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甘南中藏醫 獨辟奇徑治抑鬱

甘南中藏醫 獨辟奇徑治抑鬱

甘南中藏醫.獨辟奇徑治抑鬱

GIF

郁證是指情志抑鬱不暢而引起的疾病。朱丹溪認爲:氣血沖和,萬病不生,一有怫鬱,諸病生焉。這就說明怫鬱是諸病之始,郁不除,氣血不能沖和,疾病乃生。朱氏提出了六郁化火,影響臟腑經絡,可以出現很多不同證候的觀點。

郁乃萬病之始,郁不解,臟腑功能失調,氣血不暢,必然生病。有郁就應調順,但如何調順,應當仔細研究。不是說,凡郁皆當理氣,皆當辛散,皆當活瘀,皆當芳化。必須看清郁之本質,然後根據情況分別論治。

七情,是指喜、怒、憂、思、悲、恐、驚七種正常的情志活動,是人體的生理和心理活動對外界環境刺激的不同反應,屬人人皆有的情緒體驗,一般情況下不會導致或誘發疾病。只有強烈持久的情志刺激,超越了人體的生理和心理適應能力,損傷機體臟腑精氣,導致功能失調,或人體正氣虛弱,臟腑精氣虛衰,對情志刺激的適應調節能力低下,因而導致疾病發生或誘發時,七情則稱之為「七情內傷」。

一:七情與內臟精氣的關係

情志活動由臟腑精氣對外在環境因素的應答而產生,臟腑精氣是情志活動的內在生理學基礎。由於人體是以五臟為中心的有機整體,故情志活動與五臟精氣的關係最為密切。《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人有五臟化五氣,以生喜怒悲憂恐。」五臟藏精,精化為氣,氣的運動應答外界環境而產生情志活動。因而五臟精氣可產生相應的情志活動,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所說:肝在志為怒,心在志為喜,脾在志為思,肺在志為憂,腎在志為恐。五臟精氣的盛衰及其藏泄運動的協調,氣血運行的通暢,在情志的產生變化中發揮著基礎性作用。若五臟精氣陰陽出現虛實變化及功能紊亂,氣血運行失調,則可出現情志的異常變化。如《靈樞·本神》說:「肝氣虛則恐,實則怒……心氣虛則悲,實則笑不休。」《素問·調經論》說:「血有餘則怒,不足則恐。」

另一方面,外在環境的變化過於強烈,情志過激或持續不解,又可導致臟腑精氣陰陽的功能失常,氣血運行失調。如大喜大驚傷心,大怒郁怒傷肝,過度思慮傷脾,過度恐懼傷腎等。

在情志活動的產生和變化中,心與肝發揮著更為重要的作用。心藏神而為五臟六腑之大主,主宰和調控著機體的一切生理機能和心理活動。各種情志活動的產生,都是在心神的統帥下,各臟腑精氣陰陽協調作用的結果。各種環境因素作用於人體,能影響臟腑精氣及其功能的,也可影響心神而產生相應的情志活動。如《類經·疾病類·情志九氣》說:「心為五臟六腑之大主,而總統魂魄,並該志意。故憂動於心則肺應,思動於心則脾應,怒動於心則肝應,恐動於心則腎應,此所以五志惟心所使也。」正常情志活動的產生依賴於五臟精氣充盛及氣血運行的暢達,而肝主疏泄,調暢氣機,促進和調節氣血運行,因而在調節情志活動,保持心情舒暢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二:七情內傷的致病特點

由於情志活動是由機體內外環境變化所引起,因此,生活工作環境急劇變化,人際關係不良,以及機體內臟精氣虛衰,氣血失和,均可引起七情反應失常,從而導致疾病發生。七情能否致病,除與情志本身反應強度、方式有關外,還與個體的心理特徵、生理狀態具有密切的關係。七情內傷致病包含兩方面的內容:一是導致疾病發生或誘發疾病;二是影響病情發展與轉歸。

(一)直接傷及內臟

七情是機體對內外環境變化所產生的複雜心理反應,以內臟精氣為物質基礎。因此,七情過激致病,可直接傷及內臟。又因心藏神而為臟腑之主,故情志所傷,必然首先影響心神,然後作用於相應臟腑,導致其精氣代謝失常、氣機逆亂而發病。

1、七情損傷相應之臟

即五臟所主七種情志損傷相應之臟。七情分屬五臟,七情反應太過與不及則可損傷相應之臟。《內經》、《三因極一病證方論》等醫籍對此均有表述:心在志為喜為驚,過喜或過驚則傷心;肝在志為怒,過怒則傷肝;脾在志為思,過度思慮則傷脾;肺在志為悲為憂,過悲則傷肺;腎在志為恐,過恐則傷腎。

2、七情首先影響心神

七情過激傷人發病,首先作用於心神,產生異常的心理反應和精神狀態。如《靈樞·本神》說:「是故怵惕思慮者則傷神……喜樂者,神憚散而不藏;愁憂者,氣閉塞而不行;盛怒者,迷惑而不治;恐懼者,神盪憚而不收。」喜樂過度,可致精神渙散,神志失常;大怒發作,可致精神衝動,失去理智;過於恐懼,可致神氣散失,神不守舍。《素問·舉痛論》所說「驚則心無所依,神無所歸」,「思則心有所存,神有所歸」,也明確指出了驚與思也首先損傷心神,然後影響相應的臟腑。故《類經·疾病類·情志九氣》對此解釋說:「情志之傷,雖五臟各有所屬,然求其所由,則無不從心而發。」清·費伯雄《醫醇義》說:「然七情之傷,雖分五臟而必歸本於心。」

3、數情交織,多傷心肝脾

七情內傷,既可單一情志傷人,又可兩種以上情志交織傷人,如憂思、郁怒、驚喜等。數情交織致病,可損傷一個或多個臟腑。如過驚過喜,既可損傷心,又可累腎;郁怒太過,既可傷肝,又可影響心脾;憂思內傷,既可傷脾,又可影響心肺等臟。由於心肝脾三臟在人體生理活動和精神心理活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故情志內傷,最易損傷心肝脾三臟:過於驚喜易傷心,可致心神不寧,出現心悸、失眠、健忘,甚則精神失常等症;郁怒太過則傷肝,肝氣鬱結,可見兩脅脹痛、胸悶太息、咽中如有物梗阻、月經延後等症,甚則可見痛經、閉經、症瘕。憂思不解易傷脾,脾失健運,可見食欲不振、脘腹脹滿、大便溏泄等症。

4、易損傷潛病之臟腑

潛病,是指病證已經發生存在但無明顯臨床表現的病證。潛病之臟腑是指潛病所在的臟腑。七情內傷不僅多損傷心肝脾三臟,而且還易於損傷潛病之臟腑。例如曾患胸痹、真心痛、飧泄、頭痛等病證的患者,雖臨床癥狀已經消失,但遇有情志刺激,最易首先出現原先所患病證的臨床癥狀。如遇有情志刺激,胸痹患者易首先出現胸悶、胸痛等癥狀;真心痛患者則易出現心前區疼痛,甚至兩臂內痛;飧泄患者易首先出現腹痛、腹瀉等癥狀;頭痛者則易先發偏頭痛等癥狀。

(二)影響臟腑氣機

臟腑之氣的運動變化,在情志活動產生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但臟腑之氣的升降出入運動,受心神的調控。故情志致病首傷心神,隨之影響臟腑氣機,導致臟腑氣機升降失常而出現相應的臨床表現。如《素問·舉痛論》說:「……百病生於氣也,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驚則氣亂……思則氣結。」

怒則氣上:是指過怒導致肝氣疏泄太過,氣機上逆,甚則血隨氣逆,並走於上的病機變化。臨床主要表現為:頭脹頭痛,面紅目赤,嘔血,甚則昏厥卒倒;若兼發肝氣橫逆,可兼見腹痛、腹瀉等症。《素問·生氣通天論》說:「大怒則形氣絕,而血菀於上,使人薄厥。」《素問·舉痛論》說:「怒則氣逆,甚則嘔血及飧泄。」《素問·調經論》說:「血之與氣並走於上,則為大厥,厥則暴死,氣復反(返)則生,不反則死。」

喜則氣緩:是指過度喜樂傷心,導致心氣渙散不收,重者心氣暴脫或神不守舍的病機變化。臨床可見精神不能集中,甚則神志失常,狂亂,或見心氣暴脫的大汗淋漓、氣息微弱、脈微欲絕等症,如《淮南子·精神訓》說:「大喜墜陽。」

悲則氣消:是指過度悲憂傷肺,導致肺失宣降及肺氣耗傷的病機變化。臨床常見意志消沉、精神不振、氣短胸悶、乏力懶言等症。《素問·舉痛論》說:「悲則心系急,肺布葉舉,而上焦不通,榮衛不散,熱氣在中,故氣消矣。」

恐則氣下:是指過度恐懼傷腎,致使腎氣失固,氣陷於下的病機變化。臨床可見二便失禁,甚則遺精等症。《靈樞·本神》說:「恐懼不解則傷精,精傷則骨痠痿厥,精時自下。」

驚則氣亂:指猝然受驚傷心腎,導致心神不定,氣機逆亂,腎氣不固的病機變化。臨床可見驚悸不安,慌亂失措,甚則神志錯亂,或二便失禁。《素問·舉痛論》說:「驚則心無所倚,神無所歸,慮無所定,故氣亂矣。」

思則氣結:指過度思慮傷心脾,導致心脾氣機結滯,運化失職的病機變化。臨床可見精神萎靡、反應遲鈍、不思飲食、腹脹納呆、便溏等癥狀。

情志內傷可導致臟腑氣機失調,而氣機失調又可妨礙機體的氣化過程,引起精氣血津液的代謝失常,從而繼發多種病證。氣機郁滯日久,可化熱化火;氣機逆上,亢奮有餘,也可化熱化火,以致火熱內生。精血津液的施泄、輸布可因氣機郁滯而不暢,產生精瘀、血瘀、痰飲等病變,而痰飲與瘀血互結,則又可致症積、腫瘤等。因此,情志內傷引起的病理變化是相當複雜的,多種疾病的發生或誘發,皆與之有關。

(三)多發為情志病證

情志病,病名首見於明·張介賓《類經》,系指發病與情志刺激有關,具有情誌異常表現的病證。情志病包括:因情志刺激而發的病證,如郁證、癲、狂等;因情志刺激而誘發的病證,如胸痹、真心痛、眩暈(高血壓病)等身心疾病;其他原因所致但具有情誌異常表現的病證,如消渴、惡性腫瘤、慢性肝膽疾病等,大都有異常的情志表現,並且其病情也隨其情緒變化而有相應的變化。對於情志病證的治療,心理疏導和情志調攝是必要的治療手段和方式。

(四)七情變化影響病情

七情變化對病情具有兩方面的影響:一是有利於疾病康復。情緒積極樂觀,七情反應適當,當怒則怒,當悲則悲,怒而不過,悲而不消沉,有利於病情的好轉乃至痊癒。二是加重病情。情緒消沉,悲觀失望,或七情異常波動,可使病情加重或惡化。了解七情活動對病情的正負兩方面的影響,對把握病情發展變化,採取全面正確治療,具有實際指導意義。

驗案分享

丁酉夏行醫遼南,治一女子,49歲,自述十年前因親人亡故,悲痛欲絕,不能釋懷,茶飯不思,頭暈目眩,睹物思人,日日落淚,經年累月諸證逐漸加重,幾有不久於世之患,曾逢多醫,收效寥寥,昨日經同學介紹誠心來診。

刻下:患者手足不溫,面色慘白,顴紅,全身震顫,周身大肉盡失,眼花不明,耳鳴欠聰,聲低微善太息,喜靜惡躁,心煩意亂,常常昏眩欲仆,脅肋脹痛,納呆脘脹,口不渴飲,經亂色暗,帶下稀薄,二便不調,舌大色淡青滑,苔薄白,脈沉細弦。

據發病乃情志所傷,察其脈證似屬肝鬱,肝陽上亢,上擾清竅,下亂沖任,中橫脾胃,然多醫從肝從郁治之從不取效。

因憶及景岳所言「憂鬱病者,全屬大虛,本無實邪。』』此正憂鬱致病,屬虛可知。《內經》說:「悲則氣消。』』消沉之氣久則及脾損腎,故頭暈目眩,筋惕肉瞞,昏搖欲仆地、納呆。因長期戚戚悠悠,精氣消索,則虛陽浮上是見顴紅。思

之再三,治從四逆合柴桂龍牧湯加減,溫腎陽、培脾土,疏肝木,潛虛陽,五臟兼顧,經治三月而愈,日前其父離世,亦能坦然處之。

按:情志為病,總由心病及氣,而病多郁。

郁證常見者三:一為怒郁,二為思郁,三為憂鬱。郁者多解郁順氣,通作實邪論治,然驗之臨床並非皆應如桴鼓。

本案憂鬱為病,因親眷故世,物舊人非,悲凄凄,情切切,利害相牽。茶不思,飯不想,神迷魂亂。悲憂深,魂魄亂,鬼魅肆行。腎水寒,脾土瘦,肝木自郁。前醫解郁順氣治之無濟,乃辟奇徑理脾腎而獲速效。四逆湯雖曰救逆,然其臨證確是溫腎理脾破陰回陽之良方,陽氣復,則元神得養,陽氣伸,則元神能出於陰。柴桂龍牧通調氣機,潛陽斂陰,引火歸元,諸方合用,有賴患者求生心切,意念堅定,遵醫囑,明真理,故頑疾得愈耳。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抑鬱 的精彩文章:

卓偉再度發力,張國榮離世真相流出,不存在抑鬱症

TAG:抑鬱 |