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臘月,民俗文化的經典

臘月,民俗文化的經典

少年狂:成熟不是心變老,而是眼淚在眼裡打轉卻還保持微笑。成功是優點的發揮,失敗是缺點的積累。

臘月是一年中節日最多的月份,這些節日又含有許多傳說與典故,它和我們中華民族有著悠久的歷史淵源。

 遠古時,「臘」是一種祭禮。

《說文解字》說:「臘,合也,合祭諸神者。」那時人們總是在年終歲初用獵物祭祀天地以避災迎祥,再加之古時「臘」與「獵」同字,所以這種祭祀就叫臘祭。因為「臘祭」在農曆十二月進行,所以從周朝起,農曆十二月就稱臘月。臘八節源於漢代。當時人們把冬至後的第三個戌日定為「臘日」,後改在十二月的第八天,所以就叫臘八節。臘八節,民間總要舉行規模盛大的祭祀天地的活動,同時還要喝臘八粥。臘八粥由米、豆、粟、棗、柿餅和桃仁、杏仁、瓜子、葡萄乾等熬煮而成,味道鮮美,有食之以兆豐年之意。

有些節日是演變而來,像農曆臘月二十三日的祭灶節。祭灶節是源於紀念鑽木取火、教人熟食的燧人氏的節日,但後來就演變成送灶王爺上天的節日了。《酉陽雜俎》說,灶王爺姓張名單字子郭,本是天上星宿,因觸犯天條被玉皇貶到人間做了「東廚司命」。《後漢書·陰識傳》載,宣帝時,陰子方於臘月見灶君現形,子方再拜受慶,且以黃羊祀之,自後累世,終繁昌暴富。於是,民間就效而祭之。東晉葛洪《抱朴子·微旨》又說:「月晦之夜,灶神上天白人罪狀。」因此,這天傍晚人們就在灶神前高香美酒佳食,希望灶神吃飽喝足後能上天好話多說以保人間平安。這就是「祭灶」,又叫「送灶」。

在除夕晚上要再次點上香燭,擺上供品,把新請的灶軸換上,謂之「迎灶」。這送迎間又含了人們祈求來年平安的心愿。祭灶之後是掃塵。掃塵起源於古代一種驅除病疫的宗教儀式,時間在臘月二十四日後。《秘奧造宅經》載:「溝渠通浚,屋宇潔凈」,就能「無穢氣,不生瘟疫。」春節前的大掃除,當是中華民族的文明傳統。在此之後就是臘月三十貼春聯。春聯又名對聯,不僅是貼在門上的喜慶吉祥之語,也是我國獨有的風俗。它起源於「桃符」。最初是用桃木雕成「神荼」、「鬱壘」的名字,稱為「桃符」。春節掛「桃符」的習慣從戰國開始,到唐代和五代日盛,但這時的桃符已改為聯語,所以,「桃符」就改稱春聯了。

臘月的最後是三十之夜的守歲,這夜稱除夕。除的本意是去,引申為易,即交替;夕的本意是日暮,引申為夜晚,除夕就是一年中的最後一夜,含新舊交替之意。它源於先秦的「逐除」。《呂氏春秋》說,古人在新年前的一天擊鼓驅逐「疫癘之鬼」。西晉周處《風土記》最早言為「除夕」。《東京夢華錄》記載:除夕時「土庶之家,圍爐而座,達旦不寐,謂之守歲」。如今的守歲之夜,是家家戶戶都要吃圓飯,都要觀看春節聯歡晚會,那是一年比一年豐富多彩了。

臘月,中華民族民俗文化的經典。

為你推薦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閑雲谷 的精彩文章:

往事輕繞指 芳華美如詩

TAG:閑雲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