四,掃房日;二十五,炸豆腐;二十六,燉白肉;二十七,宰公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頭;三十兒晚上鬧一宿。

記得我上小學的時候,一到冬天就在下午放學後或星期日跟著同伴們去很遠的地方弄柴,等近了年關時候就積累起高高的柴堆,可以在同伴間炫耀,也可以向父母邀功,有可能得到一件新衣服或是一個新燈籠,否則就可能是穿上哥哥舊衣服,或是用作業本的紙把去年舊燈籠燒了窟窿的地方糊一糊就行了。再就玩燈籠里的蠟燭也要「自力更生」呢,早早地趁放學後的時間,帶上葫蘆瓢或是布兜到各處木子樹下一粒粒撿拾生產隊沒有收盡的草叢裡、泥土間一些零星的白色木子,積攢到大大半布兜時候,在臘八節後拿到臨近隊里的蠟坊,托親戚讓人驗收合格後秤了記帳了,倒進集體那裝滿的木子大倉里,等蠟坊統一製做好紅紅成串的土蠟燭後,親戚就通知我們這些小孩子去取回用木子換的蠟燭。一般就10多支綁成串,紅紅的,很好看。有時去蠟坊還能看到人家製做過程工序,先把四五寸長的細細竹籤臨節處用刀劈一段做成可以掛的鉤,再在細竹籤上纏一層棉花,然後把帶有棉花的細竹籤一根根地從裝有熱熱木子油的鐵鍋里蘸了掛在一個可以旋轉的大竹圈上,等木子油在棉花簽冷卻後再從油鍋里蘸了掛在大竹圈上,如此多次後就有大姆指粗的蠟燭了,至於那蠟上紅色的蠟皮,我沒有看見怎麼弄上去的。從親戚那取一串紅紅的蠟蠟後,祖父會用辛苦一冬掙來的錢去集上買回一串畫著五顏六色圖案的紙燈籠給孫子們分發,有時保證不了每個孫子都有,一家就發一個,姊妹幾個輪著玩。

當然,在臘八節里最難忘的還是吃臘八粥。關於臘八粥的起源,眾說紛紜。有祭祀神農之說;有祭祀八神說;有朱元璋憶苦說;有紀念岳飛說;有紀念佛祖說。考證臘八節或臘八粥是怎麼來的,就像確認臘八粥里到底應該放什麼一樣,也許過程會有點樂趣,但不會有理想的結果。 臘八粥相當於古代的水果沙拉 北方熬粥,粥的料源很多,小米、玉米渣、大麥,總之,雜糧類很多。傳說臘八粥是將雜糧的尾腳混煮,取物盡其用之意,可能是因為入冬後北方蔬果稀少,人體內維生素取之不易,遂將雜糧豆類混煮,取得最大程度的多種維生素。這些傳統曆法節日,屬於農業文明的產物,要是與超自然力或吃聯繫不緊,很多節日慢慢就消失了,歷史上一定是這樣。 臘八粥里可以放什麼? 菱角米、糯米、小米、紅棗、紅豆、核桃仁、葡萄乾、芸豆、豌豆、小豆、豇豆、綠豆、大米、高粱米、栗子、紅糖、白糖、玫瑰、木樨、薏仁米、雞頭米、蓮子肉、桃脯、杏脯、蘋果脯、荔枝肉、桂圓肉、松子、青絲、紅絲、染紅的瓜子仁…大致搜下,有人提到的就有這些,所以肯定沒列全,臘八粥自然也不會有特別標準的版本。各地生產條件和生活習俗不同,也就會千差萬別了。記得那時候我老家的沿河有成片稻田,一進入臘月,門前的石碓、水磨就忙個沒完。在當地用大米做出的飯就是最好的飯了,一般是來了重要的客人或重大事情才會吃到的,除此之外就是過年才有的了。

記得每年臘八節上午放學回家,書包一放,去廚房揭開鍋蓋,就能聞到吃著母親用蘿蔔絲做的咸米飯,香噴噴的。當時因為條件有限,一般做飯時候都是把一小塊豬油放在鍋里劃兩下就鏟起來放進油罐里了,一般栗子大小的一塊豬油要管幾天呢,到最後已經沒有油脂,只是一小團油渣了。在臘八這天上午,母親總會多放幾團油渣,把切好的蘿蔔絲放在鍋里炒一會,然後把淘好的米倒在鍋里加水、蓋鍋後燜熟,有時候還會結黃黃的鍋巴呢。每在吃鈑之前,總要虔誠地先喂果樹------端著飯鍋到房前屋後的果樹下,用筷子夾起一根蘿蔔絲或一粒放在果樹枝丫處,嘴裡念叨著「柿子樹,吃臘八,明年結得箍抓抓(果實多、大、密)」 、「葡萄樹,吃臘八,明年結得箍抓抓」.....,把果樹餵了個遍之外後自己才狠吞虎咽地把碗里吃得顆粒不留,還捨不得洗了那沾有油味的碗,把鍋里留著次日吃的生日美餐盛在碗里放進蒸籠里藏著(一定不能讓貓或老鼠捷足先登了)!第二天上午放學回來後,母親已經把臘八節的米飯炒好熱在鍋里,我還用那油亮的碗把炒米盛進碗里坐在門檻上美美地吃了,這就是一直留在我記憶深處的最美味一餐午飯,也是我每年最為期待的生日午餐了!它帶著臘八節的餘味,帶著濃濃的母愛,帶著兒時的記憶,一直銘刻在我的記憶深處了!

又是一年臘八近,縷縷鄉愁縈心頭。每在此時,眼前總會浮現齣兒時吃臘八、喂果樹的童真情景,心裡總會生髮出對逝去了20多年母親的懷念,對時光不饒人、歲月逼人老的人生感慨。然而雖「東隅已逝」,卻「桑榆非晚」。追懷昨昔,是為珍惜當下;更留駐青春心情,期許明朝的陽光!

記得臘八,那有我的童憶鄉愁!

餘韻,原名徐乾霖,男,大學中文專業,商南縣鹿城中學教師。工作之餘,喜歡旅行和寫作,曾有多篇作品見諸報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力薦 的精彩文章:

朱碧萍:我的母親

TAG:力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