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文化視角:早餐食粥,除了珍攝身心,還可長養慈悲心

文化視角:早餐食粥,除了珍攝身心,還可長養慈悲心

文化視角:早餐食粥,除了珍攝身心,還可長養慈悲心

得柔軟食,當願眾生,

大悲所熏,心意柔軟。

(華嚴經凈行品)

清晨起來,脾胃經過一宿的休養,早餐若能吃溫暖的食材,最能調攝腸胃。若偶患風寒,啜粥之後,通身舒暢。曹操臨死前頒布一道《遺令》的遺囑,提及他的經驗:「吾夜半覺,小不佳;至明日,飲粥汗出,服當歸湯。」半夜身體覺得不適,天亮後食粥出汗,飲了一帖當歸湯。爇粥驅寒氣,大有益處。

文化視角:早餐食粥,除了珍攝身心,還可長養慈悲心

只將食粥致神仙

南宋陸遊曾賦《食粥》說:「世人個個學長年,不悟長年在目前,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將食粥致神仙。」早餐食粥令人延年益壽。詩中提到的「宛丘平易法」,指的是「蘇門四學士」之一的張耒,他有《宛丘集》問世,書中有一篇<粥記>贈潘邠老,大力宣揚食粥的益處。茲將全文試譯於下:

「當朝張安定先生,每天早上起床,一定食用一大碗米粥,因為早上空腹時,胃府空虛,若有五穀於內滋養運作,有助於補足胃府空虛。而且粥質地柔軟細膩,能輔助腸道系統消化吸收,是最佳食物。

齊和尚也說:『住在山裡的僧人,天將亮時吃一碗粥,此粥關係整日身心的好壞。如果早上不吃粥,那麼整天就覺得五臟六腑燥熱乾渴。』這是由於米粥可以暢通胃氣,生津止渴的緣故。

勸人每日吃粥,以為養生之道,一定會被嘲笑。其實求身心安適怡悅,並不是高深難懂的事,只在每日睡覺吃飯時,稍加留意即可。」

宋代張杲在所撰《醫說》,引用張耒此文之後,他又加以發揮說:

「有人閱讀這篇文章,會笑張耒無知,但是後來看到《史記.扁鵲倉公列傳》記載:『漢高祖的兒子劉閭為陽虛侯時,宰相趙章生病,許多醫生都認為是腹中虛寒。倉公診完脈斷定說:是洞風病。病症是飲食咽下,又吐出來,食物不能容留於胃中。依醫理判斷,此症五日必死,結果過十日才死。為何過期才死?因為趙章喜好吃粥,因此胃中充實,故超過預定死亡時間。倉公老師陽慶也曾說過:『胃能容留消化食物,就能超過預定死亡時間。不能容留消化食物,就拖不到預定死亡時間』。

由此看來,張耒先生說粥能養生,似乎可以得到印證。後來我又讀到蘇東坡先生《書帖》上說:『一天我夜晚起床,相當飢餓,好友吳子野勸我進食一碗白粥,說能促進體內新陳代謝,使胸膈食道通暢,胃府得到滋養。』出家人五更吃粥,是有其道理的。粥既美味,且烹調快速,吃完粥後睡一覺,其感覺尤不可言說。」

文化視角:早餐食粥,除了珍攝身心,還可長養慈悲心

願佛許比丘食粥

據《佛祖統紀》,佛住世時,在舍衛國,有位難陀的母親,用鍋釜煮飯,米熟後濾去飯汁,乾飯上供僧人,飯汁自己飲用,覺得身上的風寒盡除。她想:「阿闍黎教誡師應當食粥。」於是她以「多水少米」煮成粥,加一點胡椒、黑胡椒,拿到精舍供養佛陀。她說:「願世尊讓比丘食粥。」佛允許,並說一偈:

持戒清凈人所奉,恭敬隨時以粥施;

十利饒益於行者,色力壽樂辭清辯;

宿食風除饑渴消,是名為葯佛所說;

欲生人天常受樂,應當以粥施眾僧。

據《摩訶僧祇律》,食粥的十種利益是:

(一)資色,資益身軀,顏容豐盛。

(二)增力,補益衰弱,增長氣力。

(三)益壽,補養元氣,壽算增益。

(四)安樂,清凈柔軟,食則安樂。

(五)辭清,氣無凝滯,辭辯清揚。

(六)辯說,滋潤喉舌,論議無礙。

(七)消宿食,溫暖脾胃,宿食消化。

(八)除風,調和通利,風氣消除。

(九)除飢,適充口腹,飢餒頓除。

(十)消渴,喉舌沾潤,乾渴隨消。

近年受歐美潮流影響,國人的餐桌上,麵包咖啡漸漸取代了熱呼呼的米粥,有心人不免要大聲疾呼「多吃一口飯」。殊不知,早晨食粥,實大有益於身心調養。

佛門早課之後,天光破曉,能辨別手紋了,就是食粥之時。僧眾視粥為良藥,能饒益行者身心健康。《華嚴經·凈行品》,文殊菩薩云:「得柔軟食,當願眾生,大悲所熏,心意柔軟。」早餐食粥,除了珍攝身心,還可長養慈悲心。

文化視角:早餐食粥,除了珍攝身心,還可長養慈悲心

來源:明倫月刊(第425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傳承網 的精彩文章:

文化視角:這位小伙寫「福」字,紅遍大江南北!

TAG:傳承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