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養生文化簡介(二)
傳統養生方法
(一)調暢神志
所謂「神志」,實際上指的是人的精神心理狀態。老子在《道德經》中提出,過多的言詞、過度的感情衝動以及過多的思慮活動,都可能傷精。傳統中醫學認為,「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憂悲傷肺」、「恐傷腎」,若任其發展,甚至可能危及生命。因此,許多養生家創立了許多保持精神恬愉、心理健康的「情志」調暢養生法,如精神內守、舒暢情緒、排泄憂悶、積極有為和涵養道德等。
(二)運動軀體
「流水不腐,戶樞不蠹」。動則不衰,動則養陽。傳統養生理論向來認為機體的運動與靜止是對立統一的,因此積極的保養方式莫過於適度運動軀體。運動養生的方法很多,如五禽戲、六字訣、八段錦、八卦掌、易筋經、太極拳等。
(三)適應環境
春秋時期,老子就明確提出了「順乎自然」的養生觀。《黃帝內經》在此基礎上確立了「順四時,適寒暑」的具體養生方法。後代養生家更是發展出了一系列非常實用的適應環境養生法,如適應四時節令養生法、適應晝夜晨昏養生法、適應地理環境養生法等。
(四)調理飲食
傳統養生認為,食療對人體具有調和陰陽、滋養臟俯、補益氣血、調節情感等作用。最早的醫學典籍《黃帝內經》中就記載有食療的藥方。「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歷經後世養生家和醫學家的研究,逐漸形成了一整套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飲食保健原則和實用的食物調理方法,主要包括食素為主、葷素結合,食勿過飽,熟知食性,四時食養等。
(五)氣功修鍊
傳統養生認為,氣是生命之根本和動力,具有「抗邪防病」的功效,而氣貴在運行不息、升降有常。因而創立了「吐納」、「鍊氣」、「服氣」等氣功修鍊的方法,力圖通過修鍊者發揮主觀能動作用,通過調身、調息、調心,達到思想入靜,以便發揮人體內的生理潛能,提高抗病能力,增強體質。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