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注重「八法」在針灸治療中的應用

注重「八法」在針灸治療中的應用

名醫簡介

鄭魁山(1918年~2010),河北安國人,16歲跟隨父親鄭毓林(1896~1967年)學習針灸醫術,1947年考取中醫師,1951年創辦北京中醫學會針灸研究班;1954年任華北中醫實驗所主治醫師,1955年合併衛生部中醫研究院針灸研究所,受聘於政務院醫務室,為中央首長診療,並給外國專家班、國際班任教;1970年下放到甘肅成縣醫院,1982年調入甘肅中醫學院,主持籌建針灸系,任教授、碩士生導師;現任中國針灸學會理事,中國針灸學會針法灸法研究會顧問,鄭氏針法研究會會長,日本後藤學園、英國東方醫學院客座教授。發表學術論文66篇,著有《針灸集錦》、《子午流注與靈龜八法》、《針灸補瀉手法》、《鄭氏針灸全集》等14部著作。

注重「八法」在針灸治療中的應用

(一)汗法

1. 發散風寒

取風池、大椎、身柱、風門、合谷、後溪,燒燒山火法,使其產生熱感發汗,主治感冒,頭痛,惡寒,發無汗,脈浮緊的表寒證。鼻塞流涕,配上迎香、迎香、列缺,用平補平瀉法,以祛風開竅。

2.清透表熱

取大椎、陶道、身柱、肺俞,用叢針揚刺法,刺之出血;列缺、合谷用透天涼法,使其產生涼感發汗,治治感冒發熱,咳嗽痰喘,脈浮數有力的表熱證。如目竄面青,神昏不安,痰涎壅盛,配百會、印堂、人中、少商、商陽、中沖用點刺法出血,以清熱宣肺,祛痰開竅。

3.注意事項

在大吐、大瀉、大失血之後不可用汗法;、虛、陰虛患者,必要用汗法時,可先針足三里補氣,或照海滋陰,然後再行發汗,以達到祛邪而不傷正的目的。

4.典型醫案

(1)中暑(暑濕傷表型)

郝某,男,31歲,農民,1937年7月15日初診。

患者在農田裡幹活,突然中暑昏倒,抬回家中。

初診:醒後患者頭重劇痛,肢體酸困重痛,身熱惡寒,有微汗,胸悶腹脹,噁心想吐吐不出,舌苔厚膩,脈滑。此乃暑濕傷表,肺氣不得宣降,治宜發汗宣肺,祛暑化濕。

針風池、百會、大椎、列缺、合谷、足三里用燒山火法,使患者全身出汗,出汗後約一個半小時,身熱惡寒、全身重痛逐漸消退。

複診:第二天,患者仍感疲乏無力,脘腹悶脹,不思飲食,大便溏瀉,辨證系濕熱內蘊,升降失職,採用和中健胃,清暑利濕之法,針中脘、天樞、氣海、足三里用平補平瀉法,留針20分鐘。每日1次,針治3次,脘腹悶脹等癥狀均消失。為了鞏固療效,又針曲池、足三里2次而愈。

按:本案先以暑濕傷表為主,故用燒山火法,針風池、百會、大椎、列缺、合谷、足三里,促其出汗,以祛暑濕;汗出後身熱惡寒得解,濕熱內蘊為主,用和中利濕之法以調之,針中脘、天樞、氣海、足三里用平補平瀉法,而病癒康復。

(2)高熱(風熱犯肺,內陷心包)

徐某,男,8歲,學生,1938年4月12日初診。

高熱(體溫40.3℃)驚厥,陣發性抽搐一天多,頭痛,咽喉腫痛,咳嗽,有時神昏、譫語,脈浮數,辨證系風熱犯肺,內陷心包。採用瀉熱醒神,疏風清肺之法,針風池、大椎不留針,人中、尺澤、內關、合谷用透天涼法,使患者全身出汗,留針30分鐘,出針後患者抽搐停止。5個小時後,高熱退至37.1℃。第2天,患者自訴:身上舒服多了,但仍有頭痛、咽痛、咳嗽。體溫38℃,又針風池、大椎、陶道、肺俞用涼瀉法,不留針,尺澤、合谷用涼瀉法,留針30分鐘,每日1次,連續針治5天病癒。

按:此證以熱陷心包,擾動心神為主,用透天涼法瀉高熱、醒心神,抽搐自止。

(二)吐法

1.涌吐風痰

取天突.或旁廉泉用導痰法。即以左手拇指或食指緊按天突穴,候至患者作嘔時,速刺天突穴,欲使其激起內臟反射作用,上涌作嘔,即可將頑痰湧出,如不能將頑痰湧出再以左手拇指和食指緊切左右廉泉穴,候至患者作嘔時,用指切速刺法針右旁廉泉速刺速出,再作嘔時,再速刺左側旁廉泉。欲使其激起內臟反射作用,上涌作嘔,即可將頑痰湧出。如患者極力作嘔,口吐黏液,而痰仍不能順利湧出時,急將患者扶起,醫者兩手用力撐肋,拇指緊按兩側腎俞穴,就可以促其患者將頑痰湧出,主治中風閉證和小兒驚風,所致痰阻咽喉,不能吐出的險症。如中風不語,配風府用涼瀉法,針時lL患者喊一、二,金津、玉液用「金鉤釣魚」法(用速刺法進針2-5分,找到感覺後,拇指向前捻,用針尖拉著有感覺的部位抖提幾次),能起到清熱開竅,誘導說話的作用。

2.通結催吐

取中脘、幽門用催吐法。即以左手中指緊按中脘穴,右手持針刺入八分,找到感覺用關閉法,中指壓在針的下方,其他四個手指壓按在左右兩側(稱為「五穴取一」),右手持針的針尖和左手壓按的指力,隨其出氣向胸部努力推進1分,隨其人氣左手減輕壓按將針尖提退1分,反覆操作幾次,使感覺向上傳導,欲使其氣向上攻,激內臟反射作用,上涌作嘔,急速將針拔出,就可以使胃脘停留難以消化的食物嘔吐而出。如患者仍不能嘔吐時,急用左手食、中二指壓左左右幽門穴,其他手指壓按在左右兩側,候患者作嘔時,速刺右側幽門,再作嘔時,再速刺左側幽門,即可促其患者嘔吐。主治食物中或宿食停滯,壅塞胃脘,欲吐不出的險症。如肝鬱氣滯,胸脘隱痛,兩脅脹滿,呃逆厭食,配期門、行間用涼瀉法,中脘、足三里用平補平瀉法,以舒肝理氣。

3.注意事項

年老體弱、慢性病、妊娠期、產後、大失血後、氣虛、氣短、哮喘患者都不能用吐法。

4.典型醫案

(1)癔病(肝風內動、風痰上擾型)

蔣某,女,31歲,1954年5月6日急診。神昏不語兩天。3天前,患者氣惱過甚,昏倒街道,牙關緊閉,口眼歪斜,不省人事,注射強心劑及葡萄糖等無效,水米不下。

初診:患者兩手捫胸,以手指喉,口流黏液尺許,兩目直視,舉手作欲語狀,但不能出聲,舌已縮至喉間,舌尖向下彎,僅看到一橫指許,四肢厥冷、不能動轉,全身知覺消失,喉中痰聲如鋸,不能下咽,亦不能吐出,兩手脈搏皆無,面色青紫,眼球凸出,瞳孔散大,用強光直射,不能反應。西醫診斷為癔病。此乃怒氣傷肝,肝風內動,風痰上擾,阻塞清竅。治宜涌吐頑痰,祛風開竅。

取穴及刺法:先取傍廉泉,用導痰法(以拇指食指緊切左右兩穴,候至患者作嘔時,點刺右穴。經刺右廉泉穴後,患者作嘔,但未吐出黏液,復刺左穴,患者嘔力很大,但喉中堵塞,仍未吐出,休息5分鐘,再點刺天突穴,同時切緊左右廉泉;患者努力作嘔,黏液流出很多,急將患者猛力扶起,先以兩手用力撐肋,復以右手拇指食指努力切大腎俞穴,始吐出大量痰液)。再休息10分鐘,又點刺風池、啞門,針時讓患者喊『一、二」,欲使其舌上翹發音。復瀉合谷、少商,針後患者即想口想言,唯音啞喉干,不能出聲,以手指喉,又指小腹,體會其意:喉間所堵之物已下降。此時患者瞳孔即恢復正常,向大夫點頭欲笑。

複診:5月7日複診,又點刺風池、啞門、中脘、氣海,患者當即說話,自述胸腹通暢,四肢運動自如,查其脈搏已轉,正常,唯逆氣打嗝有時氣閉,飲食咽物發堵。

5月8日三診,又點刺肩井、照海而治癒。

為了觀察療效,於5月10日、11日、15日又針治3次,情況良好,已恢復正常。.1955年1月20日隨訪未複發。

按:本案證屬痰厥,系怒氣傷肝、肝風內動、風痰上擾、阻塞清竅所致。鄭老臨證時用導痰法針刺傍廉泉,欲使其激起內臟反射作用上涌作嘔,使患者吐出大量痰液,復針瀉合谷、少商,次日又點刺風池、啞門、中脘、氣海,共奏涌吐頑痰、祛風開竅之功。三診而愈。

(2)食停胃脘

鄭某,男,20歲,1938年11月i3日初診。打賭吃花生米甚多,即脘腹脹痛不能忍受,躺在床上翻滾,並說胸部堵悶想吐,但吐不出。檢查時患者面色時紅時白,痛苦病容,腹脹鼓鼓,拒按,脈洪大。當即針雙內關,用關閉法,使針感傳到前胸,不留針,接著用催吐法針中脘,左手中指壓在穴位的下方,其他四指排開壓在左右兩側,進針得氣後,右手持針繼續頂著感覺,左手加大壓按的指力,雙手配合隨呼吸向胸部推按(呼氣時向胸部推按,吸氣時減輕壓),反覆操作,激起內臟反患,患者開始上涌作嘔,將針拔出後。即開始連續嘔吐,吐出大量不消化食物,其中有花生米。

(三)下法

1.瀉熱通便

取大腸俞、天樞、豐隆、足三里用涼瀉法,使其產生涼感下瀉,主治胃腸積熱,腹痛拒按,大便秘結,脈數有力的實熱證。如年老體衰、氣血虧耗、腸失潤養的陰虛使秘,則取支溝透間使用瀉法,次髎、三陰交、照海用補法,以清熱養陰,潤腸通便。

2.清腸導滯

取中脘、天樞、氣海、曲池、足三里用涼瀉法,使其產生涼感通便,主治濕熱阻滯、腹痛便秘或下痢赤白、里急後重、脈滑數的濕熱症。如小兒食積痞塊,取上脘、中脘、建里用平補平瀉法不留針,取三關穴用點刺法出血,以健脾助運,消積化滯。

3.注意事項表邪未解、婦女妊娠、產後、大出血不能用下法。年老體衰以及虛弱患者應慎用,或攻補兼施。

4.典型醫案

(1)便秘(陽明積熱型)

孔某,男,30歲,工人,1948年5月初診。患者因嗜食辣椒,大便秘結,常三四天排便1次,排出費力,伴頭痛頭脹,噁心已2年。

初診:檢查:腹部脹滿,臍周圍壓痛,舌質紅,苔黃燥,數數有力。證系頻食辛辣,陽明積熱,耗傷陰津,大腸失潤,腑氣不通。治宜清熱保津,瀉熱通便。

先針大腸俞用涼瀉法,使涼感傳到腹部,不留針,天樞用涼瀉法,使涼感傳到會陰部,配曲池、上巨虛用涼瀉法,使涼感傳到手指和足趾,留針30分鐘,起針後40分鐘即排便,但便便干硬,外夾有水液。

複診:隔日針1次,連針5次後,大便通暢,頭痛、噁心等症也隨之消失,隨訪3個月未複發。

按:本案證屬熱結便秘,系頻食辛辣,陽明積熱,耗傷陰津,大腸失潤,腑氣不通所致。鄭老臨證時以針刺涼瀉法先針主穴大腸俞、天樞,二穴合用為俞募配穴,以疏通大腸腑氣。腑氣通則傳導自能恢復正常。針天樞時,針尖略向下斜刺,使針感向下腹部擴散,患者小腹有下墜感;大腸俞直刺,使局部酸脹,針感向骶髂關節放散。配支溝、曲池、足三里用涼瀉法,使涼感傳到四肢末端。支溝為三焦經之經穴,三焦得通,津液下達而胃氣得和,腑氣自調;曲池、足三里為手、足陽明之合穴,以泄熱保津。腑氣通調,大便可通。如腹部觸診,無脹脹、痞塊、硬結,並不下墜,雖數日大便不解者,不可濫用瀉法,以免正氣受損。

(2)尿閉(濕熱下注膀胱,氣機阻滯)

戴某,男,64歲,1938年12月20日初診。小便淋漓疼痛2日,欲便不得,小腹脹痛,隆起拒按,口乾,苔黃,脈弦數。辨證系濕熱不化,下注膀胱,氣化失調,氣機阻滯。採用通調水道,疏利膀胱之法。針水道、三陰交、湧泉用瀉法,留針15分鐘。用左手掌心壓在肚臍上,中指壓在中極穴上,隨患者呼吸,用手掌向下推按,逐漸加力,操作2分鐘,即有少尿尿液排出,右手持針從中極向恥骨方向斜刺o.5寸,用提插瀉法,出針後小便即自行排出,第1次針後,小腹脹痛減輕,共針3次病癒。

(四)和法

1.和解少陽

取大椎、陶道、身柱、液門、外關透內關、俠溪用半中隱陰法,使其先熱後涼,主治外感病,邪傳半表半里,出現的寒熱往來,胸脅苦滿,口苦咽干,心煩喜嘔證候。如瘧疾,在發作前1-2小時取大椎、陶道、身柱針後加灸10一 20分鐘,能起到扶正截瘧的作用。

2.疏肝理氣

取神封、上期門、膻中、膈俞、肝俞用平補平瀉法,支溝、陽陵泉留針10一 20分鐘,主治肝氣鬱結的胸脅脹痛。如肝陽上亢,頭痛、眩暈、失眠,取百會、印堂、神門、三陰交用平補平瀉法,留針20一 30分鐘,有平肝潛陽,養陰安神的作用。肝氣下滯,出現疝氣、偏墜、睾丸抽痛,配大敦針後加灸10一 20分鐘,照海、中都用平補平瀉法,留針20一 30分鐘,有疏經活血,行氣止痛的功能。

3.和血調經

取氣平、關元、氣穴、合谷、三陰交用平補平瀉法,留針10~15分鐘,使其產生脹感,主治婦女月經不調、閉經、痛經等症。如痛經,取關元、歸來、三陰交用平補平瀉法,留針20一 30分鐘,有疏肝理氣,活血止痛的作用。

4.注意事項

表邪未解或邪熱傳里均不能用和法。和法用於病邪既不在表,又不在里,而在半表半里之間。此外和法還能調和氣血、調和肝胃、調和陰陽,使機體達到平衡,是符合古人所謂「平則不病」的道理的。因此,和法在針灸的應用方面是最廣泛的。

5.典型醫案

(1)呃逆(肝鬱不舒,胃氣上逆型)

肖某,女,42歲,幹部。1979年8月2日初診。患者呃逆頻繁2個月,素有神經官能症,經常失眠已2年。兩月前因事不遂心,突然呃逆不止,約2小時自行緩解,近來症情加劇,連續發作不止。

初診:患者「呃呃」連聲,每次發作約2小時左右,每天發作4-5次,難受不堪,發作後精神疲倦。白天工作緊張時呃呃聲小,有時暫停,晚上加劇,呃呃不斷,不能入睡。檢查:心、肺、肝、脾均正常,腹部平軟,無壓痛。呃呃連聲不止,呃聲響亮,膈俞穴處有明顯壓痛。舌質紅,舌苔黃,脈弦細,76次/分。西醫診斷為膈肌痙攣;證系肝鬱不舒,胃氣上逆。治宜舒肝解郁、和胃降逆。

取膈俞,肝俞,用平補平瀉法,不留針,期門、中脘、天樞、足三里、內庭,用平補平瀉法,留針30分鐘,呃逆暫停。每日針1次。

複診:針治5次時,每天只發作呃逆1次,且呃呃聲較前小,夜晚已能人睡5-6小時,針治12次時,呃逆連續2天未發作,停診觀察。同年12月23日隨訪,停診後未再複發,

按:本案呃逆,系肝鬱不舒,胃氣上逆所致。鄭老臨證時以平補平瀉法先針主穴膈俞、肝俞,不留針,期門、中脘、天瞘、足三里、內庭,用平補平瀉法,留針30分鐘,共奏舒肝解郁、和胃降逆之功。使逆亂、鬱結之氣散逸,經氣得以保持通暢,呃逆之證痊癒。

(2)面痛(肝陽上亢、風熱上擾型)

褚某,男,80歲,離休幹部。2006年8月5日初診。左側三叉神經痛十餘年,加重7天。患者於十年前出現左側三叉神經痛,經治療後好轉,後每兩年出現一次。患者7天前無明顯誘因出現左側面部疼痛,遂來就診。既往患有冠心病30年。

初診:左側面部疼痛以面頰部及太陽穴為重,呈持續性發作,每次持續數十分鐘,睡眠差,二便可,舌質淡,苔薄黃,脈浮。診斷:三叉神經痛。此乃肝陽上亢,風熱上擾;治宜疏風清熱,調和肝腎。

選穴治法:健側合谷行涼瀉法,使患側面部產生涼感或走竄感,守氣1分鐘,留針。其次針患側風池,行溫通法,針尖向患側,左手關閉風池穴下方,右手進針至皮下0.8寸左右,促使針感沿頭側至前額,守氣30秒,不留針。頭維、太陽、顴髎、下關、承漿、太沖、太溪,用平補平瀉法,每日1次,每次留針30分鐘。

共治療3次,癥狀完全消失,停診。

按:本案因肝陽上亢,風熱上擾清竅,氣血異常,脈絡失養所致。治宜疏風清熱,行氣活血,調和肝腎,補瀉兼施。風池穴處於腦竅,是治療肝火、肝風上擾頭面的重要穴位,對氣血異常所致頭面疼痛效果明顯,故臨床常選風池穴治療諸多頭面部疾病,以行氣活血,通利經脈、腦竅。此案取風池(患側)行溫通法,使經脈通利,氣血健運,稽留之邪隨血行而自滅。健側合谷行涼瀉法,以疏風清熱,通利經絡,調理氣血。余穴行平補平瀉法,以疏通經絡,調和肝腎。諸穴合用,配以手法補瀉兼施,相得益彰,面痛獲愈。

(3)奔豚(驚恐憂思,陰氣上沖)

秦某,女,42歲,1951年10月20日初診。患者1948年因戰亂驚嚇,每夜作惡夢恐懼發驚醒,1949年8月開始覺得有一股氣從小腹經胸膈向上直衝咽喉,有時腹痛、噁心、胸悶、昏厥,經常反覆發作已2年。檢查時精神不振,情緒鬱悶,面色胱白,無光澤,舌苔薄白,脈弦。辨證系驚恐憂思,損傷心腎,累及沖脈,而致陰氣上沖,稱謂奔豚氣。採用扶正降逆、和中安神之法,針天突,將針彎成弓形,左手食指緊按針穴,右手持針弓背朝咽喉,不捻不轉,沿氣管和胸骨之間緩慢直刺1.5寸,膻中沿皮向下刺1寸,公孫、內關用平補平瀉法,留針30分鐘,針後患者自覺氣已不上沖,咽喉也不堵悶。第2天診時仍有惡夢害怕,又按上述穴位和方法針治1次,腹痛、噁心等症明顯好轉,改針百會、神庭、印堂、內關、三陰,,用平補平瀉法,留針20分鐘,每周針治3次,針15次時癥狀完全消失。恢復工作。1952年10月2日隨訪未再複發。

溫馨提示:

本平台分享健康圖文信息

僅供大家參考學習並交流

此文不作為醫療診斷依據

請在醫師指導下操作使用

本文由靈素館整理髮布

靈素館

一個學習中醫的平台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靈素館 的精彩文章:

《針灸基本功》—十二經原穴

TAG:靈素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